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4年05月19日 11:51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脱贫攻坚 >

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的衔接作用与培育路径

发布时间:2023-09-02 09:55:02 来源:网友投稿

李耀锋 高红旗

当前,我国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重要历史时期,实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意义重大、关系全局。在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普遍存在空心化和人力资源外流的背景下,如何衔接及靠谁衔接,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强调,要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笔者认为,脱贫攻坚中成长起来的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是农村一支独特的内生力量,发挥着特别重要的衔接作用(1)脱贫攻坚的目标侧重于增加收入,摆脱绝对贫困;
乡村振兴的目标不限于收入,而是全面提升扩展到整个农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必须要充分激发农村社会内生力量。,其衔接作用缘于他们扎根乡土的品性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特质,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与乡村振兴目标有效对接。2020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督查专员李越在2020年国家扶贫日系列论坛“乡村发展与脱贫攻坚论坛”上介绍,全国共培育了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41.4万人,累计带动约406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2)2020年国家扶贫日系列论坛“乡村发展与脱贫攻坚论坛”在京召开.中国经济网.(2020-10-15)[2021-11-18].http:∥city.ce.cn/news/202010/15/t20201015_7288080.shtml。。可见,充分发挥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产业致富带头人”是一个带有明显政策意涵的话语表达,体现了我国独特的发展逻辑与政策实践。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谈及我国发展战略时曾提出“先富带后富”,希望通过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或地区带动和帮助其他人与地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下,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涌现出一批先富起来的农民。他们富有企业家精神,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倡导,把握发展机遇,成为农村中掌握资源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经济精英,包括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种植大户等群体(刘德忠,2007;
刘美萍,2011)。这部分人对村民自治、基层资源分配及农户获利空间等有着或积极或消极的重要影响(项辉,周威锋,2001;
李祖佩,曹晋,2012)。总体来看,既有研究主要关注他们对农村社会与农民生活的两面性影响,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及其在新时期国家战略推进中的作用发挥研究较少。他们中的一部分有着较浓厚的家乡观念和农业情怀,富有社会责任意识,自己致富的同时也注重带动村民致富,逐步在农村社会形成一个典型群体——产业致富带头人(3)为了开展好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培育,推动脱贫攻坚战略顺利完成,国务院扶贫办等八部委2018年联合下发《关于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指导意见》(国开办发〔2018〕2号)。。在脱贫攻坚战略推进过程中,不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都非常看重产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及其带动作用(孙超超,武玲,2020;
朱庚鑫,2021)。

目前,学界对产业致富带头人群体的一些研究散落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中,主要关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脱贫与发展的带动作用(向德平,刘风,2017;
李耀锋等,2020)。以产业致富带头人为主题的研究中,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如农村青年产业致富带头人的特点与问题(杨道邦等,2020)、产业致富带头人在贫困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蒋平英,2020)、返乡青年创业的政策支持(林龙飞,陈传波,2018)、不同类型资本与产业致富带头人形成的关系(肖焰,蔡晨,2018)等。也有研究基于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的调研探讨了青年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中的领头雁作用(杨少波,田北海,2016)。总体来看,随着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的现实作用不断显现,基于不同学科视野的研究在增加。但目前对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的研究未进行细致的群体划分,即没有具体区分外来投资型与本土内生型产业致富带头人的群体差异,对其正面作用的关注偏重于脱贫攻坚背景下的产业带动,较少关注他们在乡村治理和乡风建设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对其在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衔接作用缺乏探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要求是不同的,一个侧重经济层面,一个侧重全面的生产生活共同体建设。随着国家战略转型,深入挖掘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中的衔接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聚焦于:在我国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型过程中,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有何基本的群体特征?可发挥哪些衔接作用?其衔接作用发挥有何制约因素?如何立足乡土资源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培育能发挥良好衔接作用的产业致富带头人?

本文的实地调研主要集中于江西省G市与J市两地。G市和J市相邻,同属于赣中南地区,有着大体相同的自然条件和地方文化。G市的调研在2020年8月进行,J市的调研集中在2021年1月进行,主要对18位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进行了深入访谈。被访的产业致富带头人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办创办人,他们在当地是有较大辨识度的产业致富带头人,已经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发挥了重要的产业引领与示范作用。为了全面了解产业致富带头人的产业发展与作用发挥,本研究对与产业致富带头人相关的村干部(15人)、村民(20人)进行了深入访谈。被访的产业致富带头人分布于水稻与瓜果种植、牲畜饲养等农业产业的不同领域,调研对象的选择是在地方农业农村局和扶贫办协助下进行的,选取当地土生土长的有一定代表性和示范效应的产业致富带头人,涵盖发展较成熟与不够成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深入访谈,一方面评估脱贫攻坚背景下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当地经济发展、人文风貌、社区治理与乡村建设等的影响;
另一方面,搜集他们在带动村民脱贫与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机、发展设想、现实问题、政策期望以及针对产业致富带头人培育的政策建议等内容。

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4)农村致富带头人广义上包括基层村镇干部等群体,本文立足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振兴所探讨的“产业致富带头人”包括经营现代农业产业的基层村镇干部,但不包括不经营农业产业的基层村镇干部。是一个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生成并发展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策需求之下,体现出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的独特逻辑和政策机制。我国的农业、农村与农民三者之间关系有绵长的历史渊源,具有与西方社会不同的内在特点。现代农业发展伴随市场化与全球化浪潮而推进,但并非单一的产业过程,而是深深嵌入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与文化体系之中,发挥产业带动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中与农村社会存在密切关联(张晓山,2009;
陈靖,冯小,2018)。这种独特的农业、农村与农民关系及改革开放以来的脱贫发展实践孕育了一个独特的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群体。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一方面连接乡土社会,体现出文化的绵延和传承;
另一方面对接现代市场,展现出农村产业的开拓与创新。这一群体是连接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贯通顶层政策导向与基层民众需求的重要媒介。对这一群体的特质与作用进行探究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的内在规律,有利于扎根中国大地实现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

参照学界观点和政策精神,本文所言的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主要是指我国脱贫攻坚政策背景下生成与发展起来的,内生于农村社会、与村民有着天然的社会文化关联的,主要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且有意愿带动当地村民发展的群体。这一群体在脱贫攻坚背景下获得了很多政策关注、资源支持与发展机遇,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经济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出现的经济精英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和种植大户等类型,他们对资源分配、农村治理和农民发展的影响参差不齐,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甚至有些经济精英会对农户获益产生排挤效应。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是农村经济精英中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意识并对村民发展起到一定带动作用的那部分人,他们有较为浓厚的乡土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尽管目前这个群体不够成熟与强大,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或问题,但这个群体事实上已经形成且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被国家政策和社会公众所认可,契合了我国农村发展实际与未来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是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依靠力量,是我国农村社会从摆脱贫困走向全面振兴的能动主体,很有必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孵化和培育,使其由原来“不走的扶贫工作队”(5)2017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转型升级为新时代“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

乡土人才最大的特点是“知农业、爱农村、懂农民”(周博,邱志斌,2021)。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是典型的乡土人才。总体来看,他们不仅具有“知农业、爱农村、懂农民”的特点,也具有现代产业发展优势,这是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重要基础。就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现状而言,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有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一般而言,其规模化经营的土地要达到50亩以上,能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这是他们带领农民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他们所从事的农业领域较为广泛,包括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营销、科技服务等方面。他们有良好的政策敏锐性,对当地村庄发展有带动和引领作用,对市场经济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在广大分散的小农户致富进程中起到组织、示范、带动和引导作用。总体来看,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有如下主要特点。

第一,与当地村庄小农户有天然的人际关系连带。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因土生土长而浸染于当地文化,对周边村民知根知底,在当地具有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在现代农业生产方面与当地农户有着多方面关联,不仅有雇佣就业、委托管理与合作生产等经济关联,也有乡亲邻里与宗族血脉的社会文化关联。这为其发展农业产业打下了牢固的社会支持基础,很多产业致富带头人及其产业更容易得到基层干部与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正如某村书记所说:“他(产业致富带头人ZHS,瓜果种植)和大家关系都很熟,他干什么都会和我们讲,我们很相信他,也很支持他”(村支书WXB)。与当地村庄社会的密切关系使他们具有较为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家乡观念。被访的J市与G市18位乡村产业致富带头人中,有15位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示在家乡创业的原因之一是“不愿离开乡土”。访谈过程中,产业致富带头人流露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家乡的认同和感情,这也使他们总是顾及人情关系而采用灵活的用工方式:“农户和我也比较熟,大多数都是认识我的,平时我也不会固定他们的上班时间,其可以根据需要去接送小孩,只要每天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完成自己的工作时间,就可以拿到每天的工资”(产业致富带头人HXF,种粮大户)。总体来看,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有别于外来的农业投资者,他们与当地村庄小农户有天然的人际关系连带,这种连带是在长时间的日常生活中衍生与发展起来的,具有先在性、内生性与延续性,并非基于某种外在的经济利益联结所产生。

第二,产业发展有地方市场与社会基础。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产业的社会基础问题受到学界较多关注(徐宗阳,2016)。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及其产业在乡村中的成长是被村民看在眼里、懂在心里的,其原有的社会资本与社会基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陈树发,黄志坚,2009)。“都是农村出生的孩子,对本地的各个方面都还是比较熟悉与了解的,对本土的土地、环境也比较了解,和村民也容易相处,沟通起来比较顺畅”(产业致富带头人HXF,种粮大户)。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是当地生长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一般而言,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当地有较好的认知度与认同度,比外来资本更易获得村庄的支持,特别是在生产经营遇到困难时更容易获得村委或村民的支持。这种支持可能并非基于经济利益,而是基于情感和信任。外来资本经营的农业企业在乡村的生存状况有所不同,往往容易面临困难与挑战(徐宗阳,2016)。在部分村民眼里,外来公司在村里发展产业,村民是不熟悉也不信任的,甚至可能对“总想获得利益”的外地企业抱有敌意。“我这个基地遇到土地流转、资金困难时,村里都会考虑到困难,宽限时间,延长缴费时间。村里有些素质不是很高的会来捣蛋,村干部和村民会帮忙阻止,帮忙说话。像之前一些外来的大企业,总是跟村民有矛盾,村民也不配合,整得很麻烦就走了”(产业致富带头人WGQ,鱼虾养殖)。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熟知地方市场,在家乡创业对村庄及周边的自然条件、习俗文化、人情世故都比较了解。

第三,创新意识较强且个人影响力较大。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产业致富带头人相对于同村其他人知识储备量更多(杨少波,田北海,2016),对乡村内部资源的掌控和利用也更为出色,对农业产业的发展更为熟悉,具有更敏锐的发展意识。被访的18位产业致富带头人中,10位是专科及以上学历(含成人教育),特别是较为年轻的产业致富带头人,有更多的机会且更主动接受学历教育或进修培训。相对于农村普通农业劳动者而言,他们的学历和受教育水平优势明显。同时,农村青年产业致富带头人更乐于学习新知识(杨道邦等,2020),以增长知识或提升技能水平。他们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学习充电”,不断追求探索,提升产业竞争力。很多被访的产业致富带头人都表示有保持“每年外出交流学习超过7天”的情况,其中部分产业致富带头人每年外出交流学习更是达到7~8次。“我曾经当过我们市的果业协会会长,现在也一直在学习。现在还获得了政府和高校的支持,可以去读农学的在职本科”(产业致富带头人ZHS,瓜果种植)。这既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自身的主观努力。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直接面向农业市场,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能主动保持不断求学和探索以提升对市场的敏锐度,能较地好适应市场变化。他们还具有开拓精神,善于传递经验技术,有一定的社会声望。他们不仅善于学习,还能在产业经营与合作生产中将所学知识和经验传递给村民,营造共同生存与发展的产业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劳动效率,也有利于带动当地农民发展。

第四,拥有对生产经营有益的村庄资源。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的生产经营依托于农村社会,有土地、人力、关系、文化等不同方面的村庄资源支持,这是其应对生产经营风险和保持生产可持续的重要保障。如今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率不高,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耕地抛荒程度高,这对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而言是挑战也是机会。他们可以大面积承包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不论是在J市还是G市,在被访的产业致富带头人眼中,对其产业有益的村庄资源除了土地之外,还有农村灵活且便捷的人力资源。“我承包的土地以前是荒地,我看到这片土地成这样实在是感觉很可惜,租下来也不贵,村里也愿意流转给我,还很配合我办理各种手续。到了农忙时节,本村的人愿意来帮忙”(产业致富带头人SYL,种粮大户)。调研发现,当地村民只要自己有时间、有能力,面对有收入的工作,总是来者不拒,对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工作邀请也十分乐意,因为可以兼顾家庭与就业。这有利于村民和产业致富带头人实现双赢,有利于产业致富带头人防范生产经营风险,保障生产经营的稳定。“我这个产业得到当地政府和村民的支持,比如说我今天要农忙,要干活,但是我没有人手,这个时候又不能用机械化来解决,也不是有钱就能够解决的事情,就必须要人来帮助,我们就可以这个村叫五六个人,那个村叫五六个人,这个时候就一定有人来帮我们”(产业致富带头人PJJ,禽类养殖)。

第五,注重当地经营的可持续性与长期性。产业致富带头人选择在本地发展,一方面是不愿离开乡土,另一方面也在乡土之中寻找到了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方向(林龙飞,陈传波,2018)。大部分被访的产业致富带头人表示,选择在家乡创业的原因是“不愿离开乡土”或“希望在当地获得尊重与认可”。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不仅注重产业的经济价值,对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效应也较为看重。他们不是简单地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而是会兼顾在当地的社会影响与长远预期,也就是说,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较为看重当地经营的可持续性与长期性(李耀锋,张余慧,2020),希望在家乡有所作为,实现自我价值。正如种粮大户SYL所言:“在家工作的话方便照顾母亲。(当初)下决心在家做出一番事业,怀着对这片故土的热爱,就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了”。他们一方面注重农业现代科技的学习,不断参与各种培训,学习新的发展理念,在产业发展中注重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产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力求自己的产业能够适应政策导向;
另一方面注重与当地农户的利益共享,被访的产业致富带头人都不同程度表示未来愿意继续带动本地村民一起发展,多数产业致富带头人表示,自己对家乡及其发展抱有情怀,恰逢现在乡村振兴新时期,如果产业能继续发展,自己很愿意带动村民一起发展。

第六,有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较为注重与当地村民关系的维系,有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背景下,产业致富带头人在发展自身产业过程中招募了农村地区大量的待业人员,为他们提供了务工岗位和就业机会,帮助了大量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创收,解决了他们基本的生活问题。这种通过务工方式带动当地村庄发展的情况备受欢迎,“这个企业还是很好的,我本来没工作,有人找我干活那我就有口饭吃”(贫困户村民LZY,合作社成员)。产业致富带头人的产业带动增加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获得村民、村干部的支持与好评。这有利于提高产业致富带头人的社会地位与产业形象,为将来在产业经营、村内支持、政策申请等方面的诉求获取更多的正式与非正式支持奠定了基础(肖焰,蔡晨,2018)。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与当地农户有着天然的联系,更容易产生利益一致感:“把他们(做工的村民)培养成熟练工,这样再来我这边工作的话我也会省心很多。他们自己种植的水稻产量上去了,我也为他们感到开心”(产业致富带头人SYL,种粮大户)。他们对当地农户发展的带动不仅缘于市场经营的逐利性,也源于其对农村社会的嵌入性(李耀锋,张余慧,2020)。他们不会简单地按照市场法则办事,比如很少主动辞退工人,有些村民70多岁了还在企业工作。这一点有别于外来投资型的产业致富带头人。外来投资型的产业致富带头人可能有更大的资本规模与更强的经营能力,但较普遍的情况是,他们容易“悬浮”于村庄社会,对农户的带动缺乏内生动力与长远预期,一旦遇到市场波动或者经营困难,容易采取裁员或转移产能等方式。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系统工程,要靠有力的政策跟进与制度设置,但关键是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发挥农村内生力量的主体作用。要实现有效衔接,就要加快培育新农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陈锡文,2018),特别是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扎根乡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农人。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农村内生力量,推动脱贫后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为脱贫小农户提供较为稳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也有利于重建农村社会、优化农村治理、改善乡村风气,实现农村社会从摆脱绝对贫困到全面振兴的革命性转变。

(一)延续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兴旺

1.改善产业环境,激活地方市场

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立足地方资源开拓农业市场,对其在当地的发展有长远预期,一旦条件成熟,他们会投入资源开发新的农业产业项目,改善周边生产基础设施,发展壮大农业产业。这不仅直接服务于自己的产业发展,也可为未来产业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我的产业在修整荒地的过程中,也为村里做了一些事情,比如自己的农业项目扩建需要修路修桥挖沟排水之类的,不仅顺带将整个村子的沟渠排水系统进行了整修,也将路面集中进行铺设。这样既可以让我的农业有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发展收益,也可以帮助建设自己的家乡”(产业致富带头人YJR,鸭稻共育)。身处现代农业市场风口浪尖的产业致富带头人有着较强的创新活力,会主动引领周边农业产业的发展。他们不仅自身积极接触外界,也会带动村民一起加入,营造有利的产业生态。其在农业产业方面的努力有利于规范地方农业产业,激活地方农业市场。“通过宣传销售我自己生产的井冈蜜柚,会有旅游公司来谈合作,计划成立采摘团队,从而带动当地的餐饮、旅游行业”(产业致富带头人ZHS,瓜果种植)。在项目制作为一种重要治理体制的现实背景下,不论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有针对产业致富带头人的一系列政策支持项目。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在承接与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与村庄内利益主体有经济和社会文化关联,能考虑到他们的问题和诉求,一定程度上改善项目落地的村庄环境,有利于推动国家政策意图的实现,为地方农业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产业致富带头人普遍具有良好的政策敏锐性,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作为致富带头人的B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WYY已将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列入产业规划中,将附近乡镇村民直接间接带入果业产业中,力图构建村集体、村民、企业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总之,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增加就业和收入,也激发了普通村民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为农业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地方产业环境,为产业兴旺打下了重要基础。

2.创新农业技术,优化产业结构

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现代农业有更显著的技术开放性与扩散性。传统农业的技术主要依靠生产者的经验积累与人际传承,技术传播有一定的封闭性;
现代农业技术不仅依靠生产者的个人努力,也有赖于市场、政府、社会组织等多个行动主体构成的技术创新系统。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是农业技术创新与传播的重要推动者,具有引领农业技术创新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能力(曾园根,黄志坚,2007)。“我自己懂点技术,周围的农户遇到问题后,我会过去帮忙教授技术,他们学习后能够提高产量”(产业致富带头人HXH,蔬菜大棚)。产业致富带头人勤于探索,通过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不仅能获得产量和质量的提升,也能显著带动所在地区的村民关注和学习。受到积极影响的农户会不断把改善后的农业技术传播出去,这有利于激活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乃至革新。“以前我只知道种地,后来向这里的公司学习,知道加工后跟旅游的结合能赚得更多,好多村民都多次跟他们合作”(村民CWW,合作社成员)。产业致富带头人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且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王尤跃,2019)。相较于分散经营的农户,他们更注重现代化的精细管理,紧盯销售市场,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努力通过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和拓展销售渠道等措施提高市场效益。不同农业领域的产业致富带头人会从不同角度把产业的局限转化为优势,适应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他们的成功做法使村民相信其可以带领自己开拓市场,从而愿意向其请教和学习,主动接受其影响。通过组织管理和人际网络带来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使产业致富带头人具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能力。

(二)参与乡村治理,促进治理有效

1.增进村民合作,提升村民组织化程度

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是村庄中的先进分子,在村庄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催化和黏合作用,使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具黏性和活力。他们的发展故事和成长历程为乡亲邻里熟知与传扬,乡亲邻里对他们知根知底,其成功做法很容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产生“一户带十户,十户带百户”的带动效应。这有利于促使农民在较短时间内接纳新的价值理念,通过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实现合作生产,提高小农户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以往各自为战的状况,有利于小农户特别是贫困小农对接现代农业市场和满足社会生活需求。“我们这里的贫困户,政府能提供资金入股到大的合作社(产业致富带头人领办),然后村民看见后也都来询问并自费参加,有的是邻里之间的相互带动,带动的很大啊”(村民小组长PJH,非合作社成员)。在脱贫攻坚背景下,产业致富带头人的产业往往在政府支持下吸纳贫困户入股,每年给贫困户分红,可保障贫困户的收入,使其逐步脱离贫困。这种带动产生效果后,许多非贫困的村民也自费加入合作社,村民之间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使一些村民选择在家乡工作,而不是外出务工,这样能很好地兼顾家庭,保持与家人的密切联系,增进村庄社会团结。同时,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常常采取直接雇佣、技术服务、合作生产、委托管理或组成专业协会等方式,通过邻里之间的人际带动把一般农户组织起来,提高村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普通农户分散弱小的不利处境,让普通农户之间有更多的合作互动,提升其进行农业生产的效能感,使其更有信心和能力表达自我需求,参与村庄治理,从而有利于改善村庄治理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同时,产业致富带头人还能促进小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主抱团发展,实现再组织,发挥他们对小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将YX县所有的家庭农场主聚集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家庭农场联合会,帮大家一起解决产品的销售。我们店里都可以帮他们卖水果,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销售平台”(产业致富带头人WYY,水果种植)。

2.帮扶村内贫弱,推动村庄公共事业

弱势小农户的帮扶及其贫困脆弱性治理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和应有之义(李耀锋,许函诚,2020)。致富带头人产业的不断发展,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和增收,也帮扶了村内弱势群体发展,有利于其话语表达和权益维护,有利于协调村内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推动村庄内贫弱群体的兜底保障。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对村内伤残、贫困、孤寡等贫弱村民不仅有帮扶能力,也有帮扶意愿,特别是一些同时具备村干部或政协委员等身份的产业致富带头人,他们往往有更强的责任和动力帮扶贫弱。“我确实想为家乡人民做点事,能更多更好地帮助一些贫困户。我为长期的贫困户提供就业,也帮助了一户在家瘫痪了几年、生活不能自理的贫困户以及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低保户,让他们的生活可以维持甚至是逐渐好转”(产业致富带头人WYY,水果种植)。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帮扶改善了村内原有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生存境况与社会功能,有利于优化村庄治理结构。“我聘请了贫困户21人在合作社长期务工,先后吸纳77户贫困户以劳力入股,这里面大部分是女性。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收入,部分农户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有所提升,吵架也减少了。女性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女性现在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赚取一些生活费用,减少家里的负担,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产业致富带头人HXF,种粮大户)。综合来看,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较为看重自己在家乡的社会关系、价值与声誉,希望为家乡出点力,对村里贫弱人群,他们有内在动力进行帮扶。相对于外来投资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对乡村的感情较为深厚,在自己的产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较为积极地参与乡村建设,为村庄公益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成为现代农村发展中的“贤者”。“我在这个村里办产业经常去参加村里的事,有一次村里的祠堂需要修理,我也跟村委商量了,参与出资。村里当时遇到特困群体需要帮助时,我们公司也出资捐款,有很多次了”(产业致富带头人LWQ,水果种植)。但也有研究显示,村庄社会内成长起来的产业致富能人对村庄公益事业的参与会受到村庄中既得利益群体和宗族势力的影响且体现出对政策的依赖性,因而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李耀锋,张余慧,2018)。

(三)推动乡风建设,助力乡风文明

1.发挥示范效应,倡导积极价值

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与乡亲邻里有密切互动,通过生活与生产的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地改善乡村精神风貌,把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努力向上、创新开拓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气质融入村庄生活中,感染带动其他村民。很多产业致富带头人会主动对乡村道路修缮、环境保护、水利灌溉、荒山开垦等进行投资,或低门槛吸纳村民进入企业工作,这些善举会在一定程度上造福当地村庄,带来积极的文化价值和示范效应。“我们村里以前闲人比较多,经常有好赌打牌的,整天无所事事,自从企业来这招工后,人们都忙起来了,这种风气也改变了许多,许多村民也为这个挺高兴的”(村干部GFZ,副书记)。产业致富带头人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倡导积极的价值理念,带动了村里风气的改善。还有的产业致富带头人会对村民聚众打麻将等不良风气进行教育引导,体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他们村很多人以劳动为耻,以懒惰为荣。那些贫困户有政府给的贫困补贴可以维持生计就不会出门工作,甚至家里的农田也被抛荒。村里还出现超前消费的现象,我对他们进行劝说还会遭到语言攻击。后来我就带他们劳动,慢慢改善这种价值理念”(产业致富带头人WYY,水果种植)。“我们这些做农业的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天天喝酒、打麻将、好吃懒做的,如果一个人、两个人被我带动了,那么后面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我带动,他们打麻将的人就打不起来,最后大家还是要去干活,这就创造了价值。从我创办合作社,运行这个产业之后,就经常组织、带领一些发展比较好、有潜力、有悟性的村民去外面一起学习,参观行业技术,去见识一些新科技,见识大世面。这些村民在外面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见识过了世面,回来之后就会有意无意地去改变自己”(产业致富带头人PJJ,禽类养殖)。通过产业致富带头人的示范效应,让更多农村人学习到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不但改变了村民中的闲散懒惰、好逸恶劳等不良生活风气,还使奋斗致富、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善了乡村精神风貌。

2.摒弃糟粕,传扬乡土文化精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我国农村社会历来有守望相助、扶贫济困、勤劳致富等良好文化传统,这些乡土文化精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基础;
但不可否认的是,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消极懒惰、保守封闭等文化糟粕同时存在。因此,如何摒弃文化糟粕并传扬文化精华是乡风建设的关键。随着人口大量外流以及农村土地生产经营方式变化,农户间的合作意识与共享精神受到冲击,一些村民过于关注个体利益,村民原子化状况突出,乡风建设亟待加强。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生成于本地社会中,代表着一种走向乡村振兴的先进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有发展的敏锐性,注重村民文化素质提升,会投资宗族祠堂等村庄文化设施建设。“在我们当地村庄,有一些人好赌,好吃懒做,然后我们就会经常给他传递一些正能量,带动他们勤劳致富,肯吃苦,当然这也要是能够被感化的才行”(产业致富带头人PJJ,禽类养殖)。“这些都提高了贫困户的收成,这就是变化,以前一直等着国家给补贴,不怎么劳动去提高收入,现在会主动跟我学习技术,提高自己的产量,提高收入”(产业致富带头人YJR,鸭稻共育)。产业致富带头人追求创新发展的价值观和行为带动了周边村民向他们学习,其亲身实践强化了农村社会扶危济困、勤劳致富的积极文化价值,促进了村庄内部之间的社会交往与正向关系,一定程度上推动村庄内部矛盾纠葛不再以争吵斗殴的方式解决,而是以调解沟通等方式解决。调研显示,产业致富带头人、村干部与村民都对近些年农村“先富带后富”过程中村民素质提升和乡村风气改善表示认可,村民更愿意呵护自己的家乡,对未来有正面的预期,村庄的文化共识与凝聚力增强。

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经营的产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有些产业发展较为成熟,衔接作用体现得较为明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活跃力量;
而有些产业还处于初创阶段,资源支持比较薄弱,产业发展不够稳定,对未来发展还有颇多现实焦虑,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还比较弱。总体来看,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有与当地农户分享收益、带动农户发展的内在愿望,只是不同方面的制约因素影响了其带动意愿和能力,从而不同程度影响其在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衔接作用发挥。具体来看,制约因素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人口外流导致产业发展缺乏人才

当前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最缺乏的资源是人。调研中,产业致富带头人普遍反映村里人口流动频繁,缺少可用人才。由于收入低等原因,青年人才留不住,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才逐渐流失且不易引进。“想从本村发掘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但是没有,也没办法吸引人才,工资太低”(产业致富带头人SYL,种粮大户)。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村中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不想吃农业劳作的苦,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毕业,都会选择进城务工或创业,引发人才外流,农村人才出现断层(陈会谦,薛晴,2019)。被访的大部分乡村产业致富带头人表示他们在创业初期都曾遇到过技术难题,但由于身边没有精通技术的人才,他们在解决问题上走了不少弯路。由于农村空心化严重和受地理区位等因素限制,产业致富带头人很难找到真正能为农业企业服务的高质量人才,只能招收一些留守在家的村民和贫困户。而大多数留守的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无法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和销售支持。“工人人数不足且素质不高。大量农村人口还是选择去外面工作,企业经常面临缺工的现象。农民也不是很守规矩,有的嫌工资低,不愿意做。农业技术工人没有标准化技术和管理,很难管”(村干部HXZ,副书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想要全面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民,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刻不容缓(高明,2003)。但现状是大多数产业致富带头人创办领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较缺乏专业的生产经营、技术或销售人才,生产经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难以搭建本土人才梯队。这对他们的农业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制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对产业发展的正向预期,制约了其乡村治理和乡风建设的参与度,不利于其衔接作用的发挥。

(二)农业政策的稳定性与支持度不够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受限于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也受限于政策支持状况。村庄内成长起来的致富能人在参与村庄治理和推动村庄公益事业方面的功能有很大的政策依赖性(李耀锋,张余慧,2018)。目前,我国农业政策侧重从面上倡导发挥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的作用,但对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内在需求、生产经营与功能发挥尚缺乏精准的政策支持,且既有的政策支持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基层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参与度还不够。“我和县里做育种基地的项目,政府什么支持都没有提供,土地租金自己搞,种子自己研发。当地政府对白莲产业关注较少”(产业致富带头人WMF,白莲种植)。农民土地种植的经济收益和发展预期有一大部分受到政策引导,如果政府的倡导总是让农民受益不大,那么他们对农业政策的认同度和信任度会降低,甚至会出现“政府倡导种什么,村民偏不种”的反常现象,这种情况在G市的调研中已有显现。政府倡导与民众选择的背离会进一步恶化农业政策在基层执行的效果,导致意外后果。同时,农业政策的成效也有赖于村干部的执行能力。调研显示,一些村干部对农业不够热爱、不懂农业,无法精确理解和执行农业政策,无法给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提供可靠而有力的支持。产业致富带头人作为村民中的一分子,需要政策引导与支持,政策的不稳定和支持力度缺乏会限制其产业预期和投入,进而限制其成长壮大及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发挥。

(三)产业致富带头人的知识技能有所欠缺

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的,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封闭性。现代农业是开放的,与现代农业市场体系相对接,在产品、技术、人才、销售等方面与外界环境有着充分的联系,需要的知识技能也不断提高。只有保持开放性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市场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现有的从农村社会成长起来的产业致富带头人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学历教育,知识与技术的学习提升存在一定的瓶颈。“每次专家来调研的时候都会问我的农业以后该怎么发展,对于他们的建议我是非常看重的,我们平常只知道劳作,没有多余时间去管新农业的改革,只能单方面希望专家来指导”(产业致富带头人YJR,鸭稻共育)。总体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技术和管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现在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不用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方式生产,单靠自己的生产经验已经不够。出生于农村的产业致富带头人主要的社会关系是村民,对现代农业市场了解比较少(冯嘉敏,方凯,2019)。缺少现代农业知识、参与市场能力偏弱、现代管理能力不足等都是产业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随着产业致富带头人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及影响逐步提升,如何有效参与乡村治理及其生产生活如何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等成为新的议题,也成为其内生愿望。这需要他们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更新知识与技能。

(四)农业市场风险偏高且波动性较强

农产品市场不同于现代化的工业品市场,有其特殊性。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嵌入特定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文化背景,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或病虫害冲击。农业自古就有靠天吃饭的说法,农产品有较固定的生产周期且周期往往比较长,农业市场的波动对农产品种植户影响很大。“我地里的水稻和蔬菜大棚在2019年和2020年都受到了洪水的影响,金额损失近百万。蔬菜市场行情变化比较大,每年每季的蔬菜价格都是不稳定的,自己也不能够预期,每年收入也不能提前预估或确定。今年受气温低影响,部分萝卜已经被冻死”(产业致富带头人HXF,种粮大户)。农业市场不景气会降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规模化种植的产业致富带头人担忧未来发展,制约了其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使其倾向于选择缩小经营规模,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同时,农产品销售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大多数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合作社销售自己的农产品,除了部分是政府支持的互联网销售外,缺乏其他销售平台和渠道(魏邦仁,耿纪平,2017)。在销售方面,他们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拓宽销路,对农业市场风险进行预判和防范的能力不够。许多被访的产业致富带头人表示,自己的销售渠道少,销售人才非常难得,自己没有时间去拓宽销售渠道,种植环节就已经很费力气,要是从生产到销售就只有一两个人来管,根本忙不过来,雇人的成本高且难以雇到合适的人,这弱化了他们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的特质决定了其在生产经营中不能只关注经济收益而无视与周围社会环境的互动联系,他们会不同程度关注当地社会关系的维护与社会声誉的保持,具有推动产业在当地持续发展并参与村庄治理的内在愿望。这使他们在带动村民实现增收脱贫之后,能进一步带动村民走向乡村振兴的新目标。但发展实践中他们的衔接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内在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有些产业致富带头人还面临诸多困惑、疑虑与阻碍。因此,为了更好地培育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激发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内在能量与社会功能,推动农村由摆脱绝对贫困到实现全面振兴的转变,迫切需要面向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政策与制度设置,充分发挥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的潜能与优势,破解其面临的阻碍与困境,激发其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中的独特功能。本文着眼于国家战略,立足实地调研和理论思考,提出如下三方面实践培育路径。

(一)立足乡土优势资源,制定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精准培育方案

首先,进行精准的问题与需求分析,提供更有效的培育计划。产业致富带头人的生成土壤、产业类型及其面对的发展环境各有不同,现实困难与发展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宜简单地采用统一化的培育计划。在脱贫攻坚背景下,较为强调产业致富带头人的知识与技能培训,未来应在原有“培训”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培育”内涵,要对本土创业产业致富带头人进行细致的摸底调查,建设信息档案库,精准分析乡村振兴进程中他们与不同层面环境的互动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制定涵盖市场经营管理、地方特色文化、乡村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的培育计划,回应乡村振兴对产业致富带头人的素质要求及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发展需要。

其次,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条件,提供更有力的平台支持。每个地方的乡村都有自己相对独特的历史文化、种植传统与资源条件,在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产业致富带头人与地方资源有内在的关联性。因此,要立足地方资源构建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业平台,统筹制定产业致富带头人的扶持政策,从生产经营、技术服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针对产业致富带头人创业基础和环境的差异及其引领带动作用的不同进行分类施策,提供切合地方实际特别是能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的多元平台支持,提高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创业成功率及其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最后,健全本土市场与公共服务,补强产业与社会短板。现有乡村产业致富带头人的产业较多集中于生产与初加工环节,对附加值更高的精深加工、品牌运营等环节覆盖偏弱,导致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在当地发展的市场与社会基础还不是足够牢固,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竞争难免会显示出发展的脆弱性。因此,地方政府要牵头做好本地的市场与公共服务,通过引进上下游产业、创新扶持政策、协助打造地方品牌、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等方式,为产业致富带头人创业保驾护航。选拔懂农业、有农村农业情怀的基层干部指导产业致富带头人发展,为产业致富带头人提供及时有力的支持。实施村干部农业教育,提高村干部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认知度和重视度,涵养村干部的现代农业情怀。在做大做强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的同时兼顾基础薄弱的新兴产业,使本土产业致富带头人创业更具现实基础和可持续性。

(二)发展多元利益联结,深化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联农带农功能

首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带农发展的内生动力。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衔接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他们与农户的内生利益联结。乡村本土的产业致富带头人拥有地方社会资源,与当地农户有天然的社会文化联系,不仅关注产业收益,也关注自身在农村社会的关系维护与社会评价,其带动农户发展的动力具有经济与社会双重属性。因此,需立足农村社会整体发展,针对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多元需求提供政策与制度支持,增强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农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和激励产业致富带头人通过资金或土地入股、安排就业、委托管理、合作生产、收购产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当地农户建立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激发双方协作的积极性,使产业致富带头人多渠道带动农户增收与发展。

其次,搭建网络服务平台,拓展带农发展的辐射范围。脱贫攻坚背景下的产业致富带头人有相对固定的帮扶对象,带农增收脱贫的帮扶关系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甚至可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乡村振兴的新背景下,产业致富带头人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应提高其发挥作用的效能,全面对接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可在保留和完善产业致富带头人与农户既有结对帮扶机制的基础上,参照“社会扶贫网”的网络化运作模式,探索建立“产业致富带头人公共服务平台”,以开放和动态的方式有效对接供需双方,由产业致富带头人及时精准地为需要帮助的农户提供协助与指导,弥补原有辐射带动范围有限的不足。

最后,补强增能赋权内涵,深化带农发展的社会效益。脱贫攻坚背景下侧重于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农增收脱贫的能力培养与制度激励,着力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以贫困户增收脱贫为核心目标。但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在“脱贫增收”基础上进一步补强“增能赋权”的新维度,着眼未来提升普通农户适应环境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体现“授人以渔”“助人成长”的新内涵,防范可能出现的相对贫困问题。对产业致富带头人的激励和评价,不仅要关注其带农增收的直接效果,更要关注其带动农户能力提升的长期效果,把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外部带动作用转化为普通农户自我带动的内生能力,深化产业致富带头人带农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涵养本土人才生态,构建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的立体培育机制

首先,健全政策与制度保障,为人才返乡创业提供托底性支持。尽管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在快速成长,但目前的队伍还较为弱小,发展质量还不够高,急需吸纳新生力量,不断成长壮大。要依托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构建乡土人才回流的对接与沟通机制,完善回流人才信息库建设,精准把握乡土回流人才创业的困难、忧虑和需求,在建立返乡创业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健全职业补贴制度及加强创业担保贷款等一般性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提供更具差异性和灵活性的政策与制度支持。不仅要注重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也要关注子女教育、健康、养老、社会融入等政策支持,为本土人才返乡创业提供有获得感和稳定发展预期的环境支持。

其次,改善文化与社会氛围,促进回流人才的社会适应与文化获得。回流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不仅有产业发展需求,也有社会融入和文化认同等需求。正如G市产业致富带头人HXY所说:“我出生在这里,对这个地方有感情,在家带着乡亲干,比外面打工更有成就感!”HXY所说的“成就感”不仅包含经济收益的内涵,也包含了文化获得的内涵。不少乡村外流人口长期在外,原有的社会关系已发生很大变化,返乡创业面临着社会再适应。因此,应改善当地的文化与社会氛围,营造鼓励返乡创业的社会价值导向,让返乡人才在家乡成功创业的同时顺利完成社会再适应,使其在带农发展过程中不仅获得产业收益与企业发展,也能获得更多社会支持与文化获得,受到当地社会的尊重与价值肯定。

最后,发挥基层组织的功能,构建本土人才返乡生活与发展共同体。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本土人才是多样的,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类型或数量,需要培育涵括县乡村三级、融合常住人口与外流人口、包容开放并充满活力的本土人才生态。外流人才尽管远离家乡,但他们的根在家乡,对家乡有深刻的认同与期望。要善于发挥原生家庭、宗族、党支部及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和群体的连接与黏合作用,让外流人口深切意识到自己发展与家乡建设息息相关,推动他们返乡创业和生活,构建本土人才的生活与发展共同体,让人才返乡不仅为了创业,也为了寻根和稳定生活,使他们返乡后“放心创业、安心生活”,为乡村社会重建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奠定坚实的本土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带头人扎根乡土扎根基层33年的应急人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11期)2023-01-11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韩珠卿 扎根乡村,助农增收海峡姐妹(2020年9期)2021-01-04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乡土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年1期)2020-02-07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陕西画报(2016年1期)2016-08-02读《乡土中国》后感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养猪群体的带头人中国火炬(2011年12期)2011-07-2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