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4年05月21日 04:12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7篇)

发布时间:2023-01-08 12:20:06 来源:网友投稿

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7篇)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就是指校园里的文化。由于当今社会对文化一词的泛滥,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被庸俗化和通俗化了,因此,许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7篇),供大家参考。

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7篇)

篇一: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就是指校园里的文化。由于当今社会对文化一词的泛滥,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被庸俗化和通俗化了,因此,许多人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对文化的理解一样,是粗浅的,有时甚至是歪曲。这种对校园文化的不正确认识或不充分理解,将会导致办学思想的肤浅,导致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简单化和形式主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是有害的。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质量提升的时候,作为校长、教师和教育行政工作者,都必须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与认识,都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对于学校来说,她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种空气与土壤,是学校形成特色与品味的遗传基因,是学校发展与成长的动力之一。所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来说,是一种耕耘土壤、输入血液、厚实基础、提供动力的基础性工作。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本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一定义看,文化有二层含义,一是生产物质与精神的能力,一是已经创造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但这二者是紧密关联的,相辅相成的。一个社会已经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越多,它生

  1

  产物质与精神财富的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这是广义的理解文化。文化是一个社会的土壤与空气,所谓“桔在淮南为枳,在淮北是为橘”是也。不同地方的社会差异,其中文化的差异起着巨大的作用。狭义的文化,是指某个领域里的文化,如民俗文化、企业文化、酒文化等。校园文化中以理解为文化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的具体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校园是文明的摇篮,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地方,是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的地方,校园文化则就是校园中的空气与土壤。一方面,空气与土壤决定了树木的成长速度与质量,另一方面树木又反过来,改进空气与土壤的质量。不同的学校因校园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校园文化决定了学校的办学传统、特色,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潜力、速度与品质。

  校园文化是校园这个特殊领域里的文化,是校园这个特定土壤里呈现的文化。因此,她有着文化的共性,又有着个性,理解校园文化,我们应在广义文化的高度立意,在狭义的校园文化中立足,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与认识。

  校园文化首先是学校优良传统的体现。优良的传统是学校精神财富的积累,是校园文化表现的重要形态。一个学校的优良传统尤如遗传基因和土壤,对学校的发展、师生的成长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优良的传统作为文化形态表现,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精神的形态是看不见的,但它就象空气一样环绕着校园,可以感知、体验,可以传承、再生。她表现在学校教

  2

  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师生的精神面貌里、价值取向上;作为物质形态的表现,她是精神的载体与物化形式,即通过物质形态来表达或呈现优良的传统和学校的精神财富。如校史馆,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灵魂之地,它将学校优良的传统与精神财富,通过一些物质的形态来传达、表现。

  校园文化其次是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是学校的灵魂,体现在校园文化也有二面性,软性的一面是全体教师的价值取向和教育哲学、教育信念,硬性的一面是校园里的育人环境建设与条件装备方式。作为精神层面的,就是每一个教职员工自觉地把学校的办学思想与自己的工作态度、生活方式、人生信念和职业精神等融为一体;作为物质层面的,就是在教育教学的环境建设与条件装备中,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物质形态体现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使师生的学习与生活无不受其浸润。

  校园文化是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的内涵意蕴。学校与社会任何单元一样,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和有统一目标的群体或单位。没有良好的制度文化,是不可能办好学校的。当管理体制与制度成为全体师生认同的,并融入进生活和行为习惯中时,管理体制与制度就成为一种文化,她是人本的、人性的、科学的,她又是严肃的、规范的、法制化的。从精神层面看,当管理体制与制度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时,一切体制的规范与制度不再是约束,而是师生规范的和高贵的行为意识与准则,是内心尊敬的和严守的

  3

  法纪与道德;从物态的层面看,当管理体制与制度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时,她外在的表现则是以人文的宣传、环境建设的形式与内涵来出现。比如对校园环境的保护与卫生的要求,本质是纪律与制度要求,但外在的形式可以以文化的形态呈现出。师生对校园环境的爱护从本质上要遵从纪律与制度的要求,但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以通过艺术作品、宣传牌等文化形态来表现管理与制度要求,让师生能耳濡目染地感受,心情舒畅地认同,激励内心的崇高感。

  校园文化是师生成长发展的环境与内在动力。常常我们见到挂在墙上的“校风、教风、学风”或“校训”等标语口号。其实,学校的“三风”也好,“校训”也好,这些精神的东西,本质与外形都是文化的内容。“校风、教风、学风”或“校训”在一定意义上是学校、教师和学生成长发展的方式,又是一种动力,推动着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为它既是一种思想、理念的引导,又是一种约束与规范;既是一种追求的目标,又是已经形成的一种群体精神与作风。她是看不见的,她又是无处不在的。看不见的从师生的言行中、生活中体现,看得见的是通过标语、图片、艺术作品、环境建设等物化的呈现形态,让师生浸润、体验,并在工作与生活中表现和创造。

  校园文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标语与图片的叠加,雕塑与环境的建设,而应理解成为是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的一个系统。作为标语、图片、雕塑等

  4

  物态的存在,它一方面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载体,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校园文化不是一天成就的,她是一代一代老师和一届一届学生共同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是经过了历史的风雨、时间的流水冲刷洗礼形成的财富。她一代代传承着,成为学校的一种生命元素,成为学校发展的一种遗传基因。

  校园文化不是僵死的,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地提升和发展,她随着一代一代师生(特别是一个一个的校长)的建设与创造,不断增加内涵,不断提升品质。师生既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与创造者。

  校园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与人才的摇篮,体现了社会的期望,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时代精神。所以校园文化同时又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与时代特征。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原则与呈现形态校园文化,对内来看是学校的精神与内涵,是学校发展的土壤与遗传基因,对外来看是学校的气质与形象,是学校独物个性的外现。校园文化,既是精神的,又是物态的;既是发展的,又是相对静态的。那么,如何来建设校园文化呢?(一)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力体现学校的历史传统与发展方向

  5

  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要围绕着学校的优良历史传统和发展方向来建设。优良的历史传统、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它既是一种精神财富,又是激励师生的动力,也是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她们应该和谐地形成一个整体,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要围绕这一个核心来建设,要让师生浸润其中,感受其激励。

  这一部分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分二个层面,一方面,要通过总结,将优良传统、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等凝炼成精神的财富;再通过不断的学习、宣传、交流等方式,让师生感知、认同,成为师生精神的一部分,内化到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与习惯。另一方面要将精神的文化内涵,外化成一种物质形态,来充分展现、表达其内涵,让师生感知、理解。如通过建立“校史馆”、“文化长廊”、“橱窗文化”、“校册与校报”等,把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表达到各个层面与角落。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力打造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与学习环境校园文化不是空洞的、形式的和单一的,其内容与呈现形态都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作用不是口号式、激进式的和单方面的,其作用是潜移默化式的,是润物无声式的,是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内容互动共长的。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与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相结合,要把新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的思想与理念通过校园文化的形式,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

  6

  首先,围绕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课程资源建设融为一体,使校园文化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使课程资源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在校园网的建设上,校园网的主页与内容,应该充分将校园文化与课程学习资源融为一体。又比如,在硬件的建设上,如教育技术装备的所有硬件建设,都要充分地将校园文化的思想融入硬件环境中。如实验室建设,一是要装备丰富的实验仪器、设备,紧紧立足课程与办学特色的需求,不求豪华,而讲究实用、科学、简朴和技术。为教与学提供丰富的学习条件;二是在实验室的周边环境(墙壁、楼道等),通过图片、橱窗、专栏、模型展示等形式,结合课程将科学史实、科学思想与精神、科学上的失误与重大发现、学生科学实验与探究的成果等科学与科普文化营建出来。形成一个课程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形成一种文化气息。使师生在进入实验教学区域时就能受到感染与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要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用校园文化推动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顾名思义,立足校园文化之本的课程,它应该与学校的传统文化、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紧密相联,是学校个性化、特色化和优势学科的表现。如果离开了学校的传统与特色而建校本课程,必然是虚的、假的。校本课程不应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该以弘扬道德与精神为主,应该培养人格与传授文化为主。所以,校本课程只有在校园文化的大旗下建设,才能真正有生命力和价值,反过来,校

  7

  园文化如果融化进校本课程,就有更加厚实的根基。青岛市江苏路小学,以“古诗文阅读”为校本课程,并通过“古诗文阅读”来与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历史传统相结合,形成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形成了以阅读为过程,以阅读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为办学思想的校园文化。所以,一进该校,学生文质彬彬,古典文学的素养厚实;教室内外的墙壁、走廊、角落等空间,凡能看到的地方,都弥漫着书香气。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画、文,与环境和谐一体,将“阅读、审美、修养”的办学思想与目标,在润物无声中实现。

  第三,要与教师的校本培训相结合,把校园文化与教师的成长发展融为一体。校本培训,不仅要培养教师的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精神。这些比业务技能更重要。德为容器,技为容器中的液体,厚德才能载物。有优良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的人,业务水平与技能的提升,将会成为个人的理想与人生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与促进教师的成长紧密结合,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引导和促进教师的成长。并把校园文化的建设与教师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相结合,养教师的精、气、神,育教师的技、能、德。北京京西国际学校、北京广渠门中学,他们把教师的图书馆阅览室建设成书香与咖啡香相互交融的沙龙,他们把实验室与教师的技术研究、备课室建设成人性化十足的开放空间。教师在此乐而忘返,在学习、研究和

  8

  工作中成长。他们从教师的人文精神培养与业务技能培养上,都为教师营建了一个优良的空间与环境。

  第四,要与学生的成长相结合,把学生的成长过程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学校是学生的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既然是土壤与空气,学生就是校园的幼苗。所以,校园文化要成为充分展示学生成长的文化。一方面,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下,来不断形成和提升自己个体的精神与品质;另一方面,学生成长的历程,不同时代的学生精神,在校学生的生活与风采,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内涵。上海建平中学,在每一个教室中由学生自由建设了一个“成长园地”,一班的学生把本班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和成长史,通过图片、工艺作品、诗文,定期按主题创作、展示;南京溧水县中学将不同时代学生的精神与风貌,用图片展览在学生休闲绿地,形成了一道倩丽的校园文化的风景线。

  (三)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力营建一个优美高雅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优美、高雅的校园自然与人文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和组成部分。一个学校要培养学生高贵的品质、优雅的气质,培养社会合格的公民与社会英杰,校园文化及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在对学生的影响上是深远和有力的。所谓“环境育人”是也。人文环境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她是一种氛围、制度、人际关系和精神等。人文环境是看不见的,但能体验和感受。她是历史和传统积淀而形

  9

  成的,也是师生一代一代努力创造的。自然环境是每天看见的,置身其中的生存的空间。如绿地、走廊、浮雕、室外山地角落等。但校园文化范畴下的自然环境不是指纯自然形态的环境。而是指传播学校人文精神、体现学校办学思想,成为师生成长的校园生存空间和物质形态。确切地说,校园文化内涵的自然环境应是人文内涵的物化形式,是人文内容与自然形式水乳交融的物质与空间。

  校园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做一个昂贵的草坪,也不是树一座豪华的雕塑,而是把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以简朴、丰富的载体来表达,体现出人文的思想内涵,体现出自然的和谐、优美,达到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使生存在其中的师生,能感受和体验到文化的灵气和内涵。如雕塑、墙壁浮雕、壁画、科长走廊、人文走廊、草地与绿化(学生读书、散步的场所)、英语角、政治时事角等,这些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内容,建设的好,就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优美高雅的人文与自然环境,成为育人的载体。建设的不好就成为垃圾。

  (四)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力构建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的管理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应是学校的管理文化。因为透过管理,我们就可以深刻地体验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师生的精神面貌、学校的发展潜力等。能否使校园文化鲜明、厚实和富有个性,管理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者是师生。管理通过对人、物、事的管理,形成了

  10

  以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制度的执行为核心的管理文化,这个管理文化的硬件是制度与制度的执行,这个管理文化的软件就是管理思想与工作方法。前者如齿轮,后者如润滑油,二者的和谐就是管理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要着力构建促进学校发展和办学水平提升的管理文化。那么,如何来构建管理文化呢?

  首先,要立足于学校的传统文化与历史背景来建立学校管理的制度和执行制度。不同历史传统与历史文化的学校,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绝不能一视同仁。比如百年名校与一些新建学校,在制度建立与执行上,如果不考虑她的传统与历史,而都以追求升学率为核心来确立制度,必然带来失败。

  其次,在建立制度与执行制度时,要充分考虑现实基础与当前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虽然历史和传统影响力很大,但不同时期的社会及其环境对学校的要求也在变化。制度与制度的执行不能一成不变。不断革新以适应发展的需求,是管理文化的精髓。现实的基础有人的基础,如师资、学生,也有物的基础,如办学条件等,也有当前事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

  第三,在建立制度与执行制度时,要确立与教育思想、办学思想相统一的管理思想。制度是强制性的,是一种规范与约束,但不同思想指导下的规范与约束,执行起来是不一样的。没有好的管理思想,不可能有好的管理制度的确立与执行,而只可能适得其反。当前,在管理思想上,以人

  11

  为本、以学生与教师的发展为本成为管理思想的潮流和主体。但这只是一个放之四海都不错的大道理。如何确立一个与本学校相适应的比较具体的管理思想,才是校园文化的真正内涵。

  第四,要把文本的、物化的制度,通过有效的传播与执行,转化成师生群体的观念、精神和习惯。制度如果停留在文本上或手册上,还不能成为管理文化,如果能强制执行,也不成为管理文化。只有在师生中得到拥护、得到有效的执行,并成为师生群体的观念、行为准则和习惯,成为一种个体与群体的精神形态时,才成为管理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体现。

  (五)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努力引领和促进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校园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应与校园所在的社区和谐发展。学校与她所在的社区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在一个社区中,校园应是社区的精神摇篮;另一方面,社区的精神文化会影响学校。所以,作为社区中的一员,学校不能以封闭来抵御外界的影响,也不应与社区漠然相处。而应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加强与社区的相互关系,用校园文化来引领和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从而通过社区的反作用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三、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与建设方法校园是教师与学生的校园,校园的灵魂与核心是校长。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当然是教师与学生,而灵魂与核心应是校长。

  12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所以,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人物应是校长。北大之所以有北大,首先是因为有梅贻琦、蔡元培这样的校长,正因为有梅与蔡这样的校长,所以有了北大那些著名的教师与学者,有了那些著名的教师与学者,才有了北大的精神与文化。校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师生是校园的主体。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又是文化的建设者。一个学校的历史就是师生成长的历史,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就是师生成长过程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不是自生自灭的,而是要珍爱、建设和发展的。在师生成长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促进师生的创造性劳动与发展,师生的创造性劳动和劳动成果又将成为校园文化的元素。

  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某一人的事,也不是企业的事,而是以校长为核心的全体师生共同的事。企业在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只是一个工匠而已。校长与师生是校园文化的设计师与创造者。但企业的技术与工艺水平,可以为校园文化的表现,提供丰富的形式支持。

  13

篇二: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学校特色及校园文化教材阅读辅导

  本讲内容,是整合了教材第六、七章的内容而重新组织的。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关于省略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省略了教材的部分内容。省略部分有:第六章第五节关于“学校创建特色的一般过程"的问题,第七章第一节关于“为什么要关注学校文化”的问题.各章节中一些更加具体问题的省略,不一一列举,请学员们对照讲义的内容。凡是省略部分,不列入考试范围。二、关于调整和拓展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结合学校管理实际以及引进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调整和拓展。

  1、关于创建学校特色的外部条件(见教材P。162)a.把教材中“经济体制改革为学校创建特色注入了活力"调整为“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提供了社会土壤”;b.在教材提出的两个外部条件之外,我们增加了一个条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普及基础教育,为学校创建特色提供了发展动力”;c.为了便于学员们理解和记忆,我们以相近的句型结构统一了三个外部条件的表述方式:“……提供了社会土壤”、“……提供了政策保障”、“……提供了发展动力”。2、关于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问题(见教材P。173)为了更好对应于“目标优化模式”、“内容优化模式”、“方法优化模式”,我们把教材中的“系统优化模式”调整为“管理优化模式”,从而构成了“目标”、“内容"、“方法”、“管理"的系统。3、对教材中第七章的处理(见教材P。178)在教学中,我们把教材中原来共四节的内容,整合为“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等两个问题。4、关于校园文化的“制度形态"问题(见教材P.182)我们把教材中“法令的”、“道德的”、“行政的”的表述方法,调整为“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管理体系”的表述方法.5、优化校园环境-—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与隐形的人文素质培育(见教材P.199)根据校园环境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把校园环境建设区分为“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与“隐性的人文素质培养”两个方面。显性的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绿化、环境卫生、文化设施等,隐性的校园环境建设包括人际关系、心理环境、工作情态等。隐性的环境情景,更深入和深刻地影响着师生们的工作和学习,而又更容易为人们所忽略。三、教材中的图示和案例,在学习中要特别关注

  教材中,对“学校文化的构成”,作者以“图示”的直观方式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揭示得很清楚(见教材P.182《图7—1》),请学员们在学习中要深入分析领会《图示》的内容。

  为了能够更具体地说明问题,作者引用了不少案例辅助理论的说明。教材中凡是以“楷体”字体标列出来的内容,需要认真阅读、领会。内容学习辅导

  在学习本讲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理解和掌握的基本内容

  1、学校特色的基本特征。(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2、学校创建特色所需要的内部条件。包括:

  a.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长(校长的个性特征)b.要有一支“教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群体特征)c.要有一种有利于特色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文化特征)d.要有一套保障特色建设的设施设备(办学条件的硬件特征)3、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目标优化模式,内容优化模式,方法优化模式,管理优化模式)4、校园文化的构成.(包含“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范畴,区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校园文化的结构系统,见教材P.182《图7—1》。)5、校园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6、校园环境建设的显性方面(物质文化建设)与隐性方面(人文素质培育).二、要识记的基本概念1、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2、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3、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三、要思考的几个问题1、学校为什么要创建特色?2、如何理解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3、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指哪些人?他们之间具有什么角色差别?要点讲解本讲要点,共有六个问题:一、学校为什么要创建自身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特色的涵义和特征三、创建学校特色的条件四、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五、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六、校园文化建设一、学校为什么要创建自身的办学特色(一)是时代的召唤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变革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挑战.(人才的多层次、多规格)学校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战略。(二)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制改革,产生了多种办学体制,多种办学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特色决定着学校的身价和地位,是学校的生命。(三)是办学规律的体现丰富多样的物种,构成了万物竞生的大千世界。历史文化、生态环境、肤色语言的差异,构成了异趣纷呈的人类社会。所属类型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办学目标不同,管理模式不同,决定着学校不同的办学实践方式。“千校一面”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形成特色,是自我优化的必然选择.二、学校特色的涵义和特征(一)学校特色的涵义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二)学校特色的基本特征

  1、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与个性之中,个性的优化丰富这共性.人有我优,人无我有。2、独特性和优质性的统一。“特色"的讨论前提:必须具有优质性。“优质性”的标志:科学的,先进的,成功的。3、独特性和稳定性的统一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淀积而成。三、创建学校特色的条件(一)外部条件

  1、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为学校创建特色提供了社会土壤。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人才规格,培养模式2、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学校创建特色提供了政策保障。行政部门简政放权学校评估制度改革树立办学效益观念3、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普及基础教育,为创建学校特色提供了发展动力.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增长了对教育的需求“教育消费”观念的形成强化了“消费选择"的社会性行为学校创建特色提供了“消费选择”的现实可能(二)内部条件1、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长(校长的个性特征)2、要有一支“教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群体特征)3、要有一种有利于特色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文化特征)4、要有一套保障特色建设的设施设备(办学条件的硬件特征)四、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一)目标优化模式遵照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依据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校的育人目标,达到优化全局、形成学校特色的目的。(华师附中“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广州执信中学的“崇德瀹智”,等)(二)内容优化模式抓住教育内容的某一方面作为“突破口",对学校实行整体优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广州市109中的“美育特色”,韶关南雄市原南雄二中的“德育特色")(三)方法优化模式教育思想特色。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上的、高层次的、带有指导性的方法.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涌现了不少促进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知教育"、“美乐教育”等。教研教改特色.教研教改本身包含着对方法的实验研究和改革创新,可以分为“整体启动”和“单项启动”不同类型。如“整体改革试验特色”、“反刍教学法”、“四分(分程度、级,分学习组,分学课与习课,分读、做、改、比四步骤)”等。(四)管理优化模式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如“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五、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一)如何理解“校园文化"1、校园文化的内涵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2、校园文化的构成

  包含“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范畴。区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校园文化的结构系统(见教材P.182《图7—1》):制度形态——校规: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管理体系精神形态——校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判断体系物质形态——校貌:生态环境,师生形象,校舍构筑3、校园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亚文化”现象(社会文化在校园内的反映)具有“综合性”(历史的综合,校内外的综合,代际间的综合)具有“对立统整性”具有“计划性"、“目的性”4、校园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二)学校特色就是校园主流文化的现实载体1、校园主流文化的表现形态制度形态—-校规: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管理体系精神形态——校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判断体系物质形态-—校貌:生态环境,师生形象,校舍构筑2、学校特色就是对校园主流文化某些方面的凸现或强化将学校的制度、精神、物质等文化形态特征体现在办学的目标追求之中(目标优化模式),通过强化某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或选择优化某些方法,表现学校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判断体系、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特征(内容优化模式,方法优化模式),将校规、校魂、校貌的精神特质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模式之中(管理优化模式),以达至优化师生员工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行为特征,提高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效益和质量的目的。六、校园文化建设(一)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1、是一种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儒家经书《中庸》第十九章说:”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2、是一种由文化主体不断创造、承载和发展的过程.

  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人物是校长。陶行知:“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教职工。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在广大教职工群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上。

  学生既是校园文化作用的对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直接反映出校园文化产品或成果的质量水平。3、是一种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充分整合的过程。

  历史与现代的整合学校与社会的整合教师与学生的整合文化在整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风格、一种理想、一种心理和行为模式。(二)如何建设校园文化1、培养学校精神——建设观念文化学校精神的内涵:学校精神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学校精神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形成,必须经学校领导有意识地加以培植和引导,并经过长期地努力培育后卫师生员工所认同。2、完善学校规范——建设制度文化良好的文化行为要与管理常规相结合。一种学校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在反复宣传教育的同时,还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这种强制力量是形成群体规范的重要条件。许多办有特色的名校在实践中证明:正是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形成了学校的文化特质,进而办出了特色.学校管理常规,就是把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以法规、条例、规程、规定等形式稳定下来的章法,以及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长期形成的符合教育规律、行之有效、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传统风气。3、优化校园环境——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与隐形的人文素质培育良好的文化行为要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

  校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师生的身心健康、智能发挥。

  一个赏心悦目、和谐奋进的校园环境,能够调节师生紧张脑力劳动的心态和情绪,提高脑力活动的效果,使人受到美的熏陶,产生奋进的力量。

  显性的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绿化、环境卫生、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包括:文化建筑小品,宣传设施,人文景观.

  隐性的校园环境建设包括人际关系、心理环境、工作情态等。紧张还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师生员工的心理状态.愉悦还是晦涩、宽松还是紧张的心理环境,直接制约着人的创造性和工作质量。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人们常常只是关注于显性的领域,而忽略了隐性领域。这是需要特别指出的。

篇三: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什么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

  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

  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

  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

  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

  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

  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

  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

  如诗社、棋

  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

  风气或校园精神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http:///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没有了千万个朝气蓬勃的学生,无论多么英明的领导团体多么扎实的硬件设施多么雄厚的师资队伍都不可能使得一个学校的校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而特定到校园文化特别是大学校园文化,同样的思路,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在这种由大学生自己为主体营造的人文

  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的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科学文化体育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会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着大学校园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的各方面建设,从而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

  处不在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是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情与爱,都会在校园文化中表现出来。扰人心怀,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诱人堕落。

  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园的时代性活动等。

  当代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网络环境,应运而生的各种网络社团,校园文化宣传站从软件上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校园文化的特征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

  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

  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

  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1、提升素质校园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http:///校园文化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2、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3、营造文化氛围。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学术报告,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三、校园文化的宗旨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一句话就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人才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说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四、校园文化的任务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在这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里,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园的时代性活动等。1、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2、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篇四: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学校特色及校园文化

  教材阅读辅导

  本讲内容,是整合了教材第六、七章的内容而重新组织的。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关于省略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省略了教材的部分内容。省略部分有:第六章第五节关于"学校创建特色的一般过程"的问题,第七章第一节关于"为什么要关注学校文化"的问题。各章节中一些更加具体问题的省略,不一一列举,请学员们对照讲义的内容。凡是省略部分,不列入考试范围。二、关于调整和拓展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结合学校管理实际以及引进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调整和拓展。

  1、关于创建学校特色的外部条件(见教材P.162)a.把教材中"经济体制改革为学校创建特色注入了活力"调整为"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提供了社会土壤";b.在教材提出的两个外部条件之外,我们增加了一个条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普及基础教育,为学校创建特色提供了发展动力";c.为了便于学员们理解和记忆,我们以相近的句型结构统一了三个外部条件的表述方式:"......提供了社会土壤"、"......提供了政策保障"、"......提供了发展动力"。2、关于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问题(见教材P.173)为了更好对应于"目标优化模式"、"内容优化模式"、"方法优化模式",我们把教材中的"系统优化模式"调整为"管理优化模式",从而构成了"目标"、"内容"、"方法"、"管理"的系统。3、对教材中第七章的处理(见教材P.178)在教学中,我们把教材中原来共四节的内容,整合为"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等两个问题。4、关于校园文化的"制度形态"问题(见教材P.182)我们把教材中"法令的"、"道德的"、"行政的"的表述方法,调整为"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管理体系"的表述方法。5、优化校园环境--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与隐形的人文素质培育(见教材P.199)根据校园环境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把校园环境建设区分为"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与"隐性的人文素质培养"两个方面。显性的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绿化、环境卫生、文化设施等,隐性的校园环境建设包括人际关系、心理环境、工作情态等。隐性的环境情景,更深入和深刻地影响着师生们的工作和学习,而又更容易为人们所忽略。三、教材中的图示和案例,在学习中要特别关注教材中,对"学校文化的构成",作者以"图示"的直观方式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揭示得很清楚(见教材P.182《图7-1》),请学员们在学习中要深入分析领会《图示》的内容。为了能够更具体地说明问题,作者引用了不少案例辅助理论的说明。教材中凡是以"楷体"字体标列出来的内容,需要认真阅读、领会。

  内容学习辅导

  在学习本讲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理解和掌握的基本内容

  1、学校特色的基本特征。(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2、学校创建特色所需要的内部条件。包括:

  a.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长(校长的个性特征)b.要有一支"教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群体特征)c.要有一种有利于特色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文化特征)d.要有一套保障特色建设的设施设备(办学条件的硬件特征)3、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目标优化模式,内容优化模式,方法优化模式,管理优化模式)4、校园文化的构成。(包含"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范畴,区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校园文化的结构系统,见教材P.182《图7-1》。)5、校园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6、校园环境建设的显性方面(物质文化建设)与隐性方面(人文素质培育)。二、要识记的基本概念1、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2、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3、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三、要思考的几个问题1、学校为什么要创建特色?2、如何理解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3、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指哪些人?他们之间具有什么角色差别?

  要点讲解

  本讲要点,共有六个问题:一、学校为什么要创建自身的办学特色二、学校特色的涵义和特征三、创建学校特色的条件四、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五、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六、校园文化建设

  一、学校为什么要创建自身的办学特色

  (一)是时代的召唤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社会变革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和挑战。(人才的多层次、多规格)学校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战略。(二)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体制改革,产生了多种办学体制,多种办学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特色决定着学校的身价和地位,是学校的生命。(三)是办学规律的体现丰富多样的物种,构成了万物竞生的大千世界。历史文化、生态环境、肤色语言的差异,构成了异趣纷呈的人类社会。所属类型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办学目标不同,管理模式不同,决定着学校不同的办学实践方式。"千校一面"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形成特色,是自我优化的必然选择。

  二、学校特色的涵义和特征

  (一)学校特色的涵义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发挥本校优势,选准突破口,

  以点带面,实行整体优化,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样式。(二)学校特色的基本特征

  1、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与个性之中,个性的优化丰富这共性。人有我优,人无我有。2、独特性和优质性的统一。"特色"的讨论前提:必须具有优质性。"优质性"的标志:科学的,先进的,成功的。3、独特性和稳定性的统一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淀积而成。

  三、创建学校特色的条件

  (一)外部条件1、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为学校创建特色提供了社会土壤。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办学体制,投资体制,人才规格,培养模式2、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学校创建特色提供了政策保障。行政部门简政放权学校评估制度改革树立办学效益观念3、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普及基础教育,为创建学校特色提供了发展动力。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增长了对教育的需求"教育消费"观念的形成强化了"消费选择"的社会性行为学校创建特色提供了"消费选择"的现实可能

  (二)内部条件

  1、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长(校长的个性特征)2、要有一支"教有特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群体特征)3、要有一种有利于特色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文化特征)4、要有一套保障特色建设的设施设备(办学条件的硬件特征)

  四、学校创建特色的基本模式

  (一)目标优化模式遵照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依据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校的

  育人目标,达到优化全局、形成学校特色的目的。(华师附中"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广州执信中学的"崇德瀹智",等)(二)内容优化模式

  抓住教育内容的某一方面作为"突破口",对学校实行整体优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广州市109中的"美育特色",韶关南雄市原南雄二中的"德育特色")(三)方法优化模式

  教育思想特色。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上的、高层次的、带有指导性的方法。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涌现了不少促进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知教育"、"美乐教育"等。

  教研教改特色。教研教改本身包含着对方法的实验研究和改革创新,可以分为"整体启动"和"单项启动"不同类型。如"整体改革试验特色"、"反刍教学法"、"四分(分程度、级,分学习组,分学课与习课,分读、做、改、比四步骤)"等。(四)管理优化模式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如"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

  五、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一)如何理解"校园文化"1、校园文化的内涵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2、校园文化的构成

  包含"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个范畴。区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校园文化的结构系统(见教材P.182《图7-1》):制度形态--校规: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管理体系精神形态--校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判断体系物质形态--校貌:生态环境,师生形象,校舍构筑3、校园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亚文化"现象(社会文化在校园内的反映)

  具有"综合性"(历史的综合,校内外的综合,代际间的综合)具有"对立统整性"具有"计划性"、"目的性"4、校园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二)学校特色就是校园主流文化的现实载体1、校园主流文化的表现形态制度形态--校规: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管理体系精神形态--校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判断体系物质形态--校貌:生态环境,师生形象,校舍构筑2、学校特色就是对校园主流文化某些方面的凸现或强化将学校的制度、精神、物质等文化形态特征体现在办学的目标追求之中(目标优化模式),通过强化某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或选择优化某些方法,表现学校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判断体系、行为准则等方面的特征(内容优化模式,方法优化模式),将校规、校魂、校貌的精神特质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模式之中(管理优化模式),以达至优化师生员工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行为特征,提高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效益和质量的目的。

  六、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1、是一种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儒家经书《中庸》第十九章说:"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2、是一种由文化主体不断创造、承载和发展的过程。

  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人物是校长。陶行知:"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教职工。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在广大教职工群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上。

  学生既是校园文化作用的对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直接反映出校园文化产品或成果的质量水平。3、是一种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充分整合的过程。

  历史与现代的整合学校与社会的整合教师与学生的整合文化在整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风格、一种理想、一种心理和行为模式。(二)如何建设校园文化1、培养学校精神--建设观念文化学校精神的内涵:学校精神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是学校

  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学校精神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形成,必须经学校领导有意识地加以培植和引导,并经过

  长期地努力培育后卫师生员工所认同。2、完善学校规范--建设制度文化

  良好的文化行为要与管理常规相结合。一种学校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在反复宣传教育的同时,还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这种强制力量是形成群体规范的重要条件。许多办有特色的名校在实践中证明:正是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形成了学校的文化特质,进而办出了特色。学校管理常规,就是把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以法规、条例、规程、规定等形式稳定下来的章法,以及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长期形成的符合教育规律、行之有效、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传统风气。3、优化校园环境--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与隐形的人文素质培育良好的文化行为要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校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师生的身心健康、智能发挥。一个赏心悦目、和谐奋进的校园环境,能够调节师生紧张脑力劳动的心态和情绪,提高脑力活动的效果,使人受到美的熏陶,产生奋进的力量。显性的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绿化、环境卫生、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包括:文化建筑小品,宣传设施,人文景观。隐性的校园环境建设包括人际关系、心理环境、工作情态等。紧张还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师生员工的心理状态。愉悦还是晦涩、宽松还是紧张的心理环境,直接制约着人的创造性和工作质量。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人们常常只是关注于显性的领域,而忽略了隐性领域。这是需要特别指出的。

  一、立刻要回报,穷人心态(1)每碰到一个机会他们总是看到机会中的困难,总说不!(2)总想一夜暴富,容易得到的东西决不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东西决不会让你轻而易举得到,奥运会冠军是一夜成名的吗?他们只不过是在比赛中得到了人们对他们训练成绩的肯定而已罢了!《富爸爸商学院》中说,在美国凡中彩票超一百万的,五年后他们的生活还不如以前。二、不自律1、不愿改变自己的旧有的思考方式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思考方式的差别,我们要想成为成功人士,就必须先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然后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做一件事你光看到困难,你连想都没想能成功,你会成那不成了奇迹?旧有的思考方式:立刻要回报、穷人心态、遇到困难就放弃,持之以恒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旧有的行为方式:看电视、喝酒、无聊的应酬、打牌、下棋......2、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

  这种人被我们称为闲人,对这样的话我们不听不说不传,即便议论的话是对的对你也没一点好处!

  3、经常抱怨、行为消极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或多或少的存在缺点,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我们要看他们好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你不能老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即便你的抱怨是对的,你也不要抱怨,因为成功者绝不抱怨,抱怨者永不成功!4、拒绝学习、拒绝改变二十一世纪这个世界最显著的三个特怔是:速度、多变、危机,我们的对策是:学习、改变、创业,你学的越快,你改变的速度越快,你成功的也就越快。当今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学习力的竞争。现在是与狼共舞的时代,你要想成功,你首先得成为一条狼!现在的富翁,再过五-十年有80%将走向破产,你要想成功,你必须学习学习改变=成功。三、经常被情绪所左右世界上多少的悲剧、多少的恐惧都是人与人之间不能容忍发生的,有些人遇到一点事就火冒三丈,怒发冲冠成功的五大因素中第一大因素就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第二大就是健康,第三是时间管理,四是财务管理,五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三大秘诀: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三不三多,即不指责、不抱怨、不批评,多赞美、多表扬、多包容;是善于倾听、善于沟通!无知而热情胜过博学而冷漠!第一种人,糊里糊涂,终其一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既无目标,也无追求,吃喝拉撒睡之间,走到尽头。第二种人,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一会儿雄心万丈,一会儿随波逐流,几经起落,最后,自认平庸,仰天长叹:"此生运气太差,如果有下辈子,定当如何如何。"第三种人,除去少不更事和老糊涂两个阶段,在人生阶段,在人生旅程的关键时段,始终头脑清醒、目标明确、行动有力。不用多说,大家也知道,他们的人生最后价值,也最有收获。第一种人,我们忽略不计,因为他不想有所成就,谁也不能强迫他做什么,他也没有改变生命历程的欲望。我们讨论的议题是,第二种人如何进步为第三种人,即帮助那些想成功的人,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生中真正有效的时间不多,做事业的黄金时间,基本可以确定为25-55岁。25岁前是受教育和准备时间;55岁后,基本上要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人生的根本问题可以界定为:如何利用有效的30年时间,获取人生的最大收益。资源(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经不起挥霍,需要科学规划,小到一家公司,大至一个国家,都有十年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我们一辈子的有效时间大致可以看成30年,就是说,可以制订6个五年计划。一般而言,人生轨道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第一个五年计划,一般要解决定位问题。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特长?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哪个行业适合我?我应该再什么位置上发展?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走向社会,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自己和社会。尽快地给自己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要在行业中站住脚,获得一个初始的位置,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有

  一个安定的心态,逐渐积累各种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和人脉关系等。第三个五年计划,就要成为单位的骨干、行业的专家,获得较高的位置,有一定实力,

  可以调动很多资源,找到做事业的感觉。并且淘到第一桶金,房子、车子问题应该全部解决,有成功人士的感觉,并获得社会认可。

  到了40岁,进入第四个五年计划。这时候,要上的台阶是从小康到富裕,必须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在单位中,要进入决策层,在行业中,要有影响力,正是纵横捭阖、呼风唤雨之时。

  第五个五年计划中,发展与守成并重,因人而异,有的人高歌猛进,有的人求稳持重。这个阶段基本是把持大政方针,放手让年轻人打拼。

  五十而知天命。第六个五年计划到来之际,一般来说,个人的创造力和精力都在走下坡路,以现代社会的节奏,多半到了退位让贤的时候,当然,也有老当益壮之士,不在此例。

  四、不愿学习、自以为是,没有归零的心态中国国民素质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差五十年,第一个指标是工程师、医生所占比例;第二个是国民教育投资比例;第三个是国民投入的学习时间,凡是不学习的人都会自以为是,凡是自以为是的人都很难成功。人学习要经历四个阶段:不学:不知己不知学了一点:知之己不知再学一阶段;知之己知之最成熟阶段:不知己知之所以归零的心态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一个海绵如不把原来的水挤干,就不可能吸很多的水,谁归零的越快越好,谁就会越能走向成功。五、判断事物靠直觉,而不是以事实为依据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说话做判断不是事实,而是靠直觉:我以为...我认为...六、做事不靠信念、靠人言人生为自己活着,而不是为别人活着,别人的嘴长在别人的身上,别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管不了,没有人会为自己的错误的指导而承担责任,而现实中许多人就是好为人师,这个世界的人群中一边是5%,一边是95%,5%的成功人士在没有成功之前都被人称为傻子疯子,无线电发明人甚至被当着疯子抬到精神病院去。

篇五: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浅谈校园文化及校园文化建设

  谈晓丹(兰州八十二中,甘肃兰州730060)摘要:“校园文化”这一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文化热”的兴起而提出,并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当今社会,进一步明确校园文化的概念,了解其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完善中校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在近年来关于校园文化的讨论中,人们对其概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以精神文化的形式存在的氛围,反映的是校园内师生员工的观念和价值标准,这就是所谓的“氛围说”;有人认为校园文化主要指以学生社团为主的第二课堂,是教学与科研的补充,通过生动活泼、健康文明、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来陶冶学生的心灵,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活动说”;也有人认为校园文化是校风和学风或近年来提出的校园精神;还有人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其他社区文化等区别开来,强调其高层次、高格调和高品位。所有这些说法都只顾及和强调了校园文化某些方面的特征,在概念界定上难免以偏概全,或没有完全揭示其内涵,或没有囊括其外延。笔者认为,要想对校园文化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首先要弄清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我们知道,文化在结构上可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指文化发展的一定时期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不同职业、阶层、集团、年龄结构的人们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谋生手段不同,利益不同,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体验不同而形成的与主流文化有所区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情趣、理想信念等文化观念。校园文化就是处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具有自身特点的一种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学校的校园文化指的是在校园环境中,每个成员所共有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理智的和情感的完整结合,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作为社会文化亚系统的校园文化,具备文化的三大要素,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积累的外在的、以物化形式存在的一种文化,也叫载体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主要包括教学设施、科研设备、后勤装备、生活资料、校园环境、活动设施等。校园制度文化即为了有效地进行管理而设立的各种规章制度,也叫“规范文化”,包括校规校纪、群体行为规范、习俗、文化娱乐方式、教学、科研、生活模式等等,它是勾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校园精神文化指校园里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和核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观念性文化(为广大

  师生认可、遵循的共同的思想意识、生活信念等);第二,标志性文化(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文化主导者的世代倡导而形成的独特的校风和校园精神,包括治学风格、民主作风、文化主体所特有的语言风格、举止风度、文化修养等);第三,智能性文化(指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增长课外知识为目的的第二课堂活动)。综上可知,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综合水平的反映,它的模式一经建立就成为该校品格的象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潜移默化地影响规范着身在其中的每个人。以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为例。哈佛校园静穆典雅,古木参天,居八所“常春藤”大学之首,图书馆、教学建筑风格迥异,或古朴庄重,或富丽堂皇,著名的哈佛广场、魏登纳纪念馆、约翰·哈佛的座像无不反映着古典美与现代美结合的学府气氛。哈佛大学以求实、崇真为宗旨,校徽上的拉丁文“VERITAS”充分体现了哈佛人的座右铭———真理,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校训也说明了这一点。哈佛人始终以探索真理,坚持伦理教育,以高尚的道德准则造就精英。哈佛教学完全由教师自行安排,在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的融洽气氛下,教学活动生机勃勃。总之,每个哈佛人在这里都会受到正义、人道、热爱祖国、勤奋、俭朴、高雅、节制等伦理教育,正是这种浓厚的学术气氛、追求真理、崇尚道德的精神汇成了哈佛独特的校园文化。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1更新教育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智能训练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社会中学生的需要。当今社会,教育更主要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使人们看到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性,也使人们懂得了课堂以外的文化熏陶往往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更大、更长远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中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和新的教学活动方式,更重要的是为实现大学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它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但这种教育观念的更新才刚刚开始,它与我国传统教育形成的固定模式,和人们业已形成的思想观念的交锋还将是长期的,人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时不时地沿袭惯用的手段和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校园文化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的观念,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实现教育目标,更新教育观念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主导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主导是广大教师,包括各级领导、专业课教师和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教师,他们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靠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在高校起着主导作用,把握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建设人才,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广大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靠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

篇六: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班级文化与学校文化

  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

  学校文化

  学校活动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为了达成学校教育的以上功能,学校必须充分地利用各种因素,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信念、手段、语言、环境和制度的文化特质。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定义关于学校文化的界定有如下两类:第一,广义定义类。认为学校文

  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体现的是社会背景下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学校文化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学校内人的发展,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学校内人的发展。第二,狭义定义类。概括之,有"校园文化"说,以"校园文化"来指代"学校文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校园环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现象;有"校风"说,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范、行为和风尚;有"文化艺术活动厅"说,认为学校文化指在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如歌咏、舞蹈、体育比赛等文艺活动;有"教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学风"说,认为学校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等等。学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德育隐性课程。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成长。学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等显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际环境、心理环境等隐性的要素。

  以学校文化的呈现形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两部分

  显性文化

  显性文化包括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校园场地布置、校园活动仪式等。

  1、校园建筑具有德育价值:学生在不会"说话"的校园建筑里学习、活动,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道德教育。

  2、校园仪式具有德育价值:如升旗、入团(队)宣誓、运动会入场等学校仪式,既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

  隐性文化

  隐性文化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

  1、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校园人际环境。

  班级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摇篮。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会影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建立友爱、信赖、关心、负责、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最有德育价值的校园隐性文化。

  2、丰富校园的精神生活,"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苏霍姆林斯基"

  3、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书香校园",通过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学生读好书,在阅读生动感人、充满人性美的道德文选或文学作品中,激发对真善美之情以及对假丑恶的憎恨感。

  从学校德育的对象来进行划分,可以将学校文化分成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

篇七: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就当前校园文化整体収展现状看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的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呾収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千篇一律个性丌明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一般来讲,高校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处于较低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浓郁的校园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首先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思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次要深入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把这一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为此,大学的领导者需要具有文化的自觉,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三要扎实开展师德教育,积极建设优良教风,培养学术大师,弘扬大学精神。四要制订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严格管理,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五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廉政宣传教育,在大学生中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培育和建设校园廉政文化。第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当前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看,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的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千篇一律,个性不明显。究其原因,首先是由文化的属性决定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当然具有所有文化现象的共性。其次,学校是社会的育人之地,必然要体现社会要求的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管理规律,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文化建设都具共性。第三,现在不少学校在朝着“研究型、综合型、国际性”的国内或国际一流大学努力,目标雷同,自然提法相似。第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在“整齐划一”的理念和模式下,“千校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鲜明的特色应当是校园文化魅力所在,突出学校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意味着更加贴近于学校的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和培养目标,同时也促进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的形成。在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时,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既要把握共同规律和时代特征,又要突出各校特色。二是重视学校的优良传统。三是根据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科设置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只有立足于特殊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培养专门人才。第三,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重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领导是校园文化的倡导者。要把师生员工看作是学校生活的主人,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只有把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起来,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参与建设中受到良好熏陶和教育。

  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的这种作用是大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把它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不再局限于只是实现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包括娱乐的狭隘认识。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能赋予大学生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底蕴,这可以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所以,在进行校园规划、道路命名、雕塑构思、校训、校歌、校徽、校标征集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征求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活动。第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从宏观上看,理论学术界对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关系的关注源于人文与科技的现实对立与冲突。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发明及其广泛运用,一方面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产生出巨大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分化与对立。从微观层面上看,20世纪50年代初那场院系调整造成了综合性大学普遍被分解,形成大批单科性院校,加上专业培养口径细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近些年来,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要继续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

  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要建设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现有国家和省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