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5年05月17日 16:15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代表日本文化的汉字7篇

发布时间:2023-01-02 11:55:04 来源:网友投稿

代表日本文化的汉字7篇代表日本文化的汉字  全球有三大國際性文化圈,即基督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節。日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代表日本文化的汉字7篇,供大家参考。

代表日本文化的汉字7篇

篇一:代表日本文化的汉字

  全球有三大國際性文化圈,即基督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節。日本,屬於儒家文化圈國家,對儒家典籍比較重視。在日本,用漢字造作詞彙或莊重的命名,大多到中國的儒家典籍中去探源取典。體現了深厚的儒學功底和漢字造詞能力。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常常引起風波的那個“靖國神社”。其“靖國”二字,就典出我國的《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叔伯曰:“子若國何?”對曰:“吾以靖國也。”’“靖國”即安定國家、安邦治國。現在成為日本右翼分子參拜場所。這大概是美國佔領軍的麥克阿瑟將軍故意留下這一小塊空間,讓戰敗的軍國主義分子及餘孽每年去“阿Q”一下。“靖國神社”正殿旁邊還有一個展館,展出有死者有關的事跡、物品,名叫“遊就館”。“遊就二字”語出荀子的《勸學篇》:“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土。”之句。含有招喚亡魂回歸故土之意。“物理”一詞,最早典出道家典籍《?冠子》,冠子(約西元前300—前220年),戰國末期道家,楚國人。《?冠子·王斧第九》雲:“龐子曰:‘願聞其人情物理’,所以嗇萬物與天地總,與神明體正之道?”還有,“明治維新”的“維新”一詞,也是出於《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日本人經常提到“文明開化”時期,“文明”二字,典出《書·舜典》“睿哲文明”,“開化”,典出顧愷之《定命論》:“夫建極開化,樹聲殆則。”日本皇宮的禦花園,後更名為“後樂園”,則取典于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文意。日本的“厚生省”相當於我們的民政、衛生、勞動部門。“厚生”二字,《尚書·大禹謨》典出:“禹曰:…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意思是,端正人們的德行,方便人們的物用,豐富人們的生活,讓人們生活在和諧的環境中。再如,日本天皇的年號,均由公卿、重臣、學者們從中華典籍選取文詞,呈天皇確定,天皇幼,則由攝政定奪。這種辦法在日本成為傳統定制。舉幾個近(現)代天皇年號為例:江戶末期孝明天皇(1846—1867在位)曾用過“文久”、“元治”、“慶應”三個年號。“文久”,典出《後漢書·謝該傳》:“文武並用,成長久之計。”“元治”,典出《周易·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慶應”,典出《文選》漢高祖《功臣頌》:“慶雲應輝,皇階受術。”現在日本的“慶應大學”就是套用這個年號吧。明治(1868—1912),名睦仁,為日本第122代天皇。“明治”典出有三:《周易·說卦》:

  “‘離’也者明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周易·乾》:“用九…大明始治,六位時成,時成則六龍以禦天。”《孔子家語》:“長聰明,治五氣,設五量,撫萬民,度四方。”大正(1912—1925)是明治天皇的兒子嘉仁的年號。,“大正”典出於《周易·革卦》“:《彖》曰:文明以說(讀悅),大正以亨,其悔乃無。”《周易·臨卦》:“彖曰:“說(悅)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周易·大畜卦》:“彖曰: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昭和(1926—1988)是大正天皇的兒子裕仁的年號,典出於《尚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史記·五帝本紀》:“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邦。”平成(1989——)當前在位天皇年號。據說是從“平成”、“修文”“正化”三個候選年號中選中的。經查,《尚書·大禹謨》有:“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洽,萬世永賴”。《史記·五帝本紀》有:“(舜)舉八元,使布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寓意國內外、天地間,均和平興旺,充滿吉祥。日本天皇的名字,多擇自我國儒家經典,近代天皇的名字均帶“仁”字。《論語》“子曰:仁者,愛人。”《爾雅》曰:“太平之人,仁也。”《東宮切韻》曰:“理政事而至成功,謂之仁。”“明治”天皇名“睦仁”。其實他既不“睦”,也不“仁”,發動甲午戰爭,強迫清政府訂立《馬關條約》,出兵佔領青島。“昭和”天皇名“裕仁”,取其“國裕民安”之意。其實也沒“裕”起來,發動侵華戰爭,以失敗投降告終,還挨了原子彈,人民吃盡苦頭。當今在位的“平成”天皇,名“明仁”(1933—);當今皇太子名“德仁”(1960—)星島環球網

篇二:代表日本文化的汉字

  我想这个原因是由于中日两国人民对于男女关系男和女两字放在一起理解的差异及当时社会因素不同所引起的中国人理解的就是女人和男人在一起就会和男人喃喃细语而日本人所理解的女人和男人在一起大多是夫妻

  通过一些中日汉字的差异浅看日本文化

  摘要:众所周知,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一衣带水,很早就有往来。作为沟通的工具,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又有了各自的发展,并且也相互影响。在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色的同时,中日汉字的发展又使两国的汉字产生了差异。因此,想通过中日汉字的不同,来了解下中日思想和文化的不同。所以,我通过查询相关网络信息和一些资料,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再加上自己的浅显认识,对中日汉字的差异和思想及文化上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学习日语,而且可以保持对日语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兴趣爱好。

  关键词:中日汉字文化文化的差异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日语的期间,对于中日汉字的不同和各种各样的日语汉字会更加的敏感。同样的汉字,写法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却不同;写法稍有不同,但意思就会有很大的改变。造成如此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会不会与中日文化及思想上的差异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通过一些中日汉字的差异对比来进行了研究。一、通过中日汉字的差异,来表现中日思想文化和汉字文化的差异。1、“猪”和“豚”。《说文》中,豚就是猪的意思。在汉语中,猪和豚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肥胖、懒惰、污秽或是正直憨厚的意思。但是,在日语中却存在着质的区别。在日语里,猪是指“いのしし”,猪在日语里是指野猪,野猪在日本是受尊重的动物,是勇敢奋进的象征,日语里就有猪突猛进的称誉。①而日语中的豚则和汉语里的意思是一样的。从这俩个中日汉字的比较来看,日本是个很有创新意识的国家,因此也使他们形成了自己所推崇的积极进取的大和精神,这也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2、“鬼”这个字在中国是邪恶邪魔的意思,是人们所避讳的。而一般日本人的意识中“鬼”只是长着角的一种怪兽。但是日语中“鬼”没有否定的意思,而且在人名和地名的使用率都很高。在日本用到“鬼”字做地名的,它的地形一般都是怪异多变、千奇百怪的或是地势险峻的。比如说,日本三重县熊野市的北岸的“鬼城”,就是指此处的数十个洞窟群和地势的险峻。中国的重庆也有个“鬼城”丰都,但不是由于地势险恶而得名,而完全是人的意识所衍生出来的。在中国,没有拿“鬼”字做名字的,因为人们对此是比较恐惧和避讳的。但在日本却是名字的常用字,比如说“鬼太郎、鬼彦、鬼作”等等。原因是由于在日本,“鬼”字有灵力,能驱除妖魔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指做事专心的人。所以根据中日两国“鬼”字的差异,也能表现出中日的汉字文化和思想文化的不同。二、通过中日汉字的不同,来了解中日人民对女性问题看法的不同。1、刚接触到“娘”这个字的时候,真的很困惑。为什么日语中的意思和汉语中的意思是恰恰相反的呢?汉语里“娘”的意思是母亲的意思,日语里的意思却是女儿或是未出嫁的少女的意思。在日本,人们认为女性最好的时光是做少女的时候。特别是把“娘”拆解为“女”和“良”的时候,从日本人的观点来看,少女时段的“娘”是女人最“良”的时段。在这个时期的女性天真无邪,没有忧虑,而且总有着父母的爱护。而成为人妻后,便要受家庭所规制,这和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同样的方法去理解汉语中的“娘”的话,成为人母后才是女性最好的时候。旧社会的“媳妇熬成婆”所阐述的就是这一观点,这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佐证。通过“娘”字意思的不同,我想我们能充分的认

  识到中日女性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地位。2、嬲(汉语读“niǎo”,日语读“なぶる”)和娚(汉语读“nán”,日语读

  “めぉと”)。光从字形上看,就大概能了解“嬲”是什么意思。这个字中日的意思大体相同,都有嘲笑戏弄的意思。但是如果去掉一个“男”,变成“娚”的话,意思就会变得不同。汉语里是拟声词,古义同“喃”的意思相同。而日语中的意思是夫妻的意思。我想这个原因是由于中日两国人民对于男女关系,“男”和“女”两字放在一起理解的差异及当时社会因素不同所引起的,中国人理解的就是女人和男人在一起就会和男人喃喃细语,而日本人所理解的女人和男人在一起大多是夫妻。三、通过中日汉字的差异来表现中日自然环境和地理文化的不同。

  1、“灾”和“災”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汉语中采用了简化,而日语没有,这个差别,和两国的一些差异有关。“災”是象形字,水火都是灾祸的根源。开始的意思是火灾。由于日本列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自古就多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啸等自然灾害。所以日本选择“災”,一直维持没有变化,是由于这样更和日本本国的实情相一致。我国采用了“災”的简体,是指火从屋里着起的意思。这样汉字使用的不同情况,使我们能很清楚的了解中日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且通过这种不同,也能明白为什么日本人对灾难理解的那么深刻。

  2、“湯”和“汤”。《说文》中,湯为热水的意思,从水易声。汉语中我们取其简体“汤”,意思大多数理解为带汁儿的食物。而日语里“湯”则取其本意,是热水的意思。由于日本位于地壳活动频繁的环太平洋地震带,所以日本列岛存在着很多火上,这样的地理环境导致日本有很多的温泉,从而也使得日本形成了他们独有的“澡文化”。众所周知,日本人很爱洗澡和泡温泉,日本人认为洗澡,能去除他们的杂念,可以让人升华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从“湯”和“汤”的差异来看,我们能清晰的看出中日两国地理环境以及在思想文化上的不同。

  以上,我通过对中日汉字差异的三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可以知道不管是汉字有多大的不同或是很小的不同,背后都有着中日两国文化和思想上的很大的差异。同样是使用汉字,但是却由于语言体系、思想文化、民族心理的不同以及政治要素、地理环境的影响会造成这样那样的不同。但是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我们才可以反过来通过汉字的差异来研究中日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加了解日本的思想文化和自然文化。对于中日两国的汉字,我们不能仅仅的把它当做是一种文字工具,更应该把它当做是一种文化来对待。而且,作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连接纽带,我们必须要更加重视。相信通过研究中日汉字的差异,会对我们的日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让我们保持持久的兴趣爱好,也能让我们更加了解日本的文化,更加了解日本人,使我们和他们能更好的友好交流。

  注释:①、杨晓馨:《浅谈中日文化差异》,《山西日報》2009-12-14参考文献:1、(漢)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中华书局版2004.22、刘元满《漢字は日本の文化的意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3、高坂登『「日本语の不思议な常識なぜ」と「バかは「马鹿」なのか?」』2004.7

篇三:代表日本文化的汉字

  日语中的汉字

  请先看下面一段文字:「調布市柴崎二—13—3つつじが丘ハイムA206」。这是一个日本普通居民的家庭地址。但是,它典型地说明了日本文字构成的复杂性。它是由下列文字构成:①日语假名—つつじが(平假名),ハイム(片假名);②汉字及汉语数字—調布市柴崎二丘;③阿拉伯数字—13,3,206;④罗马字—A。以上四种文字在日文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阿拉伯数字是表示数字时使用的。罗马字用以拼写假名,一般用于标音、地名、广告、商标、电报、名片及现在广泛用于电脑拼写假名,创建日文文档等。日文假名是用来发音的,称之为表音文字(这是指单个假名。多个假名组合就是词,是词就有意)。汉字是表示发音的,同时又是表示意思的文字,称之为表意文字。通观日语各类文字材料,基本上都是由日文假名和汉字构成,而日文假名的书写方式又来源于汉字的部首(片假名)和草书(平假名)。可见,汉字在日文中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本文就日本文字的起源,日文中的汉字和我国现代汉语通用字有哪些异同,日语汉字的地位和作用,怎样正确对待日语中的汉字等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欢迎指正。一、日本文字的起源日本本土是在新石器时代(公元前70—30世纪)就有了居民,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日本是没有文字的。据日本最古老的史书「古事記」的记载,在公元286年,王仁携带中国古文经典《论语》和《千字文》等书籍,从百济(今朝鲜)东渡日本,朝拜当时的应神天皇。太子菟道稚郎子就学于王仁,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到了我国隋唐时期(公

  こじきちょうふししばさきにおか

  元五世纪以后),中日交往日益活跃,日本派出一批又一批的「遣隋使により」、「遣唐使によって」出使中国,不少僧侣相继来中国学习。与此同时,中国的使者和僧侣也前往日本,于是中国文化大量涌向日本,当时日本人纷纷学习汉文,开始用汉字作为记录工具。此后,佛教在日本盛行,而佛经大都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日本僧侣们为了在聆听讲经说法时记录方便,便把一些汉字书写简化,如把“阿”字简写为「ア」字,“伊”字简写为「イ」字,“宇”字简写为「ウ」字„„久而久之,日本人便把汉字中的部首作为表音符号使用,创造了「万葉仮名」。这是最早的日文「片仮名」。所谓「仮名」,假者借也,名者字也,就是借汉字的部首作为表音符号使用,这种假借的用法所形成的符号,日本人就称之为「假名」,而汉字则称之为「真名」。大约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的贵族妇女别出心裁,把汉字草书中的部首甚至某些字的全部荟集为柔和、流丽的表音符号,如将“安”写成「あ」,将“以”写成「い」,将“宇”写成「う」等,形成了最早的日文「平假名」。因为平假名起源于女性,所以人们又把平假名称之为「女文字」,也称为「女手」,相对而言,汉字被称为「男手」。不久,这种「女文字」在男女通信过程中,逐渐为男人们所接受,在日本流行起来。在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日本对「平仮名」和「片仮名」的书写是很不统一的,直到「明治維新」以后的1900年,日本政府才对教科书使用字体做了明确规定。以后,才最终固定为今天这种形状。日本虽然有了自己的表音文字,但是汉宇在日本流传时间之长、用途之广、影响之深,是无法否定的。因此,日本的文字表达形式必然是「仮名」(假名)和「真名」(汉字)混合使用,汉字就成为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近代,日本和世界各国有了交往,于是,阿拉伯数字符号和罗马字也传入日本并为其所用,也成为日本文字的组成部分。二、中日两国汉字的异同

  まんながなめいじいしんひらがなかたかなおとこでおんなでなかなまんようがなかたかけんとうし

  けんずいし

  中国汉字大约有80000多个,收录到一般字典里,例如《新华字典》有11000多字。现代汉语通用字约在6000—9000个之间。1988年l月26日,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选收的常用字是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共3500字。日文中的汉字,约有万余。日本政府于1981年10月公布的「常用漢字表」,选定了1945个,比1946年11月颁布的「当用漢字表」1850个多95个,反映了日本30多年末来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对汉字的需求。为了有利于科学、技术、艺术的发展,日本政府放宽了政策,规定专业用语汉字不受「常用漢字表」的限制。日本岩手大学教授远藤哲夫编著的「標凖漢和辞典」选收了近5000个汉字。中日两国现在所使用的汉字,不仅在数量上不一样,更重要的是两国汉字在形、音、意三个方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也有近似之处,绝不能一概而论,混同使用,否则是会闹笑话的。1.中日两国汉字在字形上的异同古汉字的字体相当复杂,书写很不方便,中日两国都进行了多次改革。现在中日两所使用的汉字,在字形上有不少仍然是相同的,但有很多字形是不同的,又有一些字形是近似的。现分述如下:(1)中日两国使用的相同汉字。既有原来没有简化的相同汉字,也有两国都简化的相同汉字。两国没有简化又同样使用的汉字:世主他健像曲受壁堂律意殿老翻紫育者„„两国都简化了的汉字:繁体汉字:醫舊屬學國號濕擔斷點亂譽來„„简化汉字:医旧属学国号湿担断点乱誉来„„(2)中日两国都简化了,但简化后的字形不一样,提法也不一样。中国叫“简化字”,日本叫「新字体」。

  しんじたいじひょうひょうじゅんかんわじてんじょうようかんとうようかんじひょうじょうようかんじひょう

  繁体字:亞壓鹽殼價關歡雞處發兩靈獵聽中国简化字:亚压盐壳价关欢鸡处发两灵猎听日本新字体:亜圧塩殻価関歓鶏処発両霊猟聴

  (3)中国已简化日本没有简化的汉字。繁体字:愛遠協歲進傷書掃議動無達導選中国简化字:爱远协岁进伤书扫议动无达导选日本現体字:愛遠協歳進傷書掃議動無達導選这一类汉字中,我国有相当多的汉字把部首简化了,或者去掉了原繁体字的一部分,而日本并没有简化,在字形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繁体字:饑馬車門銀執殺墾寧誰報橋適產中国简化字:饥马车门银执杀垦宁谁报桥适产日本現体字:飢

  うつつからだじうつつからだじ

  馬車

  門銀執殺墾寧誰報橋適産

  因为涉及到汉字的部首,所以属于这一类型的日文汉字相当多,如属「言」旁的日文汉字就有120多个,属「糸」旁的日文汉字也有120多个。(4)日下本已简化而中国没有简化的汉字。繁体字:拜罐惠溪假碎醉粹缺拂佛藏辯中国现用字:拜罐惠溪假碎醉粹缺拂佛藏辩日本新字体:拝缶恵渓仮砕酔粋欠払仏蔵弁(5)日本采用了一些中国已经停止使用的异体汉字。喫搾掛倣跡彫錬詠傑災粧頼韻煙舖遊

  (6)日本自创的汉字。日本人在利用汉字的过程中,模仿汉字的构字原理创造了一些日本特有的汉字,日本人称之为「国字」,这种字在「常用漢字表」里只有7个,而社会上使用的不止7个。働込峠塀凩俤樫凨榊笹畑匁辻叺丼鋲栃靹辷粋喰躾匂麿裄褄欅凧畠籾鰯裃上述各类汉字,综合起来只有两大类。一是中日两国通用的汉字,这在日本「常用漢字表」1945个汉字里,大约1240多个;二是中日两国不能通用的汉字(包括字体不同、字体近似、日本独立使用、日本自创的汉字),这在日本「常

  じょうじょうようかんじひょうこくじじょうようかんじひょう

  ようかんじひょう

  用漢字表」里大约有690多个。这两类汉字在约5000汉字的「標凖漢和辞典」里大约各占一半的样子。2.中日两国汉字在读音上的异同日语汉字在读音上大致有三种读法,训读、音读和音训混读。(1)训读。日本人开始利用汉字时,只用汉字的形和意,不管字的发音,读法是日本的,这种读法叫「訓読」。日

  ひつきくんどく

  ひょうじゅんかんわ

  じてん

  月

  やま

  山

  かわ

  川

  わたくし

  私

  食べる

  た

  来る

  く

  たか

  高い

  しず

  静か

  書く

  ふかな

  か

  在汉字上面注上发音的假名,如「ひ」、「つき」、「やま」叫「振り仮名」。这是由于汉字是多意性字,因此出现在日语中的汉字也就有多种读法,有时一个汉字多达十多种读法。不在汉字上面注上假名,就不能准确发音和正确了解字的含义,如「空」字,作为“天空”时,就读「そら」,作为“没有”时,就读「から」。如果文中不会产生误解,一般就不在汉字上加注「振り仮名」。在汉字后面写上的假名,如「食」后面的「べる」,叫「送り仮名」。这个「送り仮名」对判断汉字的读法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如果「明」字后面的送假名是「らか」,这个「明」字就该读成「あきらか」,如果「明」字后面的送假名是「かす」,那么这个「明」就该读成「あかす」。因此,无论是读或写,都要慎重对待「送り仮名」的用法。(2)音读。这是日本人利用汉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直接采用汉字的形、音、意。这种利用中国汉字原来的音来读日语中汉字的方法,叫「音読」。「食物」(食品)读作「しょくもつ」;「見物」(游览)读作「けんぶつ」;「生物」(生物)读作「せいぶつ」;「預金」(存款)读作「よきん」;「黄色」(黄色)读作「こうしょく」;「鬼神」(幽灵)读作「きしん」;

  きしんこうしょくよきんせいぶつけんぶつしょくもつおんどくおくかなかなおくかなおくふかな

  「賃貸」(出租)读作「ちんたい」;「市場」(市场)读作「しじょう」。虽然模仿汉字的读音叫「音読」,但并不能认为其发音就和我国现代汉语的发音是完全一样的,实际上两者有相当大的区别。例如日语的「電話」、「先生」、「図書館」、「黄色」就不能读成中国汉语的“电话”、“先生’、“图书馆”、“黄色”,而必须用日语的假名去读,「電話」应读为「でんわ」、「先生」应读为「せんせい」、「図書館」应读为「としょかん」、「黄色」应读为「こうしょく」,不这样读就会闹出笑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这主要是由下面两方面因素决定的。第一,我国汉字原来读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区别,但是现代汉语规范的语音里已经没有入声了。现在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但是日本不同,语音中的平、上、去三声是不加区别的,唯有入声另有读法。如:医(阴平)移(阳平)以(上声)意(去声)。在日本,这三声是不加区别的,一律读成「い」。而“入”声这个“一”字,日本音读为「いち」。这就是说,日本人音读汉字时,对“平、上、去”三声的字都以一个音节(不一定是一个假名)来发音的,但在读“入”声汉字时,就以两个音节来发音。我国汉语中原来的“入”声,是以后辅音的音节—“t”、“k、“p”作为收尾的音节。对此,日语是这样应用的:①凡以“t”收尾的“入”声字,日语就以「つ」或「ち」为尾音。如「達」、「決」、「物」、「一」等。②凡以“k”收尾的“入”声字,日语就以「く」或「き」为尾音。如「白」、「福」、「益」、「族」、「力」等。③凡以“p”收尾的“入”声字,日语是以「ふ」为尾音。如「答」「協」「級」。但是日语现在把「たふ」读成「とう」,「けふ」读成「きょう」,「きふ」读成「きゅう」,都读成了长音,写法也是这样。所以以“p”收尾的入声字现在在日本似乎不存在了。

  たふけふきふふくえきぞくりきはくけつぶついちたつとしょかんこうしょくでんわせんせいおんどくしじょう

  ちんたい

  另外,在音读这个间题上还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①在“入”声汉字的后面如果接上属于「か」行、「さ」行、「た」行、「は」行音的另一个汉字构成一个单词时,其前面的入声汉字就要读成促音。例如:「か」行的「発行」应读成「はっこう」;「さ」行的「雑誌」应读成「ざっし」;「た」行的「沸騰」应读成「ふっとう」;「は」行的「日本」应读成「にっぽん」。这当中有两个例外,一个是,以「く」或「き」为尾音(即以“k”收尾)的“入”声字和「さ」行音的汉字拼联时要保持它的「く」或「き」的尾音。如「国際」应读成「こくさい」,这时是不发促音的;再一个是,相互联接不构成一个单词时,也不发促音,如「建設者」应读成「けんせんつしゃ」,不能读成「けんせっしゃ」。②凡现代汉语语音以“n”收尾的汉字、在日语中一律读成「ん」音,如「安心」读成「あんしん」。③凡现代汉语语音以“ng”收尾的汉字,日语大部分是把它读成「う」(长音),也有读成「い」(长音)的,如「中央」读成「ちゅうおう」,「同盟」读成「どうめい」。④凡现代汉语语音以“u”收尾的复元音汉字,日语也读成「う」(长音),如「優秀」读成「ゆうしゅう」。第二、日语汉字音读和我国现代汉语读音不能等同对待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日本人从我国输入汉字的时代和地区不同所造成的。一般认为,有三种情况,即:①吴音。中国南方的音韵,日本平安初期(我国的唐朝以前)传入日本,大多用于古代的事物名称、官职名称、书名、法制以及佛教的经典等方面。②汉首。中国西北部的音韵,隋唐时代开始传入日本的,作为准确的汉字音韵而被广泛应用,有关学术方面的词语特别多。③唐音。中国宋代以后传入日本,用的很少。由子上述原因,同样一个汉字就有不同的读法,如「頭」字,吴音读成「ず」,汉音读成「とう」,唐音读成「じゅう」;又如「行」字,吴音读成「ぎょう」,

  汉音读成「こう」,唐音读成「あん」;再如「生」字,吴音读成「しょう」,汉音读成「せい」,唐音读成「ぜい」。综上所述,所谓音读,千万不能理解为就是中国现代汉语的读音。(3)音训混读。所谓音训混读,就是由两个读音不同的汉字(一个是音读,另一个是训读)构成一个单词时产生的读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混读呢?这是因为日本在利用汉字过程中,为了表达更丰富、复杂的新概念,就创造性地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在一起。如果组成的汉字都是音读,或者都是训读,就不存在混读的问题。如果一个是音读,另一个是训读,就产生音训混读的问题了。这类词汇有两种读法:①「重箱読み」。即前一个汉字是音读,后一个汉字是训读。如「金色」读作「きんいろ」,「毎年」读作「まいとし」,「相場」读作「そうば」,「地均」读作「じならし」。②「湯桶読み」。即前一个汉字是训读,后一个汉字是音读。如「相棒」读作「あいぼう」,「見本」读作「みほん」,「雨具」读作「あまぐ」,「湯桶」读作「ゆとう」,「手代」读作「てだい」。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读音的汉字组合在-起时,不要以为第一个字是音读,第二个字也是音读;相反,也不能人为第一个字是训读,第二个字也一定是训读。一定要区别对待,否则要出错的。(4)一字多音和同音异字词。在日语里,又有不少汉字是一字多音,如「生」字,其读法原来有数十种之多,经日本政府文部省筛选后,也还有二十个之多,即「しょう」、「せい」、「いかす」、「いき」、「いきる」、「いける」、「うまれ」、「うまれる」、「うむ」、「き」、「なま」、「ならす」、「なり」、「なる」、「はえる」、「はやす」、「むす」、「おい」。日语汉字中,一个字或一个词有五种以上读法的,据笔者统计,大约有340个之多,至于有二—四种读法的就更多了。另一方面,由于日语里有大量的汉字,加之日语的音素又少,就形成了大量的同音异字词,有的同音词多达一、二十个。如读「せいし」的,就有「静止」、「生死」、「精子」、「製紙」、「制止」、「正史」、「正視」、「静思」、「誓詞」、「世子」等。有的同音异字的几个词可以编成一句话,如:

  ゆとうよじゅうばこよ

  貴社の

  きしゃ

  記者が

  きしゃ

  汽車で

  きしゃ

  帰社する

  きしゃ

  とききしゃ

  時喜捨したそうだ。

  (据说贵报的记者,在回报社的火车上做了好事。)又如:歯科医師会司会(牙科医师会议主持人)。3.中日两国汉字在字意上的异同日语中的汉字在字意上也是相当复杂的,和我国现代通用汉字相比,在字意上,有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及近似之处。现简述如下:(1)字体字意完全相同的汉字词。如:中国汉字词:新年、印象、地震、参加、作家、事故、学校日语汉字词:「新年」「印象」「地震」「参加」「作家」「事故」「学校」(2)字体不同字意相同的汉字词。如:中国汉字词:电话、移动、营业、运动、图书馆、国际会议日语汉字词:「電話」「移動」「営業」「運動」「図書館」「国際会議」(3)字体相同其意不同的汉字词。如:同样汉字词:丈夫、出来、最早、是非、大事、有难、下手中国字词意:丈夫、出来、最早、是非、大事、有灾难、助手日语汉字词:「丈夫」「出来」「最早」「是非」「大事」「有難い」「下手」日语字词意:结实、能、已经、务必、重要、谢谢、拙劣(4)两国字序颠倒,但词意相同的词。如:「紹介」—介绍「体躯」—躯体「爽涼」—凉爽「断片」—片断「平和」—和平「静粛」—肃静

  せいしゅくへいわだんぺんそうりょうたいくしょうかいじょうぶできもはやぜひだいじありがたへたでんわいどうえいぎょううんどうとしょかんこくさいかいぎしんねんいんしょうじしんさんかさっかじこがっこうしかいしかいしかい

  「気風」—风气「素朴」—朴素「許容」—容许「漏洩」—泄漏「制限」—限制「濾過」—过滤

  ろかせいげんろうえいきょようそぼく

  きふう

  「論議」—议论「段階」—阶段「言語」—语言「白黒」—黑白「識見」—见识

  ほうようしきけんしろくろげんごだんかい

  ろんぎ

  抱擁—拥抱

  「暗黒」—黑暗「論争」—争论

  ろんそう

  あんこく

  「品物」—物品「率直」—直率

  そっちょく

  しなもの

  「施設」—设施「行進曲」—进行曲

  こくじこうしんきょく

  しせつ

  (5)日本利用汉字和汉字词的构造原理创造的「国字」和词汇,但不是中国使用的汉字和词汇,其词意是日本独特的。如:「国字」方面有:

  つじこくじ

  辻—十字路口

  はたら

  どんぶり

  丼—大碗

  とち

  栃—七叶树

  なぎ

  働く—劳动

  とうげ

  峠—山岭榊—杨树

  凩—风平浪静

  はたけ

  かし

  樫—橡树

  はた

  さかき

  畑—旱田

  畠—旱田词汇方面有:

  たんき

  もんめ

  匁—旧时日本金币,一两的六十分之一

  短気—性急自動車—汽车

  とうわくじどうしゃ

  我慢—忍受

  わりあい

  がまん

  目安—目标

  よこぎ

  めやす

  割合—比例

  すいそ

  横切り—横穿

  当惑—为难

  水素—氢

  (6)日本创造了不少汉字词汇又输入我国。如:

  ぶんがく

  文学

  てつがく

  かくめい

  革命

  けんぽう

  ぎんこう

  銀行

  ぶつりがく

  哲学

  憲法

  物理学

  三、正确认识日语汉字的作用汉字传入日本以后,在长达1700多年的历史中,在中日两国文化、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简要说来,有如下几点:第一,汉字是日本创造本国文字的基础并成为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汉字传入日本,大大地丰富了日本人的文化生活,扩大了日本人的知识领域,促进了日本的社会发展。因为汉字是随着中国的文化一起传入日本的,有关文化艺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医药建筑等方面的汉字和汉语词汇也同时传入日本。直到现在,我们不仅可以从文字形态上找到答案,还可以

  在政府机构、衣食住行、花草鸟兽、人体器官、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名称上找到明确的答案,在这些方面还大量地使用着中国的汉语词汇。日本自己创造的一些汉字和汉字词汇,也是模仿汉字的构字原理创造的。中国的汉字数词—一、二、三、四、„„传人日本后,使日本在计数方法(读、写、用)上,起了划时代的变化。日本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汉字了。第三,日本人应用汉字的丰富表现能力和无限的造词能力,创造了大量的词汇,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且有很多词汇又传入我国,也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有些人感到惊讶。其实,这是误会。我们应当正视历史。在17世纪中期—19世纪末这个时期,是西方各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革命后的大发展时期,日本也搞了「明治維新」。而中国这时正是清朝“闭关锁国”时期。日本是一个模仿性很强的国家。在这个时期里,日本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日本人把这些科学上的术语,从西洋文字翻译过来,并创造了新的汉语词汇。中国辛亥革命前后,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到日本留学,把日本创造的这些现代汉字词汇带回到中国。这些汉语词汇多达数以百计。例如:

  かくめいめいじいしん

  革命簿記

  みんぽうぼき

  どうし

  同志

  てつがく

  ぶんがく

  文学化学取り消し不変数資本

  ふへんすうしほんとけかがく

  ぎんこう

  銀行

  ぶつりがく

  こうえん

  公園

  けんぽう

  理髪

  けいほう

  りはつ

  哲学

  れっしゃ

  物理学

  じゅうしん

  憲法

  ぶんし

  刑法

  しょとくぜい

  民法

  べんしょうほう

  列車

  へんすうしほん

  重心

  分子

  所得税

  弁証法„„

  変数資本

  现在,汉字和汉语仍然在中日两国各方面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正确对待日语中的汉字在学习和应用日语时,如何对待日语中的汉字和汉字词汇,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问题。能否正确地掌握日文汉字及其词汇的形、音、意,掌握的多少,这又是衡量一个人的日语水平高低的极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在指导思想上,有两种想法是不对的。一种是,看到日语中相当多的一些汉字的写法、读法及用法和我国汉字大致相同,因此就认为简单、好学、好用。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只看到日语中的汉字在形、音、意和我国汉语中的汉字大

  致相同而有利于学习和应用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日语中的汉字有其复杂而又造成学习和应用上困难的一面。有这种想法,在学习和应用时,就容易出现不耐心、不细致,而产生一种不踏实、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这是学不好、用不好日语的。另一种是,认为日语中的汉字在形、音、意方面太复杂了,写、读、总觉得掌握不好,经常出现一看似懂,一读似会,一丢就忘,一用就错,由原先的急躁情绪一下子转化为畏难情绪。有的高等院校把日语定为必修课,是规定“要我学”,不学也得学,很被动,对学好、用好日语缺乏必要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应当全面的、正确的看待日语中的汉字和汉字词汇。既要看到对学习和应用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困难的一面。利用有利条件去克服困难,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一方面,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学好、用好一门外语,不是轻而易举、一朝一夕的事。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就会有信心和决心,在困难面前就不会有畏难情绪了。树立这种在“战略上藐视它”的思想是很重要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学习和应用每个具体的字、词和语法时,一定要有细心和耐心,要规范化的踏踏实实地去学,不要急于求成,克服急燥情绪。树立这种在“战术上重视它”的思想,同样是很重要的。此外,在学习和应用方法上,也有两个问题应当避免:一个是,在学习和应用日语遇到汉字时,不管它是「音読」或「訓読」,也不管它是「重箱読み」还是「湯桶読み」,一律直接用我国现代汉语的发音去读。这是及其错误的,这是完全忽视了日语中的汉字和中文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有害的学习方法。再一个是,把日文假名和日语汉字的读音和意义,用中文在上面标注,给它加个“拐杖”。如在「わたくし」上面标注“瓦他枯西”的所谓读音,同时又注上“我”字,表示词意;在「丈夫」这个日语汉字词汇上面注上中文“结实”,以标明词意。有的甚至把整整课文篇文章都加上了这种不该要的“拐杖”。以为很方便,读起来顺利。但是,当在看没有“拐杖”的日语文章或丢掉“拐杖”与人会话时,就必然寸步难行。因此,千万不要用这个方法进行学习。学习和应用日语汉字和汉字词汇绝不可能孤立的进行,必须遵循学习和应用日语的一般规律。学好和使用好日语必须掌握好五个重要的环节,即读、写、说、

  じょうぶじゅうばこよゆとうよおんどくくんどく

  听、译;练好四项基本功,即准确地掌握发音(包括清音、浊音、半浊音、拨音、促音、长音、拗音、拗长音、转读音、音便等),大量地记忆词汇,正确地运用语法,熟练地操作电脑。作为学生,可以把背诵和默写所学课文当成一个重要的学习手段经常应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定会成功。本文参阅了中日一些专家、学者的有关著作和论文,受益匪浅,特此致谢。主要参考文献[日]金田一春彦《日语的特点》,北京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日]吉田弥寿夫「あたらしい日本語」,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l月第一版[日]遠藤哲夫「標凖漢和辞典」,日本旺文社1991年11月新訂版[日]実藤惠秀「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の研究の躍進」,《日語学習与研究》1981年第一期北京外国语学院《详解日汉辞典》,北京出版社1983年4月第一版宋文军《汉字在日语中的作用》,《日语学习与研究》1981年第二期李公甫《日语汉字词与汉语同的差异》,《日语知识》1984年第四期殷勤《日中汉字字体对比》,《日语学习》1985年第一期孙光《日本汉字表新改革》,《日语学习与研究)1981年第三期刘援朝《现代汉语与日语的声母比较》,《日语学习与研究》1981年第四期

  ひょうじゅんかんわじてん

篇四:代表日本文化的汉字

  中日韩800个共用常见汉字表

  中日韩800个共用常见汉字表

  中日韩800个共用常见汉字表

  中日韩800个共用常见汉字表

  中日韩800个共用常见汉字表

  中日韩800个共用常见汉字表

  中日韩800个共用常见汉字表

  中日韩800个共用常见汉字表

  中日韩800个共用常见汉字表

  中日韩800个共用常见汉字表

  中日韩800个共用常见汉字表

  中日韩800个共用常见汉字表草案公布

  以“探索新时代的合作”为主题的“东北亚名人会”

  中日韩800个共用常见汉字表汉语所用简体字相互对应的有534字,字形构件和结构相同而笔画有旧体新体之分的有196字,合计1618字,几乎占韩语基础汉字的90%。就日语1945个常用汉字与中国现代汉语2500个常用字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其中字形完全相同的有1138字,字形属于繁体、简体及笔画新旧对应的有586字,合计1724字,约占日语常用汉字的89%。

  结束语——文化是河流,那么文字就是纽带。“东北亚名人会”是新华通讯社、日本经济新闻社和韩国中央日报社联合发起的三国知名人士论坛,自2006年起每年轮流在三国举办。今年会议的主题为“探索新时代的合作”,旨在加强中日韩三国在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篇五:代表日本文化的汉字

  关于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精选6篇)

  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6篇

  第1篇: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文字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代表之一,日本的文字也收到中国文字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日本与中国有着各方面的往来,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据说,到我国隋唐时代,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利用汉字记载自己的语言。最初是把汉字作为表音的符号使用的,即日语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这些汉字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可见,中国的文化影响到了日本文字的形成。

  日本的茶文化也是源于中国,相传中国茶叶传入日本是在秦朝,而从唐朝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进了日本,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素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的讲究,它贯彻了儒家的“礼、义、仁、德”。而日本茶道则是以“和、静、清、寂”为茶道精神,这与中国茶文化有着相当类似的地方。

  而讲到茶文化,就想到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近代日本的政治、经

  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现代日本社会的人文理念中,更是渗透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规范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而且,近代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现代日本社会的人文理念中,更是渗透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规范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日本的文化广受其影响,至今仍影响着日本的各个领域。

  第2篇: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日本文化的创新

  一、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过去我们常说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是同文同种,一衣带水,从文化的表面和地理概念上来讲,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我们想通过这一点就理解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或者说是看待日本那么有一点肤浅和简单了。日本从雏形到现在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在这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日本先是大量引进中国文化,进而又吸收欧美文化,那么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个日本文化中啊,有中华文明的基因,也有欧美文化的皮囊,但他既不是中华文明的延续也不是欧美文化的翻版,他是一个吸收和借鉴了中华文明和欧美文化在岛国生长起来的文化奇葩,或者说是一个怪胎。

  日本传统文化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郁馨香。

  例如:(1)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宋朝时日本僧侣带回了茶叶的种子以及饮茶器具,著书介绍我国种茶、制茶技术以及茶的效

  用。茶叶开始在日本栽培并被人们广泛饮用,逐渐形成了今天日本文化的代表———茶道。

  二、日本文化的创新

  日本文化以一种罕见的开放态度,在其历史活动中,先是吸收了中国的汉文化、特别是先秦孔儒的实践理性精神,后又消融了西方欧美文化,铸成了本身的开放机制。然而,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并没有使其成为一锅煮的大杂烩,在其对外来文化有选择地吸收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对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使之成为日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中国古代的唐文化是世界最先进的文化,但是日本人并没有被唐朝文化绚丽的外表,耀眼的光芒所蒙蔽,从而失去自身特性。唐朝的尚书省中除六部外还有九卿,这是沿王制而来的。九卿当中又有大理寺这样的司法官,但刑部也有司法官。于是,与司法有关的官职就产生了重复。另外,尚书省六部之一的工部,与将作监并存,户部与内务大藏并存,礼部与礼仪使并存等等。而当日本在引入唐制,设立八省时,并不是全盘照搬。不但因应本国国情。将户部分为民部和大藏,还将作为执行官的辨官和负责审议的门下省的官职并于太政官之下等等各方面的改革,从而避免了由理想与实际需要出发的官职的重复,如上述所说的改革司法官的重复,一份工作两个人去做这样的冗官状况,确是颇费了一番苦心的。而同时期的朝鲜不但没有日本这样整然的官制,甚至还没有引入中国的官制体制,直到后来的高丽时代才开始全盘照搬唐的制度。两相比较,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自主与创新能力之强,可见一斑。

  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是经过消化吸收“日本化”过程,在融合外来文化基础上有所创新,使之具有新的生命。日本的许多重要的文化成果都是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但是,最能体现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

  这种创新当数日本文字创立了。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作了以五十音为基础的本国文字,这种文字是吸收了汉字的某些字形而创造的,在中国文字早已发达完善时,日本尚未创造出自己的文字来书写自己的语言,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日本人先是借用汉字书写日本语言,后来又借助汉字创造出日本假名,假名与汉字混用,形成发展为今天仍在应用着的日文。一般地说,国字就是日本人借鉴中国汉字,自己创造的有别于中文具有异文化特质的汉字,“它根据自己民族的语言和表记意识,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字形状和发音。”日本最初将汉字作为语音表记,后来直接用汉字作自己的文字,再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平假名、片假名,在字形上国字与汉字虽然相近,但国字并非汉字,有些汉字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这充分说明中日文化关系的亲密性和日本民族的独创性,体现了日本民族勇于并善于吸收异文化,将异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精神,反映了日本对异文化极强的摄取力,从中也可以看出日本人民具有多么杰出的才能。

  第3篇: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篇六:代表日本文化的汉字

  ■汉字汉字世级前后从中国传来。并且,汉字据说是3~4世级前后从中国传来。并且,在传来之后实现了日本独特的发展。日本独特的发展。现在使用的汉字大体上分为从中国传来的汉字和在日本创造的独特汉字。特汉字。汉字基本上每个字都表示意义,汉字基本上每个字都表示意义,并且很多都是一个汉字有多个读音。

  ■平假名和片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在使用从中国传来的汉字的过程中所诞生的文字,就是平假名和片在使用从中国传来的汉字的过程中所诞生的文字,假名。假名。世纪前后,平假名是汉字的草写体,成立时间据说是在8~9世纪前后,平假名是汉字的草写体,片假名是汉字的偏旁部首。名是汉字的偏旁部首。个音。现在平假名和片假名分别用50个文字表示50个音。种文字进行表记。日语组合上述3种文字进行表记。如果只用平假名或只用片假名表记则难以理解,如果只用平假名或只用片假名表记则难以理解,片假名表记则难以理解而通过混合使用汉字,意思、单词、断句等变得清晰,非常易于理解。意思、单词、断句等变得清晰,非常易于理解。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是全球最富裕、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又是个美丽的国家,干净、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又是个美丽的国家,干净、环保,并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名胜古迹。尤其是其国花-樱花,环保,并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名胜古迹。尤其是其国花-樱花,芬芳灿烂,独成一景。灿烂,独成一景。

  说起日本的文字,为什么很多与中文相同,我曾与学日语的女儿多次进行过交谈,也翻阅过有关的书籍,了解到日本的文字本是渊源于我们中国的,所以日本的文化实是中国文化精华所演变之。据说,日本古代是没有文字的,公元三四世纪,中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尤其是圣德太子摄政以后,日本开始直接向中国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及大批留学生和留学僧,把汉字引到国内。于是,日本有了文字,这是日本第一阶段的文字,实质上是中国汉字。在此后的二三百年内,日本使用的文字中国汉字与中国的文字相同。汉字是中国人的发明,汉字与汉语相一致。日本人讲日语,日语不同于汉语。用汉语记录日语多有不便。日本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为了克服这种不便,为了解决文字与语言的矛盾,大约在十世纪初,发明了假名。日文的假名相当于拼音文字的字母。假名是一种表音文字,共四十八个。每个假名都有两种书写方式,一种是以汉字的草书为依据而创造的平假名(如安あ;以い;宇う;衣え;於お),一种是以汉字的楷书偏旁为依据而创造的片假名(阿ア;伊イ宇—ウ;江エ;於オ),从而逐渐形成了汉字与假名相结合的日语文字书写方式,一直沿用至今。日文的假名音形一致,会读就会写。他即可为汉字注音,又可用于记录语言,具有易学,易记,使用方便的特点。它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日本人文化程度的提高。这就是日本文字发展的第二阶段。十六世纪中叶,欧洲人来到了日本,此后出现了“兰学”“兰学”就。是荷兰人带去的欧洲文化。欧洲文字属于拼音文字,这一点与日本的假

  名作用相同。日文与欧洲文字接触,相当于遇到了知音,立即发生了谐振。“兰学”很容易被日本人接受,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兰学”开阔了日本人的眼界,增加了日本人的知识。这些知识很快被日本人消化吸收,一大批载有新知识、新概念、新观念的词汇在日语中迅速涌现。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政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在这期间,日本人不断增长的现代知识,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日本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二战后,日本惨败,经济崩溃。就在这极度悲惨的国家生活中,日本人首先整理了他们的文字。聪明的日本人深知,国家要发展,效率是关键。而文字活动的效率是一切效率的重中之重。1946年,日本颁布了“当用汉字表”,规定汉字的使用数量为1850个。这极大的限制了汉字的使用数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日本人文化范畴的工作效率。这就是日本文字发展的第三阶段。这第三个阶段的文字就是“日本现代文字”。这种文字的特点是极大的限制了汉字的使用数量,外来语词汇用片假名书写。因日本的文字是由中国的汉字演变过来的,所以无论日本的文字怎么进行改革,最终也无法排除,无法脱离汉字。无论到什么时候,中国的文化与日本的文化也是同出一宗,血肉相连的。

篇七:代表日本文化的汉字

  从“店”、“馆”、“房”、“屋”等常用字看中日文化交流(一)摘要: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曾起到过重要的哺育作用;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也有反哺作用。日本不是简单地克隆、复制外来文化,而是按照自身文化特征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融合到本民族血脉之中的。中国应以日本作为参照系,用外来文化滋养自己的体魄,尽快跨入世界强国行列。关键词:文化嬗变哺育反哺我国学者周有光说:“文化像水,不断从高处流向低处,形成湖泊、江河、海洋”,“文化是有生命的运动”,“文化在流动中不仅发生空间的伸缩,还发生内容的消长”。相对于日本文化而言,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在这种“文化的生命运动”之中,自然也要发生“空间的伸缩”和“内容的消长”的。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下面就以“店”、“馆”、“房”、“屋”等几个有一定相关性的常用字为例,来体察一下它们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生命运动。一、“店”字在中日文化中的比较中文中的“店”字,主要是用于地名,或指从事经营服务活动的场所。用于地名的如:驻马店、高碑店、普兰店等,是文化的一种历史遗存。说明那里在历史上曾经是从事某种经营、服务活动的场所;也可以佐证中国文化在历史上就用“店”字来表示从事经营、服务活动的场所。这些场所在文化的生命运动之中,已经由原来的店铺名称转化为村镇、城市的名称,其伸展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直接用于表示经营、服务活动场所的“店”字,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指人们售货、购物的场所,如商店、店铺等等;二是指旅行者的吃住场所,如客店、车马店、酒店等等。前者在文化的生命运动之中不但分化出分门别类的书店、副食店、点心店、水果店、花店等等,而且还创造出具有现代韵味的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全新的概念;后者在继承的基础上,用现今通用的饭店、酒店、旅店等等,也付于了“店”字新的生命。原来借代指人的“店东”、“店家”、“店小二”等等,也为“总经理”、“主管”、“老板”、“售货员”等等所取代。日本是有选择地吸纳汉字的。“店”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被日本吸纳的过程中,也充分表现出文化流动过程的“空间伸缩”和“内容消长”。“店”字融入日本文化,这本身就是文化空间的一种伸展现象。除此而外。它在流动中的“伸缩”和“消长”还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第一、按照日本语言中汉字的音读和训读规律,“店”字在日语中有三个读音。其音读为“TEN(てん)”,这时基本上延续了中文的“店铺”、“商店”之意。相关的用语有“店铺(てんぽ)”/铺子、“商店(しょうてん)”/商店、“露店(ろてん)”/摊床等。引伸出来的用语有:“本店(ほんてん)”/总店、“支店(してん)”/分店、“壳店(ばいてん)”/小卖部、“书店(しょてん)”/书店,“吃茶店(きっさてん)”/咖啡馆、“店头(てんとう)”门市等等。用于人称的有“店主(てんしゅ)”/老板、“店员(てんいん)”/售货员等等。其训读之一为“MISE(みせ)”,指意仍为“店铺”、“商店”等。相关用语

  有“店屋(みせや)”/店铺、“店口(みせぐち)”/商店的门面、“店先(みせさき)”/商店门前等。引伸出的用语有“店开(みせびらき)”/开张·开门营业、“店仕舞い(みせじまい)”/打烊·闭店、“店壳り(みせうり)”/零售·公开销售、“店台(みせだい)”/柜台、“店悬(か)り(みせがかり)”/商店的构造、“店饰り(みせかざり)”/装饰店面、装饰橱窗等等。借指人的有“店番(みせばん)”/站柜台的人等。其训读之二为“TANA(たな)”,所表达的意思除了商店、店铺等外,还有出租或租借的房子之意。相关的用语有:“店前(たなさき)”/商店门前、“店卸し(たなおろし)”/盘货、“店晒し(たなざらし)”/陈货·存货。“店赁(たなちん)”/房租·房费。“店子(たなこ)”/房客、“店请け人(たならけにん)”/房客的担保人、“店贷し(たながし)”/出租房·出租房子的人。“店立て(たなたて)”/叫房客腾房子等等。第二、在中文向日文的文化流动中,日文的“店”字舍弃了中文“店”字中所包含的旅行者的吃住场所的相关内容。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当时把日本使者待为上宾,使这些人接触到的主要是驿站、国宾馆之类的地方;而且因为中国历史文化中并不崇尚旅游。按照供需关系,当时的“店”多为“小店”,尚无法与现今的酒店、饭店相提并论,因而也就不易为外籍人所了解。“店”字作为文化载体,在其流动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伸缩”、“消长”现象,应该引起以中文为母语而学习日文的人的充分注意,免得把概念

  内涵弄混淆了。第三、古汉语中的商店、店铺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因此,“店”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流向日本,也只能表示商店、店铺的统称。后来才兴起的专卖店的名称,如“八百屋(やおや)”/菜市场、“果物屋(くだものや)”/水果店,“植木屋(うえきや)”/花店等等,则用后文中将要提到的“屋”字顶替。保有“店”字含义的“书店、吃茶店”等,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本屋”(ほんや)、“叶茶屋”(はちゃや)可以替换。而且,随着日本面向欧美寻求高科技文化,西方的大量词汇也随之拥入日本,“デパート”等一批代表商业营销场所的外来语汇纷纷登场。这也是文化生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日文中的“店”字,在读为“TANA(たな)”时,增添了“租借房子”的意思,这是中文原意所没有的,也属于文化的“伸缩”和“消长”的一个侧面。第五、日文中的菜馆叫做“料理(りょうり)”。当今,这种“料理店”己经流传到我国,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道风景。二、“馆”字在中日文化中的比较“馆”字在中文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概括其要义,可以归结为四大类:一是指公共建筑物,如:驻外使领馆、展览馆、天文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等等;二是指服务场所,如:宾馆、旅馆、饭馆、菜馆、照像馆、理发馆等等;三是指尊贵、典雅的寓所,如: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