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5年08月07日 11:37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14篇

发布时间:2022-12-26 19:35:03 来源:网友投稿

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14篇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壮族服饰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我们的祖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14篇,供大家参考。

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14篇

篇一: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壮族服饰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我们的祖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在服饰上也不例外。每个民族都有代表他们民族特征的服饰。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我国一共是由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除了我们汉族以外,还有许多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服装特点。他们的服装大都色彩鲜艳,颜色丰富。活动目标1、认识壮族服装,感受壮族服饰的民族特点。2、使幼儿了解壮族的服饰,知道壮族自己代表性的服饰。3、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4、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活动准备1、壮族服饰图片。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

  -1-

  1、小朋友,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那,你们都知道哪几个民族?

  2、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代表性服饰,今天我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一下壮族民族的服饰(出示图片)

  二、漂亮的民族服饰学习用图案和花边绘画,装饰民族服饰。1、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壮族服饰——男子穿斜领无扣的长袍,腰系长方巾。女子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上对襟背心,小姑娘多梳几十条小辫子。2、刚才你们在欣赏壮族服饰的时候,都看到了些什么不同的地方?逐一提问,引导幼儿发现图案装饰的主要地方。小结:小朋友看得真仔细,这些美丽的民族服饰的图案主要装饰在衣服的袖口、领口、衣角。3、那袖子两边的图案是不是一样的?(是)这就叫对称。小朋友再仔细观察,除了袖子还有什么地方能表现对称美?(衣领、裤脚、纽扣)。4、衣服上的图案有什么颜色?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再看下一张图片。它怎样排列的?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原来壮族服饰不仅有对称美,图案的排列也很有规律,就像我们数学里的排序。

  -2-

  5,欣赏二方连续图案,了解其规律。三、欣赏作品1·幼儿装饰图案,教师关注幼儿对二方连续图案的运用,鼓励幼儿装饰出不同的民族服饰。2.幼儿作品展示。活动延伸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展览,请家长欣赏幼儿的民族服饰。评价分析都说绘画和语言是融为一体的,说能为幼儿绘画做好铺垫,绘画能让幼儿说的内容更加丰富。活动需要让幼儿在了解民族服饰的基础上,进行手脑并用表达,也即绘画。前面的活动已经让幼儿充分了解了服饰的特征,教师在绘画前让幼儿又一次观看各种图片,承上启发式的谈话,能让幼儿马上回忆起已有的经验,进行口语表达,为绘画打开一个广阔的思路。然后教师进行地民族服饰的范画展览,让幼儿在欣赏、回顾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地交流,并为幼儿创造一个空间,让幼儿与伙伴商量,并可以模仿,可以自己设计,虽然是“留白”的空间,但是可以丰富幼儿头脑中对服饰的印象。接着,我让幼儿进行第一次绘画表达,并进行展示,一是帮助绘画展示的本人以自信,在第二次绘画的时候进行创作。二是经过大家的展示交流,丰富其他小朋友的视野。

  -3-

  教学反思本主题的活动目标是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几个少数民族服饰的名称和特点,感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在活动过程中,我利用幼儿用书的画面,让幼儿了解我们祖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以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服饰特点,我们壮族是个大少数民族家庭,服饰也很有特色,很漂亮,随后让幼儿动手制作新疆帽,自己欣赏或交换欣赏各自的作品,从而使达到了活动的目标,使幼儿了解少数民族服饰名称和特点,以及分辨少数民族服饰特点,及制作少数民族的服饰作品,从而培养了幼儿热爱祖国的文化的思想感情。活动达到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活动效果好。

  -4-

篇二: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小班壮族服饰教案

  一、设计背景我们的祖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在服饰上也不例外。每个民族都有代表他们民族特征的服饰。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我国一共是由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除了我们汉族以外,还有许多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服装特点。他们的服装大都色彩鲜艳,颜色丰富。小朋友通过欣赏壮族服装的图片,画出壮族服装的特点。二、活动目标认识壮族服装,感受服饰的民族特点。三、活动准备壮族服饰图片。四、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1、小朋友,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56个)。那,你们都知道哪几个民族?2、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的代表性服饰,今天我和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一下壮族的服饰。二)、漂亮的壮族服饰学习用图案和花边绘画,装饰壮族服饰。

  2、刚才你们在欣赏壮族服饰的时候,都看到了什么?逐一提问,引导幼儿发现图案装饰的主要地方。

  小结:小朋友看得真仔细,壮族服饰的图案主要装饰在衣服的袖口、领口、衣角。

  3、那袖子两边的图案是不是一样的?(是)这就叫对称。小朋友再仔细观察,除了袖子还有什么地方能表现对称美?(衣领、裤脚、纽扣)。

  4、衣服上的图案有什么颜色?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原来壮族服饰不仅有对称美,图案的排列也很有规律,就像我们数学里的排序。三)、欣赏作品1.幼儿装饰图案,教师关注幼儿对图案的运用,鼓励幼儿装饰出壮族服饰。2.幼儿作品展示。五、活动延伸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展览,请家长欣赏幼儿的壮族服饰。六、评价分析都说绘画和语言是融为一体的,说能为幼儿绘画做好铺垫,绘画能让幼儿说的内容更加丰富。活动需要让幼儿在了解壮族服饰的基础上,进行手脑并用表达,也即绘画。前面的活动已经让幼儿充分了解了服饰的特征,教师在绘画前让幼儿又一次观看各种图片,承上启发式的谈话,能让幼儿马上回忆起已有的经验,进行口语表达,为绘画打开一个广阔的思路。然后教师进行壮族服饰的范画展览,让幼儿在欣赏、回顾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地交流,并为幼儿创造一个空间,让幼儿与伙伴商量,并可以模仿,可以自己设计,虽然是“留白”的空间,但是可以

  丰富幼儿头脑中对服饰的印象。接着,我让幼儿进行第一次绘画表达,并进行展示,一是帮助绘画展示的本人以自信,在第二次绘画的时候进行创作。二是经过大家的展示交流,丰富其他小朋友的视野。

  七、教学反思在活动过程中,我利用幼儿用心的画面,让幼儿了解壮族的服饰特点,我们壮族是个大少数民族家庭,服饰也很有特色,很漂亮,自己欣赏或交换欣赏各自的作品,从而使达到了活动的目标,使幼儿了解少数壮族服饰名称和特点,从而培养了幼儿热爱祖国的文化的思想感情。活动达到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活动效果好。

篇三: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即外表特征与心理审美的结合。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创造智慧的结晶,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壮族服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指服装,即衣服(衣裳),包括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一是指装饰(修饰),包括发型、首饰、眼镜、背包(背袋),甚至文臂、文身等。两大部分组合成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衣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既属于物质的硬件性文化,同时又属于精神的软体性文化。它反映了壮族经济发展水平,形象展现壮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内涵,如民情风俗、哲学思想、审美意念、道德伦理、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壮族服饰文化形态,包含经济的因素,又包含精神的风格特征。壮族服饰,与古越人、西瓯、骆越人、僚人有关。现在的民族学专家只能从一些文字的史料来回顾壮族先民服饰产生与发展、衍化的历史。资料表明:桂林甑皮岩发掘的新石器遗物中,有若干件骨锥,专家们推断:那是岭南壮族先民用来缝制兽皮或牵引纤维原始蔽体物的工具,说明古壮人早就有遮体的原生态服饰。以后到汉、三国、隋唐、宋、明清至近现代,壮族服饰随着经济发展而进化。据专家的专著论述: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黑地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说明当时就有了壮锦这种饰物。还有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三国时代的竹疏布,隋唐时代的蕉葛布、细白麻布、筒中布,均作为当时的贡品。元代始种棉花,织吉贝布。明清时期,壮锦饰品制织达到高峰,五颜六色。从专家专著中的回顾论述,可看出壮族服饰制品,从蕉纤维、麻纤维到棉花纤维的进化过程。服饰印染工艺,壮族蓝靛染是有名的,直至当今,一些壮族村寨的妇女,仍以蓝靛染制黑色布料,以缝制黑色的服装。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壮人,崇左市龙州县金龙一带自称“布代”的壮人,大新县板价布侬妇女,她们穿着黑衣服装在舞台上展示其亮丽,成为展示壮族服饰特点的亮点。布匹染成之后,过牛角胶,折叠打平,闪闪发亮。有的则用米浆来浆过,晒干打平。壮族1500多万人口,集居于广西,分布于云南文山及广东连山等地。这么广大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域服饰各有特点,即不同地域,不同板块的壮族服饰,构成多元一体的壮族服饰。壮大族学者梁庭望先生在他的专著《壮族文化概论》中,将整个广大的壮族聚居与分布地区的文化,划分为九个文化区:红水河中下游文化区,柳江、龙江文化区,桂西北文化区,桂粤文化区,邕南文化区,邕江、右江文化区,左江文化区,桂边文化区和文山文化区,来考察、分析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对壮族服饰文化的考察、发掘、收集、研究与展示,同样可以用地理学观念来进行。另一种方法,以江河流域为划分,来收集、发掘、整理、展示壮族服饰,如红水河流域,左、右江流域,邕江、郁江流域等等。水文化与服饰文化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巴马、凤山,南丹的蛙婆崇拜风俗文化节,节日展示的服饰亦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我个人多年的采风观察发现,壮族服饰目前仍相对保留传统特色的,如桂西有隆林、西林、那坡、靖西等县,壮族服饰特点较浓,以蓝、黑两色为主色。桂西北的巴马县壮族妇女服饰,其色彩以蓝、白色为主色调,与那坡黑衣壮人服饰形成鲜明对比。那坡黑衣壮男女老少身上,很难找到白色或黄色、蓝色。桂西南的龙州、金龙一带布代男女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妇女穿衣、裤、外套黑色长裙,头戴黑巾,穿黑布鞋,从头到脚,均为黑色,加之人的肤色洁白纯净,形成黑白对比,相辅成统一的服饰美学整体。桂西南的大新县板价村的布侬妇女服饰,亦别具特色:短衣、长裤裙,浅线花头巾、花鞋;镶金牙、戴银手镯等装饰。他们常在溪边唱壮欢,在家门前晒坪舂糯米糍粑,一派稻耕民族的鲜明形象及精神风貌。桂东北的龙胜壮族服饰,亦颇有特色,妇女戴花头巾,上衣是无领开胸衣,两只扣子,宽大滚花裤,穿布鞋。其他地区也有特色,如云南文山的壮族服饰,特点突出。壮族服饰的颜色,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染成黑色或蓝色,黑色是壮族服饰主色调。这种主色调,如今保留在那坡与龙州等地的壮人群体中,他们是自耕农服饰文化的活性形态。其他地域的壮人服饰,由于自耕农自足自给经济形态的衰落,转入现代的农耕技术与经济形态,自种自纺自织自制的经济已被打破,自然而然在服装的颜色取舍方面,趋于当代的共同的流行色,如红色、白色、花色、黄色、青色、茶色等,这才出现所谓白衣壮、蓝衣壮、花衣壮之称。其实这是与经济基础形态紧密相关联的。由于在变化,穿黑衣的壮人,就显得特别奇特,引人注目,称之为“黑衣壮”。壮族是统一的整体,服饰不同是由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产生、形成的现象。我个人以为,纵观整个壮民族的原生态审美,开始都从黑色主调审美观出发,以后才产生异化。

  要搜集、展示壮族的服饰特点及发展史,是需要作一番深入的考察与调研实践过程,特别是当代多元化文化的互相撞击形势下,经济及各种文化在互通、互动、互融,势不可挡。壮族传统的服饰文化特点能否保存、发展,变成一种既有传统元素,又有当代审美观的完美结合,重要的一点:不能割断传统,不能否定民族的历史创造,我们只能继承、吸收、创新再发展,形成不远离壮族母体文化、本土主体文化的新型服饰文化,展呈在新世纪民族之林的大舞台。创新再创造,博物馆提供了依据,即历史、传统,还要从民族的审美传统吸取其合理的成分。如今舞台上及礼仪场合出现的“饺子形”头饰,是硬壳两角尖尖翘上天,配有彩丝,这在劳动中,就失去了功能,只能作舞台装饰品,过于夸大了,就脱离了壮家作为稻耕民族的审美与实际需要。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壮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若以性别分类,分男服饰、女服饰;以年龄分类,分老年、中年、青年、幼年服饰;以身份分类,分村老、师公、么公、道公服饰;以礼仪分类,分平装(劳动装)与节日装等。各类壮族服饰都是壮族服饰文化的构成因素,一定要保护、抢救、搜集、整理,为壮族服饰新的进步打下传统基础。在适应当今社会节奏的形势下,壮族服饰应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境界,做到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和实际功能。任何文化的创新,都要从民族的传统、心理、审美、哲学等内涵出发,切忌主观臆造。只有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服饰文化观,才能让悠久的壮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真正成为壮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鲜明表征。

篇四: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当时只有法国陆军超过40万但路易十四显然不会为他的死敌哈布斯堡家族的命运担心相反一只法军被派往法德边境对外宣称是防范土耳其人的威胁法国和土耳其人之间隔着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直线距离超过800公里但更可能是想在奥地利崩溃时和土耳其人分赃

  【传统文化】壮族服饰:壮族服饰的历史意义及其自身特点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壮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制的。当时,女子的服装与男子相比显得多彩些。她们上身穿的是大襟蓝干衣,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两袖,均绣大花边,衣领矮,露颈部。下身穿的是长至脚踝的长折裙,或镶有花边的宽裤子,裙子外面,正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在臀部处打几个折,臀部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两边以几针缝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从前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折裙,上下衣裙贴身,线条分外明朗,十分雅观。

  脚登圆口绣花鞋。壮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布对襟衣,圆领阔袖,两襟扣子7―9个,扣子用黑布织成,穿时,将两襟的扣子扣起来。男子穿的下衣即裤子也是黑布,裤口宽大,一般为1―1.2尺寸。成年尤其是老人,头包长约4―5尺的黑巾,或用一块黑长方形的布合缝,上端打折,顶开圆孔,戴于头上。平时,一般打赤脚,只有过年过节,喜庆日子,走访亲友,才穿上土布鞋或龙凤鞋。

  1949年以后,壮族地区的城镇居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等,他们的服装紧跟全国的变化,一般都穿中山装、干部服,与当地汉族人民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甚至可以在边远的山区看到壮族同胞西装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说。传统的壮族服装也悄悄发生变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五: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壮族服饰:壮族服饰有着什么样的的来历和特点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实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致和颜色明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分,,女子则多姿多采,特殊喜爱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颜色斑斓。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颜色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

  1、由于气候的缘由,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又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渐渐被裤装代替。

  2、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也许是由于当地得气候适合其生长。总的来说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来说就行了。

篇六: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即外表特征与心理审美的结合。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创造智慧的结晶,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

  壮族服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指服装,即衣服(衣裳),包括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一是指装饰(修饰),包括发型、首饰、眼镜、背包(背袋),甚至文臂、文身等。两大部分组合成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衣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既属于物质的硬件性文化,同时又属于精神的软体性文化。它反映了壮族经济发展水平,形象展现壮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内涵,如民情风俗、哲学思想、审美意念、道德伦理、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壮族服饰文化形态,包含经济的因素,又包含精神的风格特征。据专家的专著论述: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黑地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说明当时就有了壮锦这种饰物。还有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三国时代的竹疏布,隋唐时代的蕉葛布、细白麻布、筒中布,均作为当时的贡品。元代始种棉花,织吉贝布。明清时期,壮锦饰品制织达到高峰,五颜六色。从专家专著中的回顾论述,可看出壮族服饰制品,从蕉纤维、麻纤维到棉花纤维的进化过程。服饰印染工艺,壮族蓝靛染是有名的,直至当今,一些壮族村寨的妇女,仍以蓝靛染制黑色布料,以缝制黑色的服装。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壮人,崇左市龙州县金龙一带自称“布代”的壮人,大新县板价布侬妇女,她们穿着黑衣服装在舞台上展示其亮丽,成为展示壮族服饰特点的亮点。布匹染成之后,过牛角胶,折叠打平,闪闪发亮。有的则用米浆来浆过,晒干打平。壮族1600多万人口,集居于广西,分布于云南文山及广东连山等地。这么广大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域服饰各有特点,即不同地域,不同板块的壮族服饰,构成多元一体的壮族服饰。

  壮族学者梁庭望先生在他的专著《壮族文化概论》中,将整个广大的壮族聚居与分布地区的文化,划分为九个文化区:红水河中下游文化区,柳江、龙江文化区,桂西北文化区,桂粤文化区,邕南文化区,邕江、右江文化区,左江文化区,桂边文化区和文山文化区,来考察、分析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对壮族服饰文化的考察、发掘、收集、研究与展示,同样可以用地理学观念来进行。另一种方法,以江河流域为划分,来收集、发掘、整理、展示壮族服饰,

  如红水河流域,左、右江流域,邕江、郁江流域等等。水文化与服饰文化亦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巴马、凤山,南丹的蛙婆崇拜风俗文化节,节日展示的服饰亦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壮族服饰目前仍相对保留传统特色的,如桂西有隆林、西林、那坡、靖西等县,壮族服饰特点较浓,以蓝、黑两色为主色。桂西北的巴马县壮族妇女服饰,其色彩以蓝、白色为主色调,与那坡黑衣壮人服饰形成鲜明对比。那坡黑衣壮男女老少身上,很难找到白色或黄色、蓝色。桂西南的龙州、金龙一带布代男女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妇女穿衣、裤、外套黑色长裙,头戴黑巾,穿黑布鞋,从头到脚,均为黑色,加之人的肤色洁白纯净,形成黑白对比,相辅成统一的服饰美学整体。桂西南的大新县板价村的布侬妇女服饰,亦别具特色:短衣、长裤裙,浅线花头巾、花鞋;镶金牙、戴银手镯等装饰。他们常在溪边唱壮欢,在家门前晒坪舂糯米糍粑,一派稻耕民族的鲜明形象及精神风貌。桂东北的龙胜壮族服饰,亦颇有特色,妇女戴花头巾,上衣是无领开胸衣,两只扣子,宽大滚花裤,穿布鞋。其他地区也有特色,如云南文山的壮族服饰,特点突出。壮族服饰的颜色,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染成黑色或蓝色,黑色是壮族服饰主色调。这种主色调,如今保留在那坡与龙州等地的壮人群体中,他们是自耕农服饰文化的活性形态。其他地域的壮人服饰,由于自耕农自足自给经济形态的衰落,转入现代的农耕技术与经济形态,自种自纺自织自制的经济已被打破,自然而然在服装的颜色取舍方面,趋于当代的共同的流行色,如红色、白色、花色、黄色、青色、茶色等,这才出现所谓白衣壮、蓝衣壮、花衣壮之称。其实这是与经济基础形态紧密相关联的。由于在变化,穿黑衣的壮人,就显得特别奇特,引人注目,称之为“黑衣壮”。壮族是统一的整体,服饰不同是由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产生、形成的现象。

  壮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若以性别分类,分男服饰、女服饰;以年龄分类,分老年、中年、青年、幼年服饰;以身份分类,分村老、师公、么公、道公服饰;以礼仪分类,分平装(劳动装)与节日装等。各类壮族服饰都是壮族服饰文化的构成因素,一定要保护、抢救、搜集、整理,为壮族服饰新的进步打下传统基础。在适应当今社会节奏的形势下,壮族服饰应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境界,做到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和实际功能。任何文化的创新,都要从民族的传统、心理、审美、哲学等内涵出发,切忌主观臆造。只有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服饰文化观,才能让悠久的壮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真正成为壮族物质

  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鲜明特色。

篇七: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做馕的土炉灶形状托努尔tonur或塔努尔tanur就是典型的台体清真寺庙建筑吐鲁番的高昌高塔维吾尔族人的坟墓地建筑乌鲁木齐二道桥国际大巴扎等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多面体旋转体和球体等立体图形砍土镘ketman用来挖地的工具坎儿井kariz水道工程窑洞房kemeroy阿拉巴araba或aravaharva车轮等也都蕴藏着丰富的几何知识

  民族数学文化综述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朵艳丽夺目的奇葩,民族数学在民族文化中同样大放异彩,在许多方面,许多角度,都可以看出数学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否想看看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现在我带你一步步走近我国民族数学文化。张维忠说:我国少数民族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它们主要表现在建筑、服饰、绘画、计量单位及天文历法、宗教等方面,不同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数学文化特征,使之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些特征体现了数学文化随着民族的产生、生存、进步的进程而发生和发展。(1)例如:傣族,苗族的“赛龙舟”,每天龙舟上坐着9个人,其中蕴涵着“9”的口诀表;黎族的结绳计数;传统蒙古包的黄金比例结构;藏族的唐卡、壁画中使用大量的中心对称、轴对称、等腰三角形等。从这些例子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魅力,见识到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本文将从少数民族建筑、服饰、手工艺品、计量单位等方面介绍我国少数名族数学文化。一、建筑我国少数民族建筑别具一格,有些看起来简单质朴,但仔细研究,就能发现建筑中的奥妙,数学在其中,无比美丽。这些独特的建筑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现在我将带你领略一二。例如: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做馕的土炉灶形状“托努尔”(Tonur)或“塔努尔”(Tanur)就是典型的台体,清真寺庙建筑、吐鲁番的高昌高塔、维吾尔族人的坟墓地建筑、乌鲁木齐二道桥国际大巴扎等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多面体、旋转体和球体等立体图形,砍土镘(Ketman,用来挖地的工具)、坎儿井(Kariz)水道工程、窑洞房(Kemeroy)、阿拉巴(Araba或Arava或Harva)车轮等也都蕴藏着丰富的几何知识。(2)又如侗寨鼓楼,以鼓楼为中心而展开一个文化场域,它是侗乡特有的文化风景,并且是真正诉之于视觉意义上的。鼓楼是一个寨子的中心,高高地耸立在侗寨中的鼓楼,按照建筑造型可以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式、门阙式、民居式等,其中以密檐式为最多,在绝大多数侗寨中都能见到。密檐式鼓楼下半部像座亭子,上半部像座宝塔。它的下半部内外各有4根大木柱,支撑起一座正方形的大厅堂。亭子的四周有栏杆和坐椅,中间是一个石砌的大火塘。鼓楼的上半部有5层、7层、9层、11层,甚至更多层的,高达10—15米。一般是四边形或六边形,檐角高高翘起,态势如飞似跃。楼顶小阁放置着一面皮鼓,这就是鼓楼名称的来由。楼外尖顶上塑饰宝葫芦或千年雀等象征吉祥的造型。(3)同时,这些鼓楼的建筑是经过精密细致的计算,才设计出如此美丽而坚固的建筑,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远不止几何而已。如右图。二、服饰如图,景颇族服饰中,女士毛织包头呈圆柱形,其上有许多等距的平行线,两条平行线之间有花纹装饰。包头的一侧有不同颜色的全等毛绒球作装饰。男士包头展开图的图案中,其上有折线、直线。上边沿有一些五颜六色的毛绒球装饰。第一行13个,第二行12个,第三行11个,构成等差数列。女士上衣,前胸和后背镶嵌着3圈闪闪发光的半球状银泡,从银泡上往下挂着一串银链和银饰物。(4)此外,苗族服饰特别是妇女盛

  装的“蚕娘图”,图中蚕的数量都是单数,一般是9条或11条,以“9”条居多。因为在苗族民间民俗活动中,奇数体现活动的庄重发,威严。同时,奇数还代表了“健壮”“白天”,代表男性的意思,是苗族阴阳学的核心之一。在苗族阴阳观念里,奇数代表男性,偶数代表女性,那么“蚕娘图”上的蚕象征女性,数量“9”象征男性,寄予了阴阳交错人丁兴旺的一种精神愿望。(5)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不仅图案美丽,花样百出,其中更是隐含着美好的祝愿,或是民族的信仰。就如我省壮族人民的壮锦上,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图案。通常有几何图案:方形、菱形、八边形、三角形等,也有具象图案:花、鸟、虫、鱼等。这些图案通常是经过平移,旋转得到的重复图案,却构成整体美丽的图案,十分巧妙。三、手工艺品我们的“中国结”喜庆而细致精美的,任何欢庆的日子里都少不了它做装点。彩色丝线编扎成的粗粗细细带子,有图腾纹样的小环儿,婀娜多姿的穗坠儿,这一切构成了美丽奇特的中国结。让人惊叹一根红绳原来可以变出这么多的花样。别看轻这小小的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人们追求随意、祈盼平安的一种意趣。(6)中国结是将绳线盘曲环绕,循环穿插,形成规范的造型。中国结有两大特点,一是“对称”,二是“连续”。“对称”是中国结常用的一种骨骼形式,其视觉形象的组成部分是对称安排的。“连续”是利用重复产生出节奏和韵律,能够向外拓展,变化无穷。一把典雅质朴的油纸伞,演绎千年古韵。可你是否知道传统的油纸伞需经过号竹、做骨架、纸粘骨架、翰花、上油等80多道工序,历时15天左右的制作过程才能制成。伞骨通常是30根,它的粗细、长短、厚薄,都经过工匠们的精细计算,如此制作出来的油纸伞才能既美观又耐用。裁伞纸也需根据伞骨计算出面积大小,然后黏上。不止是以上所举的例子,我国许多民族手工艺品中都蕴涵数学元素,或需运用数学原理。这些精致美丽,让人爱不释手的工艺品中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四、计量单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计数单位,或是计时单位,下面以苗族时间单位为例。苗历的时间单位为时、日、月、季、年、“斗”6个.时称为“西”(xib)(黔东南方言苗语音译)日称为“奶”(hnaib),月称为“腊”(hiat),季称为“董”(dongd),年称为“纽”(hniut),又称为“仰”(niangx).(当与周代始用的汉语“年”同源),“斗”是苗语def的音译名称,含义为“粘合”、“结集”.虽然时间单位少,确也构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苗历主要采用十二进制,还采用了独具一格的八十四进制.十二进制表现在时与日、日与“斗”、月与年、年与“斗”之间.《浑河黑水》记述:“十二时一日,十二辰一天,”“十二日一‘斗’”,“十二天一轮”.“十二月一岁,十二月一年”“十二年一‘斗’”,“十二岁一纪”.苗历是阴阳历性质的历法,但它与夏历等阴阳历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历月上.苗历月是朔望月,有大月小月之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并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节历月与历年的关系.苗历的年是回归年,年平均长度同阳历,即365.25天.(7)以上对于各民族的建筑、服饰、手工艺品、计量单位做出举例分析,民族数学之美在其中无比炫丽夺目,让我们体会到,民族数学的美好,更感受到民族数学的重要性。民族数学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数学的文化价值。民族数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内容甚至构成民族文化的精品;第二,民族数学教育。学生来学校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文化”,如何运用它来教数学?这实质上是从认识建构主义观点来讨论民族数学意义的;第三,对文化的尊重。讨论民族数学,是我们懂得如何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文化,尊重别人的文化;弘扬自己的文化,

  学习别人的文化,并使两者达到互补。(8)

  【参考文献】[1][2](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ab4939c0102dspf.html?vt=4)[3]http://www.yn21st.com/show.php?contentid=21737&page=2[4]申红玉,周长军,杨启祥.景颇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J).数学教育学报,2013(4):125-130[5]张和平,唐兴芸.苗族文化中的数学智慧[J].贵州民族研究,2012,1(143):62-68.[6]http://wapbaike.baidu.com/view/278143.htm?ref=wise&bd_source_light=1701851[7]http://zuoye.baidu.com/question/f9097415321c409c0e139ba1b3a6c030.html[8]王翠玲,张雄.论民族数学及其教育[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6(2):86-88

篇八: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壮族服饰壮族服饰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吵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到了现代,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仍普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奇特的头饰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现在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额帽。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婴儿的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男女都穿布鞋。壮族先民的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促使服饰增添了时代的色彩,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持色和地方色彩的服饰。在壮族聚居的农村,妇女的服装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黑颜色是共同爱好。喜穿长裙短衣,头包青色绣花帕,腰系精致围腰。上衣分对襟和偏襟两种,其中又分有领和无领之别。在以蓝黑为主底色上,上衣的襟边、下摆和袖口等部位喜欢镶一道宽约一寸的五彩花边,表现出各自巧夺天工的本领和审美的情趣。裙子喜用黑色,也有穿裤子的,女裤脚边分别镶有两道不同花纹图案的花带,其中底边一道宽5寸.另一道宽3寸,多为菱形连续纹样。这一身在平稳中透出青春热力的服装,显示出壮家姑娘的纯朴美。壮族妇女有佩金戴银的习俗。妇女的主要饰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等。银镯式样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多宽的薄片,上面有藤蔓或花卉作装饰;有的打成藤条,上有小枝缠绕、新叶扶持;有的是多股藤蔓相缠,其中有的还嵌上绿色小珠。镯子的式样繁多,其特点是精致小巧,其形态和花纹多取自壮乡的自然景物,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姑娘们的手镯不仅是装饰品,而且还是爱情的象征。在青黑色的镶边衣服上,配上各种形态的银饰,在黑底的衬托下,银光闪闪,格外明亮。人体的媚态与自然景物的美融为一体,俊秀中透出一种艺术的光泽。类似的装饰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壮寨还可见,而居住在城镇周围或者交通沿线的壮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式样完全汉化,且追求的都是现代时装

篇九: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

  1、由于气候的原因,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又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

  2、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大概是因为当地得气候适合其生长。总的来说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来说就行了。

篇十: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民族数学文化综述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一朵艳丽夺目的奇葩,民族数学在民族文化中同样大放异彩,在许多方面,许多角度,都可以看出数学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否想看看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现在我带你一步步走近我国民族数学文化。张维忠说:我国少数民族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它们主要表现在建筑、服饰、绘画、计量单位及天文历法、宗教等方面,不同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数学文化特征,使之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些特征体现了数学文化随着民族的产生、生存、进步的进程而发生和发展。(1)例如:傣族,苗族的“赛龙舟”,每天龙舟上坐着9个人,其中蕴涵着“9”的口诀表;黎族的结绳计数;传统蒙古包的黄金比例结构;藏族的唐卡、壁画中使用大量的中心对称、轴对称、等腰三角形等。从这些例子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魅力,见识到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本文将从少数民族建筑、服饰、手工艺品、计量单位等方面介绍我国少数名族数学文化。一、建筑我国少数民族建筑别具一格,有些看起来简单质朴,但仔细研究,就能发现建筑中的奥妙,数学在其中,无比美丽。这些独特的建筑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现在我将带你领略一二。例如: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做馕的土炉灶形状“托努尔”(Tonur)或“塔努尔”(Tanur)就是典型的台体,清真寺庙建筑、吐鲁番的高昌高塔、维吾尔族人的坟墓地建筑、乌鲁木齐二道桥国际大巴扎等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多面体、旋转体和球体等立体图形,砍土镘(Ketman,用来挖地的工具)、坎儿井(Kariz)水道工程、窑洞房(Kemeroy)、阿拉巴(Araba或Arava或Harva)车轮等也都蕴藏着丰富的几何知识。(2)又如侗寨鼓楼,以鼓楼为中心而展开一个文化场域,它是侗乡特有的文化风景,并且是真正诉之于视觉意义上的。鼓楼是一个寨子的中心,高高地耸立在侗寨中的鼓楼,按照建筑造型可以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式、门阙式、民居式等,其中以密檐式为最多,在绝大多数侗寨中都能见到。密檐式鼓楼下半部像座亭子,上半部像座宝塔。它的下半部内外各有4根大木柱,支撑起一座正方形的大厅堂。亭子的四周有栏杆和坐椅,中间是一个石砌的大火塘。鼓楼的上半部有5层、7层、9层、11层,甚至更多层的,高达10—15米。一般是四边形或六边形,檐角高高翘起,态势如飞似跃。楼顶小阁放置着一面皮鼓,这就是鼓楼名称的来由。楼外尖顶上塑饰宝葫芦或千年雀等象征吉祥的造型。(3)同时,这些鼓楼的建筑是经过精密细致的计算,才设计出如此美丽而坚固的建筑,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远不止几何而已。如右图。二、服饰如图,景颇族服饰中,女士毛织包头呈圆柱形,其上有许多等距的平行线,两条平行线之间有花纹装饰。包头的一侧有不同颜色的全等毛绒球作装饰。男士包头展开图的图案中,其上有折线、直线。上边沿有一些五颜六色的毛绒球装饰。第一行13个,第二行12个,第三行11个,构成等差数列。女士上衣,前胸和后背镶嵌着3圈闪闪发光的半球状银泡,从银泡上往下挂着一串银链和银饰物。(4)此外,苗族服饰特别是妇女盛

  装的“蚕娘图”,图中蚕的数量都是单数,一般是9条或11条,以“9”条居多。因为在苗族民间民俗活动中,奇数体现活动的庄重发,威严。同时,奇数还代表了“健壮”“白天”,代表男性的意思,是苗族阴阳学的核心之一。在苗族阴阳观念里,奇数代表男性,偶数代表女性,那么“蚕娘图”上的蚕象征女性,数量“9”象征男性,寄予了阴阳交错人丁兴旺的一种精神愿望。(5)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不仅图案美丽,花样百出,其中更是隐含着美好的祝愿,或是民族的信仰。就如我省壮族人民的壮锦上,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图案。通常有几何图案:方形、菱形、八边形、三角形等,也有具象图案:花、鸟、虫、鱼等。这些图案通常是经过平移,旋转得到的重复图案,却构成整体美丽的图案,十分巧妙。三、手工艺品我们的“中国结”喜庆而细致精美的,任何欢庆的日子里都少不了它做装点。彩色丝线编扎成的粗粗细细带子,有图腾纹样的小环儿,婀娜多姿的穗坠儿,这一切构成了美丽奇特的中国结。让人惊叹一根红绳原来可以变出这么多的花样。别看轻这小小的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人们追求随意、祈盼平安的一种意趣。(6)中国结是将绳线盘曲环绕,循环穿插,形成规范的造型。中国结有两大特点,一是“对称”,二是“连续”。“对称”是中国结常用的一种骨骼形式,其视觉形象的组成部分是对称安排的。“连续”是利用重复产生出节奏和韵律,能够向外拓展,变化无穷。一把典雅质朴的油纸伞,演绎千年古韵。可你是否知道传统的油纸伞需经过号竹、做骨架、纸粘骨架、翰花、上油等80多道工序,历时15天左右的制作过程才能制成。伞骨通常是30根,它的粗细、长短、厚薄,都经过工匠们的精细计算,如此制作出来的油纸伞才能既美观又耐用。裁伞纸也需根据伞骨计算出面积大小,然后黏上。不止是以上所举的例子,我国许多民族手工艺品中都蕴涵数学元素,或需运用数学原理。这些精致美丽,让人爱不释手的工艺品中都有其深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四、计量单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计数单位,或是计时单位,下面以苗族时间单位为例。苗历的时间单位为时、日、月、季、年、“斗”6个.时称为“西”(xib)(黔东南方言苗语音译)日称为“奶”(hnaib),月称为“腊”(hiat),季称为“董”(dongd),年称为“纽”(hniut),又称为“仰”(niangx).(当与周代始用的汉语“年”同源),“斗”是苗语def的音译名称,含义为“粘合”、“结集”.虽然时间单位少,确也构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苗历主要采用十二进制,还采用了独具一格的八十四进制.十二进制表现在时与日、日与“斗”、月与年、年与“斗”之间.《浑河黑水》记述:“十二时一日,十二辰一天,”“十二日一‘斗’”,“十二天一轮”.“十二月一岁,十二月一年”“十二年一‘斗’”,“十二岁一纪”.苗历是阴阳历性质的历法,但它与夏历等阴阳历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历月上.苗历月是朔望月,有大月小月之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并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节历月与历年的关系.苗历的年是回归年,年平均长度同阳历,即365.25天.(7)以上对于各民族的建筑、服饰、手工艺品、计量单位做出举例分析,民族数学之美在其中无比炫丽夺目,让我们体会到,民族数学的美好,更感受到民族数学的重要性。民族数学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数学的文化价值。民族数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内容甚至构成民族文化的精品;第二,民族数学教育。学生来学校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的“文化”,如何运用它来教数学?这实质上是从认识建构主义观点来讨论民族数学意义的;第三,对文化的尊重。讨论民族数学,是我们懂得如何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文化,尊重别人的文化;弘扬自己的文化,

  学习别人的文化,并使两者达到互补。(8)

  【参考文献】[1][2](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ab4939c0102dspf.html?vt=4)[3]http://www.yn21st.com/show.php?contentid=21737&page=2[4]申红玉,周长军,杨启祥.景颇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J).数学教育学报,2013(4):125-130[5]张和平,唐兴芸.苗族文化中的数学智慧[J].贵州民族研究,2012,1(143):62-68.[6]http://wapbaike.baidu.com/view/278143.htm?ref=wise&bd_source_light=1701851[7]http://zuoye.baidu.com/question/f9097415321c409c0e139ba1b3a6c030.html[8]王翠玲,张雄.论民族数学及其教育[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6(2):86-88

篇十一: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P>  壮族服饰:壮族服饰的历史意义及其自身特点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

  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壮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制的。当时,女子的服装与男子相比显得多彩些。她们上身穿的是大襟蓝干衣,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两袖,均绣大花边,衣领矮,露颈部。下身穿的是长至脚踝的长折裙,或镶有花边的宽裤子,裙子外面,正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在臀部处打几个折,臀部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两边以几针缝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从前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折裙,上下衣裙贴身,线条分外明朗,十分雅观。脚登圆口绣花鞋。壮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布对襟衣,圆领阔袖,两襟扣子7—9个,扣子用黑布织成,穿时,将两襟的扣子扣起来。男子穿的下衣即裤子也是黑布,裤口宽大,一般为1—1.2尺寸。成年尤其是老人,头包长约4—5尺的黑巾,或用一块黑长方形的布合缝,上端打折,顶开圆孔,戴于头上。平时,一般打赤脚,只有过年过节,喜庆日子,走访亲友,才穿上土布鞋或龙凤鞋。1949年以后,壮族地区的城镇居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等,他们的服装紧跟全国的变化,一般都穿中山装、干部服,与当地汉族人民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甚至可以在边远的山区看到壮族同胞西装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说。传统的壮族服装也悄悄发生变化。

篇十二: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P>  壮族服饰:壮族服饰有着什么样的的来历和特点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

  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1、由于气候的原因,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又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2、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大概是因为当地得气候适合其生长。总的来说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来说就行了。

篇十三: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P>  壮族服饰

  相信大家对壮族并不陌生,它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石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区,及贵州从江和湖南江华等地少数民族里人数最多的民族。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它们的服饰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壮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制的。当时,女子的服装与男子相比显得多采些。她们上身穿的是大襟蓝干衣,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两袖,均绣大花边,衣领矮,露颈部。下身穿的是长至脚踝的长折裙,或镶有花边的宽裤子,裙子外面,正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在臀部处打几个折,臀部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两边以几针缝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从前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折裙,上下衣裙贴身,线条分外明朗,十分雅观。脚登圆口绣花鞋。壮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布对襟衣,圆领阔袖,两襟扣子7—9个,扣子用黑布织成,穿时,将两襟的扣子扣起来。男子穿的下衣即裤子也是黑布,裤口宽大,一般为1—1.2尺寸。成年尤其是老人,头包长约4—5尺的黑巾,或用一块黑长方形的布合缝,上端打折,顶开圆孔,戴于头上。平时,一般打赤脚,只有过年过节,喜庆日子,走访亲友,才穿上土布鞋或龙凤鞋。清末民国以后,女子改穿宽阔的唐装衣裤,腰间正面扎齐脚踝的半边围裙。围裙上头以两条印花布带系结于背后,并以两端各约两尺作飘带。壮族男子改穿对襟唐装衣,宽裤子。脚穿土布鞋。男子读书则穿中山装,剪西式头。老年人头扎黑布巾。1949年以后,壮族地区的城镇居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等,他们的服装紧跟全国的变化,一般都穿中山装、干部服,与当地汉族人民一样。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甚至可以在边远的山区看到壮族同胞西装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说。传统的壮族服装也悄悄发生变化。壮族先民的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促使服饰增添了时代的色彩,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服饰。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彩,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壮族的男女服装款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据清代顾炎武《长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馒。”壮族男子多穿对襟或右衽圆领上衣,着宽大裤,束腰带,有的缠绑腿,扎青、黑、蓝或白头巾。妇女服饰各地都有不同的特

  色,较男子的复杂、生动,更能体现壮族服饰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壮族妇女服饰通常是一身蓝黑,穿宽脚裤、筒裙或蜡染褶裙,腰间系精致的围腰或短围裙,包黑色或花头巾,穿绣花鞋,显得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女上衣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图1戴银饰的广南壮族妇女边),有无领和有领之别。其长短也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如隆林、平果、武鸣、岂宁以及其他一些地区。而凌石、乐业、龙州等县,女上衣为长及膝前。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等银制饰品。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壮族服饰色彩分析壮族服饰色彩以青、黑色为主基调,妇女服色在此基础上配以少量五彩色,是壮族人民典型的服饰用色和配色方式。根据壮族服色用色的特点,将其服饰色彩分成两个不同的色组,来阐述不同色组及其配合的语义和功能。一是驱邪祈佑。壮族服色尚青黑,源于壮族先民图腾崇拜的驱邪祈佑。壮族自占有蛇图腾、鸟图腾和蛙图腾崇拜。《说文·虫部》字条下注:“南蛮,蛇种。”壮族人民自称蛇的后裔,奉蛇为图腾,可见其对蛇的敬畏和崇拜。壮族先民尊鸟为祖、为神。文山地区壮族传说乌鸦是一小姑,崇为小姑女神,其《巫经》之为“乌鸦小姑”显示其鸟图腾崇拜的痕迹。,在壮族史引人注目的还是蛙图腾,广西东兰、凤山壮族至今仍有“蛙婆节”的节日,在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蛙仪式。此外,现在石南壮族仍跳铜鼓舞,鼓上雕蛙,亦为蛙图腾祭仪的遗存。青蛇、乌鸦、青蛙铃为青黑色,为壮族图腾物的色彩。色彩木寓于图腾实物,人们在使用图腾物以求图腾护佑时,同时也就使用了色彩。作为图腾实物无法分割的无形组合部分的色彩,被赋子图腾的驭邪祈佑功能,这也是图腾崇拜观念扩展、演化的必然选择。图腾实物的色彩如同图腾实物木身拥有神圣功效,壮族先民对此深信不疑。因此,对他们而言,青黑色因其所承载的图腾观念,进而具有美的价值。二是审美意图。壮族服饰用色的选择是社会的整体选择,是实用和功利的。色彩的审美功能不能不受到这种“理性”的重压,只能在缝隙中悄悄地表现自己。然而作为色彩语言形式的色彩,毕竟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功能。不管人类的发展处于何种社会阶段,源于人类木性的审美需求是无法忽视和磨灭的。壮族妇女服色尽管多青、黑、蓝色,而在关键部位的其他装饰颜色的对比运用,就是基于审美的需要。也许这些部位的纹饰是衍生于某些图腾物,或是对一般自然物形的模仿,但这并不影响点缀色的出现是出于壮族先民非功利性的意图。众所周知,壮族妇女手织的壮锦色彩斑斓,五彩缤纷,耀人眼目。有个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壮家姑娘达尼妹织布时,太阳升上,这时屋檐下挂有露水的蜘蛛网五光十色,非常美丽。达尼妹以蜘蛛网为样,织成壮锦。其他壮族姑娘竞相模仿,壮锦就流行起来了。白族尚白,而白族姑娘却戴红、绿、白、黄彩色凤凰帽。传说为凤凰所赠,后人仿制而来。诸如此类的神话传说几乎各个少数民族铃有。山此可以看出,各族人民为了在自己的服饰上增加一些色彩,增添几分美感,制造一些传说故事,把服饰色彩的调整搭配说成是某种神物或神灵的意志。换言之,初级社会中对色彩的选择,并非个人所能决定的,而是整个民族的集体

  主义观念控制下的统一行为。借神之力,获取社会整体的认可,是一种借传统否定传统,以迂回妥协的姿态,达到色彩组合搭配的改善,走向史合理、史符合审美规律的境界。三是标示个体的社会归属。壮族服饰色彩语言是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归属标志来使用的,它可标示个体的社会角色,如所属支系、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可供社会识别,进行身份、关系判定。壮族男子的服色多以黑、白无彩色系和青、蓝等深色系列为主,显示男子的粗犷、英勇和刚劲之气概。与浓淡相济端庄大方的妇女服色有着明显的差异。滇南元阳壮族上僚支系妇女婚前以绣花青布包头,婚后则改用镶有银泡的黑头帕缠头。广西少钊我壮族妇女婚前用白印花毛巾包头,衣领镶红、绿绒线装饰边,婚后在衣袖上也加红、绿镶边,进入老年则穿全黑衣饰。此外,龙胜壮族妇女小时候戴外婆所赠银饰小帽,成年后摘帽以白布扎头,老年又改用黑色扎头。不同支系的壮族妇女随着自身所扮演角色的变化而改变衣着服饰的色彩,显示出色彩语言严格的社会约定性,同时也可以看出她们对服饰色彩语言有着潜意识的认可态度。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活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内涵,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一是自然崇拜。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壮族先民对大自然的依赖性很强,他们上山采集,入林狩猎,下河捞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耳闻目染的是日月山川,流云繁星,风啸雷鸣,花开结果,草木荣枯。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对他们生存的重要性,对于来自自然界的力量,他们既受其恩惠,也受其灾害,既热爱它们又惧怕它们,认为万物皆有灵性,于是产生了崇拜,这便是自然图腾崇拜。于是他们将渴望神灵庇护、追求生活美满的情感倾注于方寸绣物。服饰的吉祥图案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吉祥与幸福的渴求,是世代相传的祝福,壮民的信仰、历史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理解都在其中。壮族传统服饰的图案花纹内容丰富多彩,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如龙、凤、日、月、星、鸡、鸟、花及各种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人们认为穿上这些图案的服饰就可以平安无灾,得到神的保佑,康泰吉祥,益寿延年。壮人将这种自然崇拜观念融入服饰中,形成了各种服饰图案。二是祖先崇拜。灵魂不死的观念在许多民族中普遍存在,壮族亦如此。壮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化成神或鬼,具有超人的能力,只要后人常对其祭祀,祖宗之神定会保佑后人。此种观念衍生了各种的献祭仪式,在这些仪式上,服饰往往成为人们取悦祖先的表达方式,许多壮族地区在祭祖时要上供自家染织的土布。而丧葬礼仪更是体现人们取悦死者灵魂,以博取死者的保佑而获平安福祉的情感需要,在丧葬仪式上,服饰往往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三是鬼神崇拜。为了在生产力低下的艰苦环境中使自己得以生存、繁衍,壮族人将希望寄托于神、鬼身上。为了取悦神鬼,他们利用自己发明的服饰,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以平常的服饰之上,于是在一些服饰上被人为地加上某种神的权利

  与威严。这些服饰无论是穿在人身上,还是作为象征物,都被认作是有神秘性的。壮族民间习俗认为,道公、师公和巫婆能通神,传神旨,能预知凶吉祸福,为人消灾去病,是沟通人与神鬼的中介与桥梁,具有半人半神的特点。巫师的这种特殊地位,使人们很自然地认为他们是幸福、安全的祈求者和保护者。所以壮族民间常有人求巫师赐护身符或在自己的衣、帽上画符图以避邪。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壮族服饰就这样与宗教信仰结伴而行,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作为一种基本而普遍的文化模式,服饰“既是一个以为能增加巫术效果的逼真形象,又能从这种由模仿得来的外观创造,以及所产生的幻觉真实中导源出一种愉快的感觉。”宗教活动为壮族服饰培育了诸多审美基因和要素,提供不少的意象、情节和素材,而服饰在壮族历史上从古至今在发挥现实诸多功能的同时,也在行使着与咒符、祝词、巫图神画等象征物类似的巫术、宗教职能,担负着通神娱鬼的宗教礼仪庄严使命。物化的服饰被织进幻化的灵性,方寸衣饰蕴藏丰富的信仰文化内涵,壮族服饰的神秘与象征意味由此而来。总之,壮族服饰历史悠久,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服饰优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值得我们认识了解的一种服饰。

篇十四: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P>  知识文库第21期6知识文库201611上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体现何泽玉数学知识博大精深蕴藏在每个文化领域中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数学知识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应用是笔者极其感兴趣的内容基于此笔者利用寒暑假期去云南的少数民族亲戚家进行拜访同时利用校图书馆和网络查阅了大量资料对白族布依族苗族侗族文化中数学文化的体现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让我们从另一角度来认知数学

  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体现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蕴藏在每个文化领域中,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数学知识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应用是笔者极其感兴趣的内容,基于此,笔者利用寒暑假期去云南的少数民族亲戚家进行拜访,同时利用校图书馆和网络查阅了大量资料,对白族、布依族、苗族、侗族文化中数学文化的体现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让我们从另一角度来认知数学。

  1、白族的数学文化

  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白族的建筑、计量、服饰、图腾、绘画、天文、手工艺术品、民俗、语言、民族商(马)帮的记账方式、民间传说故事中都蕴含数学文化。例如:白族民居中的对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半圆、圆、正多边形、正方形内切圆、圆内接正方形等各种平面几何图形,一些图案中的黄金分割比例,正六边形砖、圆台型盐等几何体产品。白族建筑方面:一房屋四面墙形成四棱台(牢固性);木架、木工放料等方面都有自身特色的工艺,其中有许多数学。例如白族木匠用的墨斗(图1),其数学原理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白族服饰(图2)中的一些数据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例如:一些白族姑娘头顶外罩或蓝或紫或黑的两幅1尺2寸见方的头巾,外沿头缠3丈6尺红头绳,象征一年12个月,360天。松桂、北衙妇女用2丈4尺黑布包成尖尖头,象征一年24个节令。白族话读农历时,1到10各有一个发音,11为10与1的发音的组合(10+1),其他类似,数字大后汉白结合读音。靠近云南迪庆州的白族地区,曾有应用筹算的历史。

  2、布依族的数学文化

  布依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特有的数学文化,主要表现在语言、建筑、服饰、生活用具等方面。所反映的数或形的数学知识,主要是对实体的再现,不一定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1)美丽多姿的服饰

  布依族传统的手工织锦,本族人称之为“土布”,以它为材料制成的服饰是布依文化的重要载体。“土布”的剌绣纹样中有丰富的几何形状,包括正方形、三角形、菱形、多边形、圆形(弧)、扇形等,还有由上述图样进行变换得到的连续图样。这些图案就是我们数学中常见的图形的衍生。

  (2)独具特色的建筑

  黔西南传统的布依族民居以小青瓦木结构的吊脚楼为主,楼房上悬下空,形成图3所示(在建)的“干栏式”建筑。它的建造技艺还被列入黔西南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主体建筑和房屋装饰中,主要继承了我国古代木结构中的穿斗式结构,内部木构架节点是榫卯结合,不用一钉一铆。建造时会涉及到三

  角形、矩形、圆(弧)等形状,还会用到对称、比例、相似等多种数学关系。

  (3)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具

  布依族长期生活在边远山区,至今还保存着制作生活用具的传统工艺。有用竹子编制的筐、簸箕、桌椅,有手工雕刻拼接的窗户花格,还有手工制作的纺车、风斗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图4的竹凳呈现圆与内接四边形的结构。

  3、侗族鼓楼中数学文化的体现

  侗族的鼓楼建筑是侗族的标志,民间流传有侗族的地方必有鼓楼,有鼓楼的地方必有侗族。侗族的鼓楼建筑与传统的汉族建筑有着明显的区别,有很强烈的民族气息。鼓楼建筑中数学文化的体现也是比较充分。

  侗族的鼓楼不仅仅是体现出侗族人民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建筑工艺,在鼓楼的结构上也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从鼓楼的整体造型来看,大多都是采用正多边形,比如正四边形、正六边形甚至是正八边形。鼓楼的楼体也多采用正多面体,大部分是正六面体。楼层的数目一般情况下为单数楼顶都采用三角形状的构造。在鼓楼的侧面都是用瓦片组成的用来装饰的图形,经过后人观察考证,这些图形的排列都是按照等差数列的形式进行排列,大部分鼓楼的公差都是一。鼓楼每一层的瓦片数目和鼓楼的层数之间的关系也呈等差数列。鼓楼的内部结构也都是正多面行,有好多正多面行的设计,其几何分布遵循一定的几何关系。从鼓楼的顶部开始,鼓楼的顶部为一个正四边形,然后由上到下第二层为正八边形,正八边形的扩展规律是在顶部的正四边形的各个边做垂直平分线,然后在垂直平分线上取点,这样就能保证所取的点到各个边的距离都相等,这样就相当于是楼顶的扩大。因为每个正多边形都是按照垂直平分线的方式组成的,因此每层之间的建筑规格满足等比数列,并且等比数列的公比为二。

  4、苗族服饰和银饰中数学文化的体现

  (1)苗族服饰的数学文化

  苗族的衣服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种类中算是比较多的,服饰类型保存的也比较完整。苗族衣服很注重衣服整体的贵整形与对称性。苗族衣服虽然图案繁多,但是每个图案都讲究对策,并且还伴有轻微的旋转和相似等数学知识。比如说苗族布料的图案中基本上都是以正方形为底,在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分别有四个花的图案。这些个图案不仅是轴对称而且还满足中心对称。包括苗族衣服上绣的蝴蝶,这些蝴蝶本身也都是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这些图案的设计都是数学文化的一种体现,是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融合的一种体现,展现了苗族服饰整体的规整与对称的特点。一个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也有着属于本民族的数学观念与数学思维。

  (2)苗族银饰的数学文化

  苗族的银饰与苗族的服饰一样,种类数不胜数,不仅制作工艺精细,而且图案设计美感十足,银饰的设计图案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因此也会有包含许多的数学文化。比方说苗族姑娘头上佩戴的一种银饰,其图案造型就是一种特别精致的组合图形,中间是一个大圆,大圆的周围又有一些小圆。小圆对称分布,每个小圆的连接点连接起来又组成一个四尖点星形。需要用微积分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分析解释,而这是高中数学中所未接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大学数学中必将会有所介绍。

  5、结语

  通过对以上少数民族生活文化的研究探索,不仅能够促进我们对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习惯的了解,包括对于传统习俗或者是传统节日的深入理解。也了解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包括对于数学文化的理解和体现方式,不同的民族也是不尽相同的。此文让我们对数学的博大精深感到惊叹的同时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加越爱数学,更加热爱我们认知的民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