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5年07月24日 00:00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疫情防控 >

举例分析新冠疫情背景下构建安全供应链的重要性。3篇

发布时间:2022-12-27 08:3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举例分析新冠疫情背景下构建安全供应链的重要性。3篇举例分析新冠疫情背景下构建安全供应链的重要性。  新冠疫情对全球商品市场与供应链的影响  作者:陈光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08期  新冠疫情的传播以及社交隔离等相关防疫措施,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举例分析新冠疫情背景下构建安全供应链的重要性。3篇,供大家参考。

举例分析新冠疫情背景下构建安全供应链的重要性。3篇

篇一:举例分析新冠疫情背景下构建安全供应链的重要性。

  新冠疫情对全球商品市场与供应链的影响

  作者:陈光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08期

  新冠疫情的传播以及社交隔离等相关防疫措施,对全球商品市场的供需两端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破坏,商品价格和需求大幅下跌,全球流通受阻导致供应链断裂。通过对主要商品类型的分析来看,石油的需求和价格下跌最為显著,这与人们减少出行直接相关,冶金行业影响次之,而农产品市场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与历史上的类似公共危机、疫情传播事件相比,新冠疫情在短期内对石油行业的冲击更为显著。长期来看,新冠疫情恐将导致运输成本的永久性抬升,使得全球供应链更加趋向本地化、周边化布局,远程办公、远程会议等工作方式的普及将带来新的生活和生活习惯,出行减少将进一步降低燃料需求与消费能力。

  新冠疫情对商品市场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商品市场的影响同时作用于需求和供给两端,以社交隔离为主的政策措施阻碍了商品需求与供给活动的发生,而随着经济衰退,需求仍将受到更深远的冲击。此外,由于商品种类和流通渠道的不同,影响的程度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一是经济衰退造成需求长期低迷。由于大部分国家采取旅行限制、居家隔离等抗疫措施,人们的出行及经济活动大幅减少,与出行相关的能源需求降低,这直接导致全球石油需求较以往下降三分之二,也间接造成生产生物燃料的谷物类原料需求及价格的大幅下跌,其中包括玉米油、大豆油等。此外,对于金属等工业制品的需求也大幅下降,仅次于石油燃料。只有农产品需求相对稳定,价格波动较小。二是供应链不畅造成供需价格分裂。部分防疫措施造成消费者与生产者(或出口商与进口商)之间的价格分裂。以粮食为例,供应链不畅导致粮食稀缺,人们纷纷开始储存食物,从消费者一端会使得价格上升;而与此同时,大面积粮食种植与丰收又使得价格下降。对于冶金行业,冶炼厂的大幅停产也造成了同样的结果。三是政策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出口型大国的限制贸易措施,会造成市场的严重动荡。例如,限制粮食出口、关闭边境等政策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冲击,在2007-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三分之一的国家采取了贸易限制措施,导致全球稻米价格上涨约45%,小麦价格上涨约30%。

  具体商品种类的表现,我们可以从石油、工业和贵重金属、农产品三类进行观察与分析。

  (一)石油

  新冠疫情对原油市场造成史无前例的冲击,自2020年1月首次公布病毒人传人记录以来,石油市场的“负需求”与“正供给”现象导致原油价格暴跌三分之二。各类防疫措施以及全球经济衰退也导致欧佩克成员国石油生产与定价的全面崩溃。

  具体表现为:一是需求弱化,主要包括交通中断和经济活动减少。交通出行的减少是造成石油燃料价格和需求暴跌的最主要原因,经济活动减少与经济增长停滞同样降低了全球石油消费。石油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对较高,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乏力更容易导致石油需求下滑。二是供给波动,“欧佩克+”成员国生产协议从崩溃到重建的一系列举措,同样是在与石油价格做斗争。2020年3月初,“欧佩克+”生产协议的崩溃导致石油价格进一步暴跌24%,突破原定限制的新增供应量却仍然小于需求的下滑程度,使得过度供给现象进一步恶化;4月中旬,成员国协议减产9.7%,但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新政对于稳定石油价格仍旧收效甚微。

  (二)工业金属与贵重金属

  大部分工业金属的价格同样下跌明显,但较石油的情况略好一些。其中,铜和锌的价格自2020年1月以来下降幅度最为显著,约为15%左右。冶金业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疫情前期在中国最为明显,因为超过一半的全球金属制品需求来自中国市场。同时,采矿与冶炼业的生产和供给也同样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据行业估算,15%的铜矿和20%的锌矿面临停业或减产。与此相反,澳大利亚和巴西的大量铁矿石冶炼行业,由于高自动化和远程操控的生产加工模式,产品供给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

  贵重金属方面,金价自疫情暴发后迅速上涨了8%,尽管由于投资者情绪的不稳定,市场价格有小幅波动,但避险心态促使金价进一步抬升。银价和铂价却下跌显著,并持续保持低价,总体下跌幅度达到三分之一。这主要与经济活动锐减有关——相比于金价,银、铂价格与工业金属价格关联性更强。例如,超过40%的铂金需求与催化转换器密切相关,因此受到了汽车行业萎靡不振的影响。

  (三)农产品

  相比于工业产品,农产品因新冠疫情所受的冲击较小,疫情暴发后主要粮食作物价格仅下跌9%左右,这主要与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有关,因此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冲击较小。其中,天然橡胶是一个例外,价格跌幅约25%,这主要因为约三分之二的橡胶采购用于制造轮胎。此外,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谷物类产品价格同样下跌明显,例如玉米油、大豆油等。

  粮食安全是作用于全球粮食供给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粮食丰收(尤其是玉米和小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安全的压力。不过,受消费者心态恐慌的影响,主要粮食商品的储藏率在疫情后达到了较高的峰值。同时,俄罗斯、越南等主要粮食出口国公布了出口限制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人们储藏粮食的行为。对于粮食安全无法自给的低收入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大量人口来说,无疑会导致贫穷、饥饿等问题的大爆发。

  此外,供应链受阻也是影响农产品贸易的一大因素。一方面是易腐烂类农产品(例如水果、蔬菜、鲜花等)流通大幅下降,例如,从东非肯尼亚销往欧洲的鲜花出口量暴跌近80%。资源要素投入的不足也阻碍了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尤其对发达经济体而言,以西欧国家为

  例,大量农业劳动人口为外来移民,而疫情阻碍了跨国人口流动,造成一些国家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的困局。

  与类似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

  本次新冠疫情对全球商品市场的冲击是前所未见的,既冲击了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阻碍了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与此相比,以往的危机事件往往只作用于需求或供给的其中一端。但通过比较,仍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当前的公共危机事件,例如全球经济衰退、疫病传播对商品价格和需求的影响。

  (一)商品价格的变化

  自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的商品价格下跌,较历史上的危机事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本次疫情造成的短期内油价下跌却是历史之最,这主要跟出行大幅减少有关。相比之下,铜价下跌较为适中,与“9·11”事件爆发后的情况类似;但由于疫情的影响更加长期,因此在短期过后,铜价仍然面临持续下跌的风险。农产品价格下跌不及2009年经济危机暴发后的程度,但这主要与2008年主要粮食作物价格升至峰值有关。金价等贵金属价格走势与其它过往危机事件中的趋势类似,因其避险属性而得到投资者的青睐。2014年暴发于西非的埃博拉病毒,主要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粮食价格。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国遭受严峻的粮食危机,供给短缺和抢购事件导致粮食价格达到尖峰水平;而与此同时,全球其他地区的粮食价格保持稳定,影响只发生在局部地区。

  (二)商品需求的变化

  新冠疫情造成的商品需求变化,与历史上的其他危机事件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性,例如石油需求短期内大幅缩减。

  与此相比,“9·11”事件爆发后的三个季度内,石油需求几乎保持了零增长,与此前一年相比,需求降低了约1.5%;金属需求在袭击事件爆发后略有下跌,但次年便强势反弹。总体来看,对需求的影响不大。

  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石油和金属需求通常都会遭受重创,金属需求由于收入弹性更大,受到影响往往比石油更显著。在1980年前后的石油危机中,石油需求遭遇4-9%左右的下滑,这主要是由供应端减产、油价暴涨所导致的。金属需求的最大下滑发生在1975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期间,下滑幅度达到17%。相比之下,2009年金融危机对金属、农产品需求的影响较小,这与中国受到的影响较小以及大量进口密切相关。农产品方面,以往的疫情传播对全球需求及供给的影响难以准确衡量,但主要作用于特定区域的食品供应和进出口,影响人群主要以儿童、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为主。

  对商品市场的长期影响

  新冠疫情的影响同时作用于商品出口国和进口国,将会引发全球商品市场的长期变革。

  一是运输成本提高。强化的边境检查措施将导致长期性商品运输成本增加、时效降低。以“9·11”事件为例,之后的边境检查与安全措施使得运输成本大幅增加。相比之下,贸易依赖度和开放度较高的地区受到的影响会更大;产品种类方面,纺织品、食品的进出口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二是供应链重塑。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有目共睹,尤其对于进口依存度较高的产品和技术,贸易限制措施直接导致产品和配件无法正常交付。各国纷纷通过政策鼓励企业研发生产本地化,重塑供应链,优先转移到本国、本地或周边地区,从而降低全球性危机对供应链的影响。考虑到由此带来的运输量下降,石油需求恐将面临永久性减少。

  三是替代品的大量出现。运输成本增加与供应链受阻会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这将促使国内替代品的大量出现。例如,进口的铝制饮料包装将被本地的玻璃制品取代等。

  四是消费习惯改变。应对疫情的隔离措施促使新的消费、工作与生活习惯出现。例如,远程办公方式促使公司为员工配备必要的设备,即便是在隔离措施结束后,大量白领仍然愿意维持远程办公模式,因为这降低了通勤时间和交通成本。类似地,企业也有意愿以视频会议取代出差(尤其是海外出差),这使得视频设备的需求大量提升。此外,当前的污染限制措施将推动新的能耗标准快速出台,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普及应用,传统矿物燃料和石油的消费需求将面临永久性缩减。相关能耗补贴政策、进出口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等,也将重塑国际能源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Schmidhuber,J.,J.Pound,andB.Qiao.COVID-19:ChannelsofTransmissiontoFoodandAgriculture[R].Rome: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2020.

  [2]WorldBank.AShockLikeNoOther:TheImpactofCOVID-19onCommodityMarkets[R].Washington,DC:WorldBank,2020.

  作者簡介

  陈光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篇二:举例分析新冠疫情背景下构建安全供应链的重要性。

  培育链上本土核心企业要研究全球产业分工新趋势推动加工与贸易贸易与投资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国内环节与国际环节实体流程与数字化流程的融合与联动努力实现由链条参与者向链条运营者的转变加快形成一批掌握全球产业链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一批对全球供应链具有控制力的核心企业一批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实力企业

  关于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思考

  在新冠疫情冲击下,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链体系显得如此脆弱。以汽车产业为例,当武汉“封城”两周后,因青岛一家零部件供应商春节后不能按时复工,就造成隔海相望的韩国现代汽车工厂大面积停产。面对肆虐的疫情,某些不负责任的国家政客开始叫嚣,要求本国跨国企业“撤离中国”,政府支付包括厂房、设备、知识产权、基建、装修等100%的搬家费。话音尚未落地,疫情的“震中”迅速从中国转向欧洲和美国,当他们还没醒过“神”来,就出现“口罩告急”“呼吸机告急”“药品告急”……疫情来势之凶猛,使政客们还没来得及思考如何关闭中国工厂,他们本国的工厂也关闭了。这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瘟疫大流行,使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空前的危机。

  面对新冠疫情,处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上游,主导全球核心价值链的欧美企业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从供应链视角看,超过全球50%的航空航天设备、光学医疗以及机械设备等出口,超过全球40%的电气设备、车辆以及塑

  1

  料制品等出口,均是由美、德、中、日、韩等供应链上中游国家贡献的。从需求链视角看,超过全球65%的终端需求是由价值链上游国家贡献的。当全球产业链上游产业受到疫情冲击,产业链中游和下游产业也难以独善其身。目前,疫情对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实际影响尚难以定论。但参与全球化产业分工的企业家们不得不思考,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会何去何从?本企业将如何在变化调整中求得生存?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加入WTO的20年来,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在成为世界最大工业经济体的同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快速上升。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截至201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占全球出口贸易份额13%以上,占全球进口贸易份额超过10%,中国已成为全球120多个国家或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但也要看到,中国大部分制造业和几乎所有服务业都是以本土市场为主,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程度还比较低。

  2

  比较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最直观的数据是中国在全球商品流通体系中的市场份额。2018年,在世界按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的20大港口中,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占据“半壁江山”,其他国家或地区上榜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也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活动相关。这充分说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比较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通常由贸易进出口增加值相关量化指标来反映,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贸易增加值数据库(TIVA)资料,在反映参与全球价值链长度方面,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显著高于其他国家。与之相对应,在反映参与全球价值链深度方面(出口国内增加值比重),中国的本土企业处于相对依附状态,仍然被动处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的低附加值环节。

  那么,我国应如何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重构呢?

  第一,坚定融入全球化进程,提升产业对外开放水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化流动和布局,新科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加快了这一趋势的演化进程。

  3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一般有成百上千家企业参与其中,形成了全球性生产和供应网络,如果没有治理完善的商业规则和营商环境,其产业组织的全球化布局和正常运营将难以实现。为此,我国应坚定不移地融入全球化进程,把握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历史机遇,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合作,让更多的产业部门和企业加入全球市场体系。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西方国家加强了对他们国内产业的保护,甚至不惜以对高技术产品和服务“断供”来遏制其他国家的发展。为此,我国要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趋势,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营造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通过设立自贸试验区,建设自由贸易港等对标国际高标准产业开放规则。要推进全球产业治理改善,搭建国际产业合作平台,加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政策协调,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实现共建、共赢、共享。

  第二,抓住全球产业重构机遇,加快完善国内,产业链“短板”。重视全球产业链开放并不等于要弱化国内产业链构建。相反,加强国内产业链的构建对于提升全球产业链的掌控能力至关重要。面对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再工业化”和“与中国产业链脱钩”等违背规律的种种

  4

  做法,我们必须要高度警惕和积极应对。此次新冠疫情可能会加快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中国企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仅可以填补西方企业撤离留下的产业链空间,还可以借机向全球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跃升。

  在参与全球产业链体系重构中,虽然我国企业国际分工的参与度不断提升,但多数科技类行业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下游,对海外上游行业进口依赖度达40%,尤其是高新技术类产品依赖度更高,这种现状可能会威胁我国产业安全。因此,加快补齐国内产业链短板迫在眉睫。要加大对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相关基础设施投入。要鼓励本土龙头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收购兼并等形式,获取参与全球产业链所必需的知识产权、要素市场资源和国际品牌渠道。要提高核心技术的本土化率,提升本土产业链配套能力,改善本土供应链的保障能力。

  第三,培育“链上”本土核心企业,提升“中国智造”话语权。产业竞争的实质是本土企业是否拥有在该产业全球竞争中稳定的供应链,面对新冠疫情,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能否抢占“链上”制高点是化“危”为“机”的关键。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稳定的

  5

  地区,在各国都忙着抗疫和恢复生产时,全球产业链中心正向中国市场转移。为此,要依托我国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市场优势,积极培育全球产业链的本土核心企业,加快提升“中国智造”的话语权。

  培育“链上”本土核心企业,要研究全球产业分工新趋势,推动加工与贸易、贸易与投资、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国内环节与国际环节、实体流程与数字化流程的融合与联动,努力实现由链条“参与者”向链条“运营者”的转变,加快形成一批掌握全球产业链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一批对全球供应链具有控制力的核心企业,一批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实力企业。

  第四,顺应全球技术变革大势,引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我国制造业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制造产业和对外贸易规模居全球之首,个别行业和产品已处于全球价值链高端位置。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分工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美国仍然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日欧是全球高端制造业代表,我国仍处于从低中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之中。

  6

  引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要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对塑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决定性作用。要把握全球技术变革的战略方向,以技术创新带动本土产业和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实现新突破。国家层面应当加大对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产业的研发支持力度,地方政府应当围绕构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目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导“上链”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化合作,突破全球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和关键中间产品“壁垒”,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五,努力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分享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成果。全球价值链的价值重构体现在价值结构的变化,其中数字价值比例快速上升。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的经验证明,努力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要具有全球供应链理念和思维,超前做好产业链综合布局、广泛应用数字技术的企业,才有机会成为全球供应链上的“核心链主”。在此基础上,构筑“以我为主、掌控全球”的价值链生态圈,分享国际产业分工合作的丰硕成果。

  面对当前新冠疫情,要坚持开放合作与自主发展相促进,要推动我国产业融入全球化生产网络,加快本土产业链、供应链的培育发展。要坚持本土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

  7

  深度融合,要依托我国雄厚的产业基础,积极推动本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要坚持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挖掘内需市场同步发力,改善低附加值环节部门治理结构,提升参与价值链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创造价值链提升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加快提升本土核心企业的价值创造水平。

  8

篇三:举例分析新冠疫情背景下构建安全供应链的重要性。

  新冠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

  作者:郭鑫榆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20年第08期

  摘要: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各国纷纷采取更加严厉的防疫措施,全球航运、海运等物流渠道受阻,这将对中国的出口造成巨大沖击,从而影响中国外贸供应链的稳定。疫情影响企业复工复产,企业供应能力下降又将影响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从而导致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断链和停滞,全球供应链布局紊乱,对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产生影响。

  关键词:新冠疫情;制造业;供应链

  世界各国的产业正在不断融合,全球贸易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突发的新冠疫情将对中国的供应链邢成重大考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2019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71.2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稳居全球前三。2018年以来的中美经贸摩擦已经对中国外贸产生冲击,再加上此次突发疫情的影响,双重压力下中国外贸面临严峻挑战。

  1疫情对中国供应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1.1中国供应链面临的挑战

  1.1.1宏观层面影响

  (1)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受到冲击。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不仅是中间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还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疫情对企业复工复产造成极大影响,劳动力短缺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再加上现金流问题,这将对企业的出口以及我国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产生很大影响。从行业来看,供应链较长且国际分工程度高的行业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例如,汽车制造业,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零部件制造商无法及时复产供货,已导致国内外许多车企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依赖于中国供应零部件的国家,其生产将会面临停滞风险。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等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由于是疫情严重地区,若疫情的停止键不能按下,中国的很多出口订单都将受疫情影响。据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1.54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4.9%。其中,出口6.2万亿元,下降4.7%。进口5.34万亿元,下降5.2%。根据IMF4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同时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出现11%的负增长。

  (2)疫情可能造成产业供应链外迁风险。由于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很多在华投资建厂的跨国公司打算把企业外迁至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此次疫情可能会加速企业外迁进程。从行业来看,疫情可能对汽车、机械、通讯等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行业产生巨大冲击。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是其他国家汽车零部件的主要来源地。从2001年的汽车年产量230万辆到2019年的2570万辆,增长速度有目共睹。如果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中断,将会对全球汽车产业链产生重大影响。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2019年中国汽车销量出现首次下滑,本以为过了寒冬将会迎来新的希望,突发的疫情让汽车制造业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汽车制造业为了分散供应链风险,可能会外迁到其他国家产生备用制造基地,这在中长期将对我国经济以及产业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对中国制造业体系也将产生结构性影响。

  1.1.2微观层面影响

  从微观层面看,疫情对企业供应链的影响有差别,生产组织能力较强的企业恢复能力也较强,受疫情影响便会偏小,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为严重。疫情对企业供应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疫情影响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企业间都是紧密联系,原材料如果供不应求,企业便没有办法生产,从而对下游企业的供给产生影响。其次,疫情影响企业的复工复产,劳动力短缺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同时市场需求的下降让企业面临资金链问题,最终影响企业的复工复产。最后,疫情也会对企业的物流供应链产生影响,没有物流原料和产品,便不能在市场上流通,致使生产陷入死循环。

  1.2中国供应链面临的机遇

  1.2.1我国制造业供应链优势明显

  中国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制造大国榜首,同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强化,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已经建立起庞大的商品贸易网络。根据麦肯锡统计数据,在世界18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其中33个国家的最大出口目的地,同时也是65个国家的最大进口来源国。从需求层面来看,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占世界总进口的11%。中国从世界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经过加工再出口到其他国家。从供给层面看,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输出国,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为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根据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的数据,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电气和电子零部件出口国,占全球出口总额的30%。不管是原材料和中间品还是最终品,中国都为其提供必要的零部件和技术。尽管疫情对中国进出口产生巨大冲击,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仍然具有优势。

  1.2.2疫情助推中国完善供应链体系

  此次疫情凸显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调整供应链的全球布局、增强经济的稳定性已成为各国面临的重点问题。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产业通常是汽车、通讯等供应链较长的行业。例如汽

  车行业的很多企业在疫情期间都面临断供和停产风险,对全球经济贸易活动产生极大影响,但汽车等具有复杂供应链的行业相对更难发生产业外迁。受疫情影响,为了增加供应链弹性,欧美等发达国家会加速调整医药医疗等关乎国民卫生健康行业的供应链布局的步伐,全球供应链体系的调整扩展了国际物流体系的空间,为我国企业融入全球市场提供机会。随着全球经济贸易重心的转移,全球供应链在未来将呈现多元化和数字化新格局,疫情进一步改变了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促使全球产业链朝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应抓紧机遇,不断完善供应链治理结构,通过化危机为动力,构建安全可靠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实力。

  2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以及感染人数不断增加,造成企业停工停产,同时物流受阻对全球制造业的运输产生不利影响,这些影响通过紧密联系的供应链网络系统传递,对全球经济贸易造成严重冲击。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