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5年08月23日 14:12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3篇

发布时间:2023-02-13 12:25:09 来源:网友投稿

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1  (1)内容整体把握及层次划分:  全诗按故事情节发展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会不相从许)写兰芝向仲卿倾诉,揭开她与婆婆间的尖锐矛盾,并表示自己无法忍受下去,愿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3篇,供大家参考。

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3篇

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1

  (1)内容整体把握及层次划分:

  全诗按故事情节发展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会不相从许)写兰芝向仲卿倾诉,揭开她与婆婆间的尖锐矛盾,并表示自己无法忍受下去,愿意被遣送回娘家。仲卿向母亲求情,被母亲坚决回绝,兰芝离开焦家成定局。

  第二部分(从府吏默无声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辞别焦家,仲卿送她回去,分别时两人立下盟誓。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先后派人来提亲,在哥哥的干预下,兰芝被迫应承了太守家的婚事,太守大事做迎娶的准备。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成亲的那一天,傍晚时,仲卿赶来,兰芝、仲卿诀别,两人相约以死抗争。夜里,兰芝投水而死,仲卿上吊自杀。

  第五部分(最后一段)写焦、刘两家将兰芝、仲卿合葬在一起,两人化为鸳鸯。

  故事的意义:一对彼此深爱着的年青夫妇,在封建家长的阻挠和高压下,被活活拆开,最终为了捍卫爱情而双双付出生命。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牛郎和织女、七仙女与董永、白蛇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情投意合,满心指望能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外在的强大的破坏力不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破坏力眼里有所谓的法理,却看不到情。《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更不可理喻,因为看不惯儿媳妇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她赶走,儿子的恳求丝毫不能打动她。在她身上,封建家长违反人性的一面暴露无遗。今天读这首诗,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勇敢捍卫纯洁爱情的言行仍令人震撼。

  (2)人物形象分析:

  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同时,兰芝身上还有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遣,而诗歌的一开头写她主动提出离开焦家。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焦母将她遣回娘家,很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或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或明说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焦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口吻。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面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在*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长廊里,刘兰芝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

  和兰芝相比,男主人公焦仲卿的性格展现得不是那么丰富,忠于爱情、敢于为爱情献身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对于母亲的威逼、诱哄,他坚决地回应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迫于焦母的压力将兰芝送回娘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习,他只能这样做。今天的读者难以责怪他软弱。自缢前他徘徊庭树下的举动,符合他特殊的处境──他是家里的独子,赡养母亲的责任无人可交付。因此,也不能据此认为他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遣走兰芝,除却眼中钉。

  另一个反面形象刘兄性情粗暴,趋炎附势。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语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沈德潜评论这几句诗道: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

  (3)文章特色民歌风味:

  第一,这首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以美禽比拟夫妇的手法,是民歌里常用的。

  第二,多处运用铺陈手法。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种纵的铺陈,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衣履佩饰,姿态容颜,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既有助于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又流露出这首诗的创作者对兰芝的由衷同情与赞美。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第三,善用比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一席话和上文的誓天不相负,和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连贯,可以说是临别的誓言。这话出自兰芝的口,表示感情深厚,永不变心。但在事情急转直下的时候,由于误会,仲卿重提兰芝的誓言,却把它改成: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4)问题探究:

  ①兰芝离开焦家时为什么精心打扮一番?她为什么不在焦母面前掉眼泪,而在小姑子面前才泪落连珠子?

  兰芝一大早就起来开始梳妆打扮,揣摩其中原因,一方面她是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现给仲卿,让他记住自己,如同他们婚姻生活的一个纪念,一方面她不愿意向焦母示弱,精心打扮自己,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诗里写她打扮时事事四五通,多少透露了她内心的杂乱情绪。

  兰芝向焦母辞别时没有流眼泪,而是不卑不亢地说了一番合乎事实且略带不满的话,面对小姑子才泪流涟涟,这表现出她的坚强与理智。

  ②这首诗的许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

  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心灵手巧,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

  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做了铺垫。

  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

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2

  一、通假字

  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同“娶”,娶妻)

  2.箱帘六七十(“帘”同“奁”,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

  3.蒲苇纫如丝(“纫”同“韧”,坚韧,柔软而又坚固)

  4.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誓”同“愆”,过失、过错)

  5.府吏见丁宁(“丁宁”同“叮咛”,嘱咐)

  6.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同“邀”,相约、约定)

  (附: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7.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同“脏”,脏腑)

  8.奄奄黄昏后(“奄奄”同“晻晻”,暗沉沉的)

  二、古今异义

  1.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怜悯。)

  2.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古义:坐具,比板凳稍宽。今义:卧具。)

  3.涕落百余行(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感君区区怀(古义:忠诚相爱,真挚。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古义:信使,这里指媒人。今义:书信,信件。)

  6.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古义:处置、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处罚决定。)

  7.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古义:活着的人。今义:陌生人。)

  8.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古义:彼此相通,连接。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三、一词多义

  1.适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

  ②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适合、按照)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方才)

  ④少无适俗韵/削足适履(适合)

  ⑤从上观之,适与地*(正、恰好)

  ⑥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到、往)

  2.谢

  ①谢家来贵门/上堂谢阿母/谢家事夫婿(辞别)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辞谢)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劝告)

  3.令

  ①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美好)

  ②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对对方亲属的尊称)

  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让,使)

  4.举

  ①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开口)

  ②举手长劳劳/举手拍马鞍(举起,抬起)

  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

  5.为

  ①为诗云尔(做、写,动词)

  ②非为织作迟(是,动词)

  ③始尔未为久(算,动词)

  ④阿母为汝求(替,介词)

  ⑤时时为安慰(作为,动词)

  ⑥自名为鸳鸯(叫作,动词)

  6.相

  ①相见常日稀(互相,副词)

  *正相应(副词,互相)

  黄泉下相见(互相,副词)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互相,副词)

  仰头相向鸣(互相,副词)

  ②儿已薄禄相(xiàng,相貌,名词)

  ③及时相谴归(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④会不相从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⑤还必相迎取(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⑥久久莫相忘(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⑦好自相扶将(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她)

  ⑧嬉戏莫相忘(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⑨誓不相搁卿(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与“卿”复指)

  ⑩誓天不相负(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⑾登即相许和(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

  ⒀蹑履相逢迎(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

  ⒁怅然遥相望(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

  7.自

  ①自可断来信(即,马上,副词)

  ②自名秦罗敷/自命为鸳鸯(其,代词)

  ③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

  ④葳蕤自生光(连词“而”)

  ⑤物物各自异(相当于“有”,动词)

  ⑥本自无教训(已,已经,副词)

  ⑦好自相扶将(与他词合成词组)

  ⑧不图子自归(自己)

  自誓不嫁

  举动自专由

  进止敢自专

  哪得自任专

  ⑨自君别我后(自从,从,介词)

  8.见

  ①相见常日稀/黄泉下相见(见面,动词)

  ②君既若见录/府吏见丁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译为“我”)

  ③渐见愁煎迫(被,介词)

  9.且

  ①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

  ②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

  ③四体康且直(又,副词)

  10.何

  ①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

  ②隐隐何甸甸(何等,副词)

  ③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

  ④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

  11.若

  ①今若谴此妇(如果,连词)

  ②腰若流纨素(像,动词)

  ③君既若见录(如此,代词)

  12.区区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小,此指见识少)

  ②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忠诚专一、诚挚)

  13.遣

  ①为仲卿母所遣(被休回娘家,动词)

  ②十七遣汝嫁(送,动词)

  ③县令遣媒来(派,动词)

  14.意

  ①何意出此言(料想,动词)

  ②恐不任我意(心意,名词)

  15.迎

  ①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不足迎后人(送给,动词)

  16.结

  ①结发同枕席(系,动词)

  ②既欲结大义(结交,动词)

  ③严霜结庭兰(凝聚,动词)

  17.会

  ①会不相从许(当然,副词)

  ②于今无会因(会见,动词)

  18.故

  ①大人故嫌迟(还是、仍然,副词)

  ②故遣来贵门(所以,连词)

  ④知是故人来(旧、老,副词)

  19.望

  ①怅然遥相望(看,动词)

  ②君还何所望(希望,动词)

  20.幸

  ①幸复得此妇(幸亏,副词)

  ②幸可广问讯(希望,动词)

  21.复

  ①幸复得此妇(还,副词)

  ②终老不复取(再,副词)

  ③红罗复斗帐(双层,数词)

  24.作

  ①非为织作迟(做,动词)

  ②纤纤作细步(迈动,动词)

  ③便可作婚姻(结成,动词)

  ④作计乃尔立(造,引申为“定”,动词)

  ⑤君当作磐石(当作,动词)

  29.因

  ①于今无会因(机会,名词)

  ②因求假暂归(于是,副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孔雀东南飞(东南,朝东南、向东南)

  2.鸡鸣入机织(鸡鸣,在鸡鸣时)

  3.昼夜勤作息(昼夜,从早到晚)

  4.理实如兄言(理,按道理)

  5.明日来迎汝(第二天)

  6.手巾掩口啼(手巾,用手巾)

  7.卿当日胜贵(日,一天天地)

  8.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朝,在早上;晚,在晚上)

  (二)名词作动词

  1.五里一徘徊(五里,飞五里)

  2.头上玳瑁光(光,发光)

  3.仕宦于台阁(仕,任官)

  (三)动词作名词

  1.留待作遗施(遗施之物,赠送的东西、纪念品)

  (四)形容词作动词

  1.千万不复全(全,保全)

  (五)使动用法

  1.及时相遣归(归,使……回去)

  2.足以荣汝身(荣,使……荣耀)

  3.以此下心意(下,使……委屈)

  (六)意动用法

  1.戒之慎勿忘(戒,以……为警戒)

  五、偏义复词

  指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偏指“姥”,婆婆)

  2.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哥哥

  3.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偏指“母”,母亲;“弟兄”偏指“兄”,哥哥)

  4.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辛苦(“作息”偏指“作”,工作

  5.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牛马”偏指“马”)

  六、特殊句式

  1.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

  2.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状语后置)

  3.何言复来还(宾语前置)

  4.渠会永无缘(宾语前置)

  5.仕宦于台阁(状语后置)

  6.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动句)

  7.今日被驱谴/仍更被驱遣/同是被逼迫(被动句)

  8.蒲苇纫如丝(状语后置)

  9.性情暴如雷(状语后置)

  七、互文见义

  1.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3.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八、文学文化常识

  1.《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除小序外)共357句,1785字,是*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选自南朝陈代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