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学设计3篇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能力方法目标: 1、运用例证法,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2、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求甚解》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1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的运用。
2、了解论证的 两种方式,立论和驳论。
能力方法目标:
1、运用例证法,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2、用文章作者的 观点来解释、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世界观目标: 联系文章中的观点,反思自己对读书的方法和认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思考:
1、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2、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3、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4、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二)讨论明白:
1、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2、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3、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4、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通。
(三)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
1、作者全面否定了一般人的对于“不求甚解”的观点吗? 没有,作者是说“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也就是说不完全对。
2、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的什么特点?举例证明不尽然对。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3、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
4、从本文题目来看,“不求甚解“不能表明作者的态度,请你为本文的标题加上合适的词语或者短语,使作者的意思或情感更加明白。 如《不求甚解新解》《不求甚解辨》《不求甚解正义》等或者是《正确理解不求甚解》
5、《不求甚解》中说: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说“不求甚解”,然而也有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可以把握本意,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
(四)拓展: 辩论 甲方:“不求甚解就是囫囵吞枣,该贬” 乙方:“不求甚解”就是不拘泥于局部而是着眼整体,该扬。
(五)、你觉得对待问题一般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对待重大问题,关键性问题要求甚解,一技微末节的事则不必认真,特别是在与人交往上。
小结:(六)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是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见解或主张的文章。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四、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方式一]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
[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探究《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读书益处:
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
(2)质疑问难
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政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③“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揭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低下”的新意。)
8.探讨比较。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1)《谈读书》语言风格*易流畅,灵活地穿*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3
1、导入新课
师:(放《孙悟空大闹天宫》电视剧的一个片断)同学们曾经喜欢看《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吗?(连问三个学生)
生1:曾经喜欢看,但现在我更喜欢看一些情感丰富的作品。
生2:这个电视剧可以说百看不厌,我现在还喜欢。
生3:我小时候喜欢过。
师:喜欢看是应该的。我们来听唐僧念的一段佛经:(投影)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无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请一个学生读一遍)
师:读懂了吗?
生1:有些读不懂。
生2:曲折的情节,神奇的想像。
生3: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猪八戒的憨厚可爱都值得欣赏。
生4:还有唐僧的可怜兮兮。
师:这些正是《西游记》的精华。只要我们略过我们不想看且不必要看的部分,我们仍然能够把整本《西游记》读得津津有味。这中间包含着一种读书方法,这就是“不求甚解”。(板书)
师:“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人查过字典?
生: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
师:这个词在这篇课文中是“原指”的意思还是“现指”的意思?
(学生有的说是“原指”,有的说是“现指”)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快速阅读文章,为文章标上段落号,并找到这个词最早的出处。
师:请同学们读出自己找到的句子。
(学生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重其前提
师: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是好(hǎo)读书还是好(hào)读书?
生:应当是好(hào)读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下文不是有吗?
师:那请你读一读好吗?
生:“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 那末,无论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 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师:你读的这一段话说的是喜不喜欢读书的问题,于是你推断“好读书”中的“好”字读hào,是吧。这一段是强调“好读书”很重要,文章说“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同学能根据本段内容作出解释吗?
生:因为“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 那末,无论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 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师:你找得很准确。这几句话都是从反面来说的,用的是“如果不……,就……”。有没有同学能从正面来说,即用“只有喜欢读书,才……”(投影)句式来说呢?
(学生思考了大约2分钟)
生1:只有喜欢读书,才能用心去理解书中的道理,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我们才能去理解一篇文章,才能谈“甚解”,才能谈是否读每一篇文章都要全面深刻理解。
师:还有没有人补充?
生2:只有喜欢读书,才能谈读书的方法。所以作者说“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3、学其方法
师:我真心希望大家都是喜欢读书的,因为你如果喜欢读书,读书就成了一种享受,而且多读一点书,就多一分学识,多一分学识就多一份力量。那我们该怎么读书呢?这一段作者明确地认为读书的要诀是什么呢?
栏目最新:
- 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2024-09-18
- 扫码时代,让法治为老人留个慢窗口2024-09-18
- 心守一抹暖阳,静待一树花开2024-09-18
- 什么是低空经济2024-09-18
-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职住地识别的公交通勤...2024-09-18
- 外耳道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瘤1例2024-09-18
- 纳米金刚石及其衍生物在烃类转化中的研...2024-09-18
- 云南茂租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2024-09-18
- 公路用胶粘剂制备与工程造价应用研究2024-09-18
-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帮助了解你的免疫力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