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5年07月30日 09:19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美食散文随笔【10篇】【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3-02-01 08:45:07 来源:网友投稿

美食的散文随笔1  提到美食,满是色香味,尽是形意养。  曾几何时,美食于我并无概念,仅是钟情的那个食物而已。印象里,回家吃到妈妈做的可口饭菜,爸爸骑车带我去赶会吃到的肉包子,学校餐厅里打到美味的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食散文随笔【10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美食散文随笔【10篇】【优秀范文】

美食的散文随笔1

  提到美食,满是色香味,尽是形意养。

  曾几何时,美食于我并无概念,仅是钟情的那个食物而已。印象里,回家吃到妈妈做的可口饭菜,爸爸骑车带我去赶会吃到的肉包子,学校餐厅里打到美味的蛋炒饭,大学宿舍里乳山舍友带来的熏鲅鱼、临沂舍友带来的煎饼、惠民舍友带来的红富士苹果……我的美食概念大都停留在这些点上了。也正是这些美食串起了家人、朋友对我的爱,很无私,很温暖。

  斗转星移,美食于我又多了份责任。因为我已为人妻、为人母,更希望把自己对家人、对生活的爱落实到餐桌上的一粥一饭、一汤一菜之中。尤其为了让孩子能够吃的营养健康,我把研究美食当做一门课程来对待,手机里的豆果美食成了我的最佳搭档,按照上面的食谱要求,收集食材,置备厨具,进行试做,成功做出了可爱的小猫豆沙包、美味的烤翅、糖醋排骨……只为奉上我的母爱,能够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转眼当下,美食作为一种文化,在我们这个和*美好的时代里被彻底放大了出来。从大手笔的《舌尖上的*》,到厨艺比拼类、美食养生类节目纷纷搬上荧屏,美食的故事、美食的乐趣娓娓道来,美食的方法、美食的营养传播出来,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美食讲述*故事,美食节目已成了人们追逐的热点,成了传播*特有文化的最佳途径,成了*软实力的特有体现。“因为爱*美食,所以更爱*”悄然兴起。

  此情此景,思绪再次飘飞。怎会忘记那个小米加步枪的抗战年代、那个一口炒面一口雪的艰苦卓绝,正是革命前辈们凭借不怕吃苦、勇于拼搏、敢于牺牲的精神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换来了这个可以安享美食的时代。至此,美食有了另一种诠释,美食是一种赞美,赞美革命先辈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精神;美食是一种致敬,致敬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和牺牲精神。唯有安享美食,不忘致敬。

  我爱美食,爱美食传递的爱,更爱我们这个安享美食的伟大时代。

美食的散文随笔2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是极为丰富的,然后各地都有独特的美食。而在西安,羊肉泡馍就成了你务必品尝的佳肴之一。

  羊肉泡馍无论做法还是吃法都是很讲究的。然后制作时先将优质羊肉洗好切成片,再加以各种佐料大火煮烂。这时,店家会给你一个大碗和两个馍。

  吃羊肉泡馍最主要的就是掰馍,越细越好,泡起来才更入味,通常黄豆打小就能够了。之后将滚烫的羊肉汤倒入碗中,同时配以葱末、香菜、粉丝、盐、味精和地道的陕西油泼辣子,一碗羊肉泡馍就完成了。

  看着这碗羊肉泡馍,然后就像一件完美而又杰出的艺术品。红红的辣子油漂浮在汤上、灰蒙蒙的羊肉、翠绿的香菜和葱末、晶莹剔透的粉丝、雪白的馍,真令人赏心悦目。看着看着我仿佛看到羊肉汤变成了大海,粉条就像层层波浪,馍块的肉片就像星罗棋布的小岛,而翠绿的葱末就像点缀在小岛上郁郁葱葱的树木。

  羊肉泡馍的香味也十分诱人。那浓郁的香味早就已经随着热气四处弥漫,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勾住了我的鼻子,令人垂涎三尺。

  这时我也顾不上什么绅士风度,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真是鲜、香、辣。羊肉的醇香,香菜和葱末的清香,泡馍的柔软筋道,油泼辣子的香辣,这就是羊肉泡馍的特色。再喝上一口羊肉汤,真是鲜美至极!如果再配以几颗糖蒜,就更是享受了。汤鲜而不膻,羊肉肥而不腻,泡馍细腻柔软充满汤的鲜美和馍原有的香味,粉条爽滑可口,这就是我对羊肉泡馍的评价。一股脑吃完这些,全身发热,头上也冒汗了,总之就一个字:“爽!”

  羊肉泡馍不仅仅色香味形俱全,历史也很悠久,也许是因为它是古城西安的名吃吧。羊肉泡馍早在周朝就有了,那时叫做羊羹。关于它还有一个搞笑的传说。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未得志时生活贫困,流落长安街头。一天,他身上只剩下两块干馍,十分干硬无法下咽。一位好心的羊肉铺店主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碗滚烫的羊肉汤。赵匡胤将干馍掰碎吃了起来,吃得浑身发热,饥寒全消,之后他当上了皇帝,这一美食就出了名。

  羊肉泡馍如今已享有盛名,它深受北方各族人民喜爱,许多国际友人也争先品尝,一饱口福。羊肉泡馍已经成为陕西小吃的“代表”。

美食的散文随笔3

  食人间美味,品百味人生。美食,味味不同,从美食中不仅能品出人生百味,还能品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情况。而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中华美食遇上安全问题,无疑是社会风气遭到了严重的抨击。

  食有五味,酸、甜、苦、辣、咸。从酸之味中,品出了为大国崛起而坚持的辛酸与不易;从甜之味中,品出了国家每一步发展的辉煌与喜悦;苦之味,象征着为国民自由的斗争与艰苦;辣之味,代表着中华人民的热血与激情;咸之味,警戒着国家要时时小心,虚心谨慎。中华美食,最讲究耐心,一道菜,从火温到摆盘,步步都是学问,环环都是传统。只有掌勺的人把握准确的技巧,并且有足够的耐心,才可能做出一盘好菜。复兴中华,拼的就是忍耐与坚持。若不是14年的忍耐,我大中华恐早已灰飞烟灭;若不是千百年的坚持,中华文化之精粹、传统文化之美德,怕早已不得传承。中华美食就像是一面立体的镜子,美食的本身和美食的传承都是对当代社会的真实写照。中华人民坚守传统,千百年来永不变。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快,食品的加工也是越来越简化,其中就有不少商家看中这一机会,各种速食品、快餐横空出世,从而引发一*食品安全问题。这当中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速度加快。而另一部分就纯属风气问题,当各种食品中毒事件出现,群众哗然,然而这些事情却没有停止发生过。食品安全问题正在间接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社会风气,中华传统的传承令人堪忧。

  而就是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传承到了现在这个社会,撞上了“臭名昭著”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同样难逃一劫。中华美食的烹饪,步步相接,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最后菜品的色香味。而食品安全问题,在选材上就可以破坏了这一整道菜。抛开口感的问题不谈,单是食品安全问题会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就足以让人们对食物心存顾忌,中华美食难以得到传承。也就是说,如果社会风气出了问题,再怎么发展也是于事无补。

  中华美食丰富多彩,食品安全问题却是层出不穷;

  传统精神坚守不变,文化道德传承却是令人担忧;

  *社会发展迅速,不良的社会风气却会使我大中华的璀璨辉煌荡然无存。

美食的散文随笔4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春节、植树节、护士节、中秋节、重阳节,然后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完美的感情与愿望。

  而我却想设计一个美食节,你们肯定有一大堆的疑问吧!哈哈!被我猜中了!。下方让我来告诉你。

  我先设计美食节是因为能吃许许多多的美食。也能品尝各种新颖的美食。肯定能够饱口福拉!

  我将美食节定在5月10日。为了这个节日我还编了一个故事呢!

  故事是这样的: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被两座大山封在中间,只有绕很远很远的路才能出去,几乎都是与外界隔离了,所以他们吃的东西都只仅限于一点点,什么红薯呀、什么野菜呀之类的。河里的鱼啊、田里的米啊,他们别说吃了,见都没见过……

  一天,一个神仙到那里来游山玩水,为了不被人发现于是就变成了一位商人。但是他晚上在一户人家中歇脚的时候才发现,他们那里吃的东西十分的少。一问了村庄里的人才明白:那里的两座大山使他们与外界隔离了,根本就不明白外面的世界与外面世界的食物,神仙一听就决定要帮帮他们,他禀明玉帝后,玉帝也很同情他们,就让大力神去把那两座大山搬走。啊!大山最后搬走了,但是这位神仙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他仔细一想,好像想到了什么,朝着远方飞去,过了一会他带着十分多的美食回来了。人们十分感激这位神仙,不仅仅帮他们搬走了大山还给他们带来了这么多以前没吃过的东西。于是他们把神仙给他们带去美食那一天——5月10日定做“美食节”,人们亲切的称这位神仙为“美食仙”……很多年以后这个村庄因美食而闻名就称这个村庄为“美食村”……

  怎样?不错吧!

  在美食节那天,人们能够把自我创作的美食与大家分享。这样美食永远就会有一片属于自我的天地了。

美食的散文随笔5

  我的家乡――清江――坐落于温州乐清,它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沿海小镇,我们家乡的特色小吃像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但是,要说最有名的,还是三鲜面。

  据说,三鲜面原先只有三种配料:白虾,蛤蜊,牡蛎。之后根据客人对口味的要求,商家又在原先的三鲜面里加上其他一些辅料或一些特色海鲜,但是,三鲜面这个名字还是一向保留了下来。噢,对了,悄悄告诉你,只有我们清江的三鲜面才是正宗的!

  我记得有一家三鲜面馆坐落在公园对面的小店附近。有些人,本是专程来买东西的,可经过面馆,每每闻到面馆里飘出的三鲜面特有的香气,总忍不住进去大吃一顿。还有些远方的客人,然后也专门赶过来吃咱们清江的三鲜面。去的多了,无论是谁都会发现,然后面馆不小的店面每次都是“人满为患”,两名店主忙的不亦乐乎,三鲜面不仅仅受人喜爱,做法也比较奇特。

  首先准备:姜1小块,鸡蛋1个,小黄鱼1条,蛏子,白虾,鳗干,蛤蜊,牡蛎,葱,然后小青菜以及其他必要的配料。第一步要做姜蛋。把姜洗净,去皮,切片,一半切末,一半留着备用;鸡蛋搅匀加入姜末,再搅匀,搁在一旁。锅里放少许油,小火,煎姜蛋,煎好了拿出来备用。第二步,在锅里放油,加姜片,烧6成热,放小黄鱼,之后是鳗干,煎的颜色有点黄了就放蛏子,姜蛋,老酒,糖。直接加水,再放入白虾和适量盐,水开了放面食,水再次开时加适量味精,放牡蛎,葱叶,然后小青菜就能够出锅了。一口下去,第一个感觉是烫,然后就尝到了鲜,一口面进肚,就立刻想再来一口,哪管什么“烫”!

  呵呵,动心了吧?我们小镇永远欢迎你的到来!

美食的散文随笔6

  一、喝早茶

  我在18岁的时候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把吃早餐叫喝早茶,而且那碗里的食物确实是以茶为主。这个地方就是锡林浩特和以锡林浩特为代表的畜牧业为主的地区。

  那茶水是用青砖茶熬制的,再兑上适量牛奶,加少许盐就成了。兑牛奶的叫奶茶,蒙语叫“苏太且”,不加奶的称其为清茶,蒙语叫“哈日且”,但翻译的时候你可不能直译,否则就成了黑茶了,虽然从颜色上看叫黑茶也比较接近,但大家习惯的叫法还是清茶。熬制清茶或奶茶的过程说起来极其简单,但不同的人,不同的手法,熬出来的茶的味道是不同的。最地道最香醇的当属牧民熬制的奶茶了。通常都要把青砖茶砍成小块装到提前用白纱布缝制好的口袋里,待灶上锅里的水沸腾了就把茶口袋放到里面,然后用水瓢或勺子舀出来从高处再浇下去,循环往复,次数越多味道越好,不知是否有科学依据,但我觉得这样做至少可以除掉茶叶中生木的异味儿。茶水的浓度要依据自己的口味而定,一般红中透黑即可,然后加上适量的盐,清茶就熬好了;如果想喝奶茶,再加适量牛奶煮沸就行了。

  奶茶或清茶是不能填饱肚皮的,即使把肚皮喝得发胀,那也是虚假“繁荣”,几泡尿出去,胃里便空空如也。事实上,无论过去贫困时期的还是今日,锡林浩特人早茶的餐桌上总会有更丰富的内容。最简单的,清茶或奶茶里会有少许小米,称之为米茶,还有的巧妇会提前把小米用黄油或牛羊油炒一下,然后放在茶里熬熟,喝起来既香醇又解饥饿。另外,桌子上常会有炒米、炸果子、黄油,奶豆腐之类的食物。如今锡林人的早茶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除了以上那些内容,还会有肥美的手把肉,新鲜的血肠肉肠以及蒙古包子、沙葱饺子之类。还有一种叫锅茶,就是把牛肉干,奶豆腐炒米黄油放在锅里,兑上熬制好的奶茶,下面点上酒精,就着热气,喝个全身透汗,爽极了。如果时间允许,还会有一两瓶老酒,那就叫喝硬茶了。不过这样的早茶一般人难得享受,只有在节假日才有时间品味。不是钱的问题,主要是缺少时间。

  二、吃手把肉

  手把肉又叫手抓肉,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抓着吃的肉。这种饮食的原料以牛羊肉为主,就是把按着骨骼大小大卸八块之后放进冷水锅里煮,纯草原的煮法是只放点盐和葱,其他调料一概不放,以保证肉质的原生态。而且煮手把肉的柴火也很讲究,煤气要比电好,木柴要比煤气好,而牛粪火是煮手把肉最佳的柴火。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时间都比较紧,所以很多城里人都选择用高压锅来煮,而且还加了花椒大料鲜姜陈皮酱油等一大堆佐料,这样做出来的手把肉少了原生态不说,味道也是大打折扣了。

  吃手把肉的方法也比较讲究,一般是左手持肉,右手拿刀,刀刃向内,从外向内轧肉。据民俗学者说,这样的方法体现了蒙古族人对别人的尊敬,刀刃向里,宁可伤到自己也不能伤到别人。一般情况下,羊的胸部和后腿部位的速记雅思这两块肉要敬献给尊贵的客人或长辈;羊的前肩胛骨部有一块类似扇形板子的骨头,蒙语叫做大冷雅思,这一块手把肉是要大家共同分吃的,应该是由主人用刀子给每个人分一块。吃肉的时候一般应该肥瘦搭配,特别像羊肋骨,它们外表一层都是肥肉,靠近骨骼的才是瘦的,所以一般吃这块肉的时候不能一层层吃,而应该把刀子由表皮向骨骼纵向垂直切,这样切出来的肉块白红相间,肥瘦搭配,吃着才鲜嫩可口,不肥不腻。如果自己单独吃一块肉,一定要把骨头上的肉吃干净,否则会被人讥笑为狗都不如。不过这对于不常吃手把肉、不会用刀子的认真还有点难,特别是脊椎骨头,结构复杂,古风和柔纵横交错的掺杂在一起,没有三两年吃手把肉、使刀子的经历是绝对收拾不干净的,所以奉劝这样的`朋友最好别单独享用一块骨头或者尽量别选难啃的骨头。有些主人很讲究,会把煮好的肥羊尾一片一片的切下来分别敬献给客人,一般情况下客人都要入乡随俗,要十分友好地接受这份敬意,把这片肥羊尾全部吃掉,要是确实觉得有些肥腻,可以蘸点蒜蓉辣酱,主人会对此举示以宽容一笑,无伤大雅的。

  如今,锡林郭勒草原的两大品牌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已经驰名中外,不但走出本埠,也已经漂洋过海,成为*国家的最爱。人们戏说,这些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当然他们的肉质是无可比拟的了。当然要想吃到正宗地道的手把肉,最好深入到草原腹地,深入到牧民家中,这样才不会吃到育肥的或者外地冒充的羊肉。

  蒙古族饮食文化是有肉必有酒,有酒必有歌舞相伴。吃了手把肉,*时你有半斤的酒量,这时喝上八两草原老酒也不会醉,不信你可以亲自一试啊。

  三、涮羊肉

  涮羊肉这种美食在*不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也可以说是红遍多半个*了。这种吃法是选品质上乘的羊肉切成薄片,放进正在沸腾的开水锅里涮,时间不可太久,否则肉片就被煮的梗硬难吃了。吃之前,在自己的碗里要把蘸料调好,一般是以芝麻酱为主,再辅以葱花、蒜泥、香菜、姜末、酱豆腐、韭菜花、酱油、香油、辣椒油、陈醋、精盐、味精等小料,依照自己喜好的口味调拌。据说这种美食是忽必烈发明的。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少许细盐,连吃几碗然后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于是忽必烈就给这种吃法命名为涮羊肉,后来有些地区把这种吃法又叫羊肉火锅。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涮羊肉又增添了新的元素,譬如麻辣火锅、鸳鸯火锅、药膳火锅等,并且涮的内容也由单一的羊肉发展到涮肥牛、涮鸡肉,以及豆腐、粉条、酸菜、白菜、油菜、海带、木耳、腐竹、土豆、红薯等等大概所有可以吃的蔬菜都可以涮着吃,这样吃法更有利于健康,减少单独涮肉产生三高的可能性。

  记得2011年去云南旅游时,宣传单上打印着旅行社赠送鲜菇火锅,我们这些以肉食为主的草原人这些天早被素食素菜刮清了肠子,于是就盼望痛痛快快吃一顿羊肉火锅,以解思肉之馋,谁料想坐到餐桌前才知道,那火锅是鲜菇打底,涮的内容全是蔬菜,我们大家期盼了好久的肉食居然一片也没有。失望之余,我的同伴唤来老板,问之,有羊肉没?我们自己掏腰包。被告知,没有。又问,有牛肉没,又被告知,有。大家又转为窃喜,上!可是那牛肉一上来我就觉得颜色不对劲,难到云南的牛肉是粉红色?怕人讥笑自己孤陋寡闻,便不敢多问,待肉煮熟,放到嘴里,那股怪异的腥味差点让我呕吐,于是再也没敢下箸,只好就着老酒,吞了一碗米饭作罢。

  四、查干伊德

  查干伊德翻译成汉语就是白色的食物,还包含有纯净、圣洁之意。它是指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各种奶制品,这些奶食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种类繁多,是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

  胡乳达,这是蒙语称呼,汉语名称叫奶豆腐。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用牛奶、羊奶、马奶等经凝固、发酵而成的食物,形状类似普通豆腐,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

  乌如莫,汉语叫奶嚼口或奶油,是把鲜奶在常温下储存一天之后在表皮形成的一层粘稠性物质,它香醇可口,营养价值丰富,属于牛奶的精华。乌日莫拌炒米是蒙古人名扬四海的美食,如果再加一点白糖,那一定是味道鲜美,口感香甜,令你爱不释手了。

  奶皮子,是将鲜奶在锅里多次煮沸后在上面凝固而成的油状物质,取出后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后食用。一般是喝茶时掰一小块放在茶碗里,使茶更加醇香可口,是蒙古族待客的佳品。

  查干伊德是我们草原人民招待亲朋好友和远方贵宾最珍贵的食物,表达了我们蒙古族人民真挚美好的情义。

  当然,草原美食远不止这些,我这里仅就典型的几种做以简单介绍,要想真正体验草原美食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最好来草原实地品尝奥。记住,要想品尝这些美食,请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

美食的散文随笔7

  我们*有许多少数民族,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当然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习俗,但我却对新疆人民的当地习俗非常感兴趣。

  新疆人民有三大类习俗,分别为:饮食习俗、服饰习俗、民俗禁忌。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当地的饮食习俗了。

  新疆人个个都是热情好客的,并且非常大方,只要你去做客,他们会热情地把你请进屋子,并端上他们风靡全国的一大名馔——烤全羊,再配着别致的各类抓饭,一大盘一大盘,毫不吝啬。他们还有和烤全羊相似的手抓羊肉。无论谁家办喜事、丧事,手抓羊肉是必不可少的菜。当他们饿了时,他们的小吃可谓是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烤包子、拉面、油塔子、奶茶。更奇特的是他们能把羊奶、牛奶制成许多奶制品,这些奶制品,这些奶制品不但有纯天然的浓郁的奶味,而营养价值相当高。再有就是用马奶发酵而成的马奶酒,那种奶香和酒香的混合味道真能把天上的神仙都引来。

  到了寒冬腊月,他们还照样在街头围着火炉吃西瓜,并且还吃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

  新疆的饮食独有一道风味。那里的食物,天上美味,那里的人民,热情大方,新疆真是一个好地方!

美食的散文随笔8

  每日上网,在文友圈,在讨论、品赏美文的同时,往往会切入生活,谈到美食。那么,美文与美食有什么关联呢?这要从众口中去探索。

  美文是作家的作品,美食是厨师的作品。

  作家作文,首先要确立思想,确定体裁。有了体裁,开始选题材、拟主题。有了主题,首先需要生活素材。这样,就得深入生活、挖掘生活、探讨生活,经受生活、了解生活,掌握生活背景、环境、节奏等。品尝生活百味,从而从心里产生一种思考或感悟。有了这些生活素材和生活阅历,才能大胆、成熟地去安排作文的构架、逻辑、层次等,把这些运用得好、巧、秒,合情合理写出来的,就是一篇好文章。同样,厨师做菜,首先要确定菜名,然后选择需要的食材,接着是配菜。菜配齐了,从淘、洗、切动手,一切材料准备好后,再去考虑先做啥后做啥。至于佐料,根据口感要适可而止,一般说,能符合大众化口感的便可以称为美食。

  但是,任何一篇美文和任何一道美食,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

  美文和美食一样,味是调出来的。一位作家说,做美食,首先是爱吃这口。爱好,是基础,越爱越能做好,越爱越能做出最美的味道。的确,这位作家,对写作是真爱,数十年笔耕不辍。他善于在生活中观察思考问题,加上一定的生活阅历,创作并出版了一系列长篇,以及发表在各大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他的文章都颇受读者青睐。他红烧肉做得好,我想,和他作文一样,也是爱生活爱出来的,是生活知识和感情的积累,是慢慢嗅出来的。他还说过,做美食和写美文可谓异曲同工,只要认真对待,端出来就能吸引众人的鼻子。

  总之,美文也好,美食也好,都是一门艺术。但这门艺术,是需要用生活色素和情愫来加工而成的。生活中,美食很多,美文也很多。如果说每一道美食都是美文的好题材,那么每一篇美文又何尝不是一道精神美食呢?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认真生活,任何素材都可写成美文,任何食材都可做成美食。

美食的散文随笔9

  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

  小时看京剧《豆汁记》(即《鸿鸾禧》,又名《金玉奴》,一名《棒打薄情郎》),不知“豆汁”为何物,以为即是豆腐浆。

  到了北京,北京的老同学请我吃了烤鸭、烤肉、涮羊肉,问我:“你敢不敢喝豆汁儿?”我是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喝豆汁儿,有什么不“敢”?他带我去到一家小吃店,要了两碗,警告我说:“喝不了,就别喝。有很多人喝了一口就吐了。”我端起碗来,几口就喝完了。我那同学问:“怎么样?”我说:“再来一碗。”

  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过去卖生豆汁儿的,用小车推一个有盖的木桶,串背街、胡同。不用“唤头”(招徕顾客的响器),也不吆唤。因为每天串到哪里,大都有准时候。到时候,就有女人提了一个什么容器出来买。有了豆汁儿,这天吃窝头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这是贫民食物。《豆汁记》的金玉奴的父亲金松是“杆儿上的”(叫花头),所以家里有吃剩的豆汁儿,可以给莫稽盛一碗。

  卖熟豆汁儿的,在街边支一个摊子。一口铜锅,锅里一锅豆汁,用小火熬着。熬豆汁儿只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儿一翻大泡,就“”了。豆汁儿摊上备有辣咸菜丝——水疙瘩切细丝浇辣椒油、烧饼、焦圈——类似油条,但作成圆圈,焦脆。卖力气的,走到摊边坐下,要几套烧饼焦圈,来两碗豆汁儿,就一点辣咸菜,就是一顿饭。

  豆汁儿摊上的咸菜是不算钱的。有保定老乡坐下,掏出两个馒头,问“豆汁儿多少钱一碗”,卖豆汁儿的告诉他,“咸菜呢?”——“咸菜不要钱。”——“那给我来一碟咸菜。”

  常喝豆汁儿,会上瘾。北京的穷人喝豆汁儿,有的阔人家也爱喝。梅兰芳家有一个时候,每天下午到外面端一锅豆汁儿,全家大小,一人喝一碗。豆汁儿是什么味儿?这可真没法说。这东西是绿豆发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爱喝的说是像泔水,酸臭。爱喝的说: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儿——酸香!这就跟臭豆腐和启司一样,有人爱,有人不爱。

  豆汁儿沉底,干糊糊的,是麻豆腐。羊尾巴油炒麻豆腐,加几个青豆嘴儿(刚出芽的青豆),极香。这家这天炒麻豆腐,煮饭时得多量一碗米,——每人的胃口都开了。

美食的散文随笔10

  作为地道的北方人,对面食可谓是情有独钟,尤其是山西的面食早就想吃个痛快。恰逢今年春节空闲,一家人便选择了到他乡过年。于是,大年初一早晨吃罢饺子便驱车直奔太原。节日的高速公路畅通无阻,偶尔有一两辆车通过,让第一次开车上高速的儿子欣喜若狂,我们的担心成了多余。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达了太原。

  停车后直奔饭店,迫不及待地点了扯面、臊子面和抿尖三碗不同风味的面条外加两样小菜。一家人三碗面条轮流品尝风味。游完晋祠后,儿子领我们直奔小吃一条街。打眼望去,楼阁牌坊错落有致,飞檐斗拱古色古香,仿明清建筑和汇聚八方风味的小吃吸引着大量的游客。节日的街道张灯结彩,红红的灯笼增添了节日的气氛,熙熙攘攘的人群,加之小贩的吆喝声,让整条街显得热闹非凡。这里真是吃货的天下、年轻人的地盘,烧、烤、涮、炖、煮、炸一应俱全,就连冰激凌也是别具特色。最喜面食的我,坐在一家当地饭店点了油泼面痛快地吃了起来。

  次日直奔*遥古城,灰砖灰瓦的城墙和民居很具特色。街上香草糯米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禁不住买一个尝尝。满街打着风味小吃招牌的饭店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往,最后我们选择了一家当地饭店,品尝了栲栳栳、*遥牛肉、碗秃以及刀削面。夜晚在住处附近,品尝了莲菜水饺和酱肉水饺,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如果说城市有味道的话,那么一座城的历史就渗透在老城巷陌间的美食里。吃的是味道,品的是历史。然而,最具特色的还是那乡间美味。最后一站,我们到了昔阳县的大寨村。窑洞依旧,梯田仍在,大寨人的精神永存,以旅游业发展起来的大寨村让村民们扬眉吐气。坐在窑洞里吃着农家小笨鸡、田间野兔、炒莜面鱼儿,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三天的行程紧张又浪漫,逛古城品小吃,这个年过得很有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