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5年07月16日 15:46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2-09-04 19:55: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完整版】

 

 北屯高级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有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激励和引导学生达到“会做人会学习会办事会健身”的成长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 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 15 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 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 号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对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为保证工作顺利实施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北屯高级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便对学生在一个阶段中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行鉴定从而了解和评估教育教学目标达成的状况为学生本人、教师、家长提供学生发展状况的有关信息有助于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思想 一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改变对学生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革学生评价的目的、内容、主体和方法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格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

 二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管理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新的评价体系是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学生综合评价促使学生在学业、综合实践活动、体育和艺术等诸方面获取丰富的学习经历以及通过评价反映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中表现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状况创设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教育环境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三使评价结果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

 评价内容与方法简便、易于操作是现阶段学校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前提条件也是《办法》制定的基本要求。根据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目标注重评价内容的有效性、评价手段与方法的科学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可用性。通过评价程序与环节的管理建立并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保障制度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使学生高中阶段的终结性评价建立在真实、有效的基础之上并成为高校选拔优秀学生的依据。

 二、评价目的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高中阶段学生进行的全员、全方位、全程评价其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次是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发展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和方式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并促进教师发展第三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家长和社会逐步形成科学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终结性评价结果要为高中学生升入高等院校或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提供参考。

 三、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努力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全面性原则。在评价内容上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整体表现既要充分重视学生品行道德和世界观的树立导向也要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评价。注重学生各方面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通过实施动态的、综合的、完整的、全面的评价既反映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又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

 3、发展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性评价。突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使评价的实施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4、多样性原则。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学生互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方法采用等级评定、描述性评语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不同评价主体的互补性、不同评价方法的优越性努力使对学生综合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教师及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从而充分体现综合素质评价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5、公平性原则。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中建立健全评价的相关工作制度不断完善评价方法提前公布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让家长了解学校的评价制度改革积极配合和参与新课程评价改革实践。将评价的有关规章制度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公示。保证评价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6、实效性原则。在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坚持科学合理、简明扼要有较强的可评性和操作性。在评价的过程中力求做到科学、真实、全面、客观尽可能在相对的同一群体中能

 够真实、合理反映学生的差异和特长发展状况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认同评价结果增加评价工作的实效性。

 四、 评价机构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学校统一领导和部署德育处负责监督、指导和组织各班主任、任课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各年级和班级要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各工作小组的人员构成和职责如下

  一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1、组 长朱安华

 组 员肖远刚 王岩 张玉梅

 秦文 李权德 石霞 张伟芳

 各班主任、各学科教研组长、家长代表、学生代表

 2、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学校全体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杜绝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敷衍了事。根据审议、复议制度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公平性及时对评价实施的过程、效果进行评估表彰先进惩戒违规违纪人员。

  二年级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由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1结合本年级实际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实施细则和补充规定

  2组织部署本年级综合素质测评工作

  3对各班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实施监督和指导

  4裁决年级内综合素质测评纠纷做好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的思想工作

  5审定上报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和相关材料。

  三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小组由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委会成员、班团委会成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1布置安排本班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制定具体操作方法做好综合素质测评的各项准备工作

 2审核本班同学综合素质测评各方面的等第审议公告和上报综合素质测评结果

 3做好综合素质测评中的思想工作和与综合素质测评有关的其他工作。

 五、评价内容

 (一)、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结合我校德育工作管理和实践模式一支队伍建设——一班主任队伍建设为中心德育工作三大抓手——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良好人格教育各年级德育工作五大支点——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生命意识教育、环境卫生意识教育、后进生转化教育德育工作两大原则——多样化原则和实效性原则的内容逐条评定。从公民道德素养、交流与合作、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 6 个维度分解成 19 个要素66 个要点124 个参照点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详见评价细则

 (二) 、6 个维度 19 个要素66 个要点124 个参照点、 内容 要素 要点 参 照 点 道 德 品 质 1、 道德 观念 1、世界观 1、认识、理解客观世界,辨别客观事物 2、人生观 2、正确看待人生规划发展目标 3、价值观 3、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对事物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 4、爱国主义 4、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 5、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了解中国国情有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思想 5、集体主义 6、关心集体有为集体争光的愿望和行动

 2、 道德 情感 6、荣誉感 7、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不做有损国格和国家荣誉的事 8、珍惜集体和个人的荣誉 7、责任感 9、具有对社会、集体、家庭、他人和个人的责任意识 10、感恩家庭感激社会 3、 道德 行为 8、文明 11、举止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中学生行为规范 9、礼貌 12、尊敬他人善待他人 13、谦恭礼让注重礼节 10、诚信 14、待人诚实表里如一言而有信不弄虚作假 11、守纪 15、遵纪守法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12、勤俭 16、爱劳动积极参加学校劳动教育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劳动 17、不追求奢侈生活俭朴 13、节约 18、珍惜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果反对浪费 14、孝敬 19、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 20、承担家庭责任履行家庭义务

  公 民 素 养 4、 政治 素养 15、政治

 常识 21、关心知晓时事 22、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 16、政治

  觉悟 23、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 24、明辨是非有为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意识 5、 法律 素养 17、知法 25、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常识 18、守法 26、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19、用法 27、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与他人的合法权益 6、 文化素养 20、科学素养 28、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具有科学探索意识并努力实践 29、具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 21、人文素养 30、掌握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常识 31、学习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 7、 信息 素养 22、信息意识 32、具有使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23、信息知识 33、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 24、信息能力 34、具备搜集、传递、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25、信息道德 35、能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信息抵制不健康的信息 8、 技术 素养 26、技术意识 36、认识技术对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27、技术知识 37、掌握必要的技术知识 28、技术能力 38、能利用掌握的技术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9、 公民 意识 29、公民权利 39、具有民主、法制意识依法行使公民权利 30、公民义务 40、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10、 31、社会意识 41、关爱社会热心公益

 社会 公德 42、具有良好道德风尚富有正义感 32、社会责任 43、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财物保护公共设施讲究公共卫生 44、帮弱助残 45、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安全

 学 习 态 度 与 能 力 11、 学习 态度 33、学习目的 34、求知欲 35、学习兴趣 46、认识到学习是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7、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48、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6、意志品质 49、克服学习困难持之以恒

 50、完成学习任务 37、探究意识 38、创新精神 51、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和活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2、有自信心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39、服务社

 会意识 5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社区服务 54、主动服务社会

  12、 学习 能力 40、学习 规划 55、确立学习目标学会制订学习计划 56、根据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41、学习 方法 57、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58、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59、能根据学科特点和基本规律分析问题寻求新颖、独特、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60、养成自我总结、反思的习惯 42、自主 学习 能力 61、课前阅读教材找出疑难问题搜集相关资料做好预习笔记 62、带着问题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认真记录知识要点做好课堂练习 63、独立完成作业形成错题记录及时纠正作业错误 64、做好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65、单元、模块和学科课程结束时及时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66、反思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67、调整学习策略 43、合作 学习 能力 68、根据学习任务和需求选择合作伙伴 69、 共同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共同确立学习目标 共同分享学习成果交流学习经验 70、学会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帮助 44、实践 能力 71 认真上好实验课操作规范安全 72、在学科实验中形成搜集材料、设计方案、选择工具、制作模型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73、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社团活动中通过设计方案、调查研究、分析处理材料、事实记载、解决问题等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交 流 与 合 作 能 力 13、 交流 能力 45、交流意识 74、有主动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46、交流态度 75、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76、语言真实感情真挚 47、交流方式 77、通过口头、书面、网络等形式清晰表述自己的观点 14、 合作 能力 48、合作意识 78、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愿望 49、团队精神 79、积极参加团队活动主动承担任务 80、在团队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互相帮助 81、在出现问题时能客观地分析问题并实事求是地承担责任 50、合作方式 82、能与合作伙伴共同制订合作计划 83、发挥优势分工协作

 运 动 与 健 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