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5年08月16日 20:32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海洋文化论文

发布时间:2022-11-28 18: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海洋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海洋文化论文

海洋文化论文3篇

海洋文化论文篇1

植根海洋文化推进特色育人
作者:汤文江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3年第16期

        新课程实施以来,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小学利用滨海地域优势,在延续海洋科普办学传统的基础上,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的实施与探索》课题为引领,开发实施“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以实践体验为主线,以海洋文化为主体,将写字教育和经典教育有机结合,构建“一体两翼”育人文化,全面推进活动育人、体验育人、文化育人,让每一名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一、构建基于海洋文化的校本课程管理体系

        文化育人离不开丰富的活动载体。我校立足“走进海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以海洋文化为主线,逐步构建起以“海洋探究”为主体的探究类课程和以“贝雕创作”和“海洋剪纸”为特色的技艺类课程的双轨课程体系。

        1.从学生兴趣出发,在实践中开发主题资源

        我们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切入,带领学生走进渔家小院,走向养殖场、渔港码头,学生在玩、看、体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归总、分类,最终确定班级研究主题和各小组的子课题,如“渔家乐”、“海鲜营养包”等。我们组织学生到渔村探访剪纸艺人,听渔家爷爷奶奶谈源远流长的渔家剪纸文化,请教精妙的剪纸技艺,一个“渔家剪纸”主题就这样确立并实施开来。我们还发挥社区优势,组织学生开展“走进舰艇、走进企业、走进渔港、走进渔市、走进社区”的“五走进”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不仅亲身体验了改革开放给石岛带来的变化,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的活动资料,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2.构建拓展海洋特色课程体系

        我们深入剖析,制订了“以《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为主题,开发《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贝雕艺术、海洋探究、海洋剪纸等系列课程,力创海洋特色品牌课程”的发展目标。自出版《走进海洋世界,拥抱海洋世纪》这一总纲教材后,我们相继开发的《走进海洋世界,体验成长之旅》系列丛书,即海洋精神、贝雕艺术、海洋探究、海洋剪纸等,均注重突破单一领域课程的局限,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如《贝雕艺术》课程,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在技法指导上由拼摆到粘贴,从立体创作、组合创作到情境创作,呈现出年级层次性;
在创作内容上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几个领域为依据,划分为走近自然、我爱我家、成长故事、文学宝库四个单元,并不断开发新的创作主题。走近自然,即用贝雕再现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展现和谐生态;
我爱我家,即歌颂祖国、家乡美丽河山和社会发展,书写爱国情怀;
成长故事,即记录学校、家庭生活中的活动体验和成长点滴,感悟生活之美;
文学宝库,即演绎经典诗词、文学故事,倡导原创新作。这样,《贝雕艺术》不再是单一的技艺课程,它在内容上更多元,在体系上更多维,拓展了育人功能。每个活动的具体设计,增设了活动链接、方法指导、作品展示、活动延伸、活动评价环节,涵盖社会实践、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等领域,更能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特别是其中的温馨提示,语言生动活泼,寥寥数语,精心点拨,方便教师和家长参与指导。

海洋文化论文篇2

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

专业:软件081

学号:4

姓名:骆颜

海洋民俗

---渔村生活习俗

渔民的吃、穿、行无不表现出特定的海上渔家风俗习惯。


  渔民特定的生活习俗,就是一切都围绕“海洋”、“海岛”、“海味”,而且体现出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活特征。



  一、渔岛海鲜食俗

  自古以来,渔民的生活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个“鱼”字。渔民在吃鱼、食海鲜中所体现的习俗,真可谓五花八门。而且,现在有不少鱼和海鲜的吃法,就是由古传今。当时海边人家食鱼,最喜欢的还是用烩法,不仅制作更为精细,而且添以佐料。鱼乍 鱼,其实就是现今的醉鱼。先将鱼肉切成薄片,在醉鱼的坛或甏内撒入盐、香料,浇以酒,然后,一层鱼片一层佐料,待鱼片层层叠满后密封坛口或甏口,置月余或二三月即可食之。


  制食鱼鲞,古今皆颇盛行。剖晒鱼鲞,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吴地记》载,吴王在海上作战时曾令兵士大量捕捉石首鱼充军食,吃剩剖晒后带回。“吴王归,思海中所食鱼,问所余,所司云:‘并曝干’。王索之,其味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鱼羹,是渔家海鲜饮食中一大风味食品。鱼、蟹之肉,皆可为主料做羹。有黄鱼羹、鲳鱼羹、鲈鱼羹和蟹肉羹等。


  正因为鱼羹是海岛渔家的家常菜肴,又比较容易显露烹饪者的技艺,因此从古至今,渔姑、渔嫂总是把做鱼羹和织渔网一样,作为自己必须要掌握的手艺。渔家新媳妇在夫家,脱去新嫁衣,就要为公婆做一顿鱼羹。要是谁家的新娘子鱼羹做得好,很快就会传遍渔村,受到渔家乡亲的赞扬和尊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鱼羹成为岛民一道美味佳肴。无论逢年过节还是婚嫁喜宴,都有一道精制的鱼羹。


  鱼粥、鱼饭,也是海鲜风味美食。制作鱼粥和鱼饭,一般选用新鲜带鱼。冬季带鱼汛,每逢头水带鱼上市或到冬至节时,东海一带渔岛上的渔户人家,总喜欢做满满一锅带鱼粥或带鱼饭,让家人尽情品尝。做鱼粥、鱼饭,通常是选用0.5公斤至1公斤重的中条鲜带鱼,去头尾、内脏、洗净后,用利刃“批”下鱼肉,放进煮得八成熟的粥锅或饭锅,再加入些许葱花或青菜,这样,雪白的米粥,晶莹的鱼肉,还有葱香,异香醉人,令你食后永世难忘
  “鱼打冻”和年年有余(鱼)。每逢年三十,渔岛上家家户户的食橱里,都有数碗或十数碗打成冻状的鲜鱼,这是渔家所特有的一种海鲜饮食风俗,叫“年年有鱼(余)”。在旧岁、新年相交替的除夕之夜,每户渔家都要红烧一锅鲜黄鱼、鲜鱼免 鱼或鲜带鱼,盛满碗,一碗一碗存放于食橱中,由于春节前后海岛上气温较低,碗中鱼都会结冻,数天内不会变质,将上年留下的鱼,新年中一碗一碗慢慢地吃,寓有“年年有鱼(余)”之意,寄托了渔家人企盼年年丰收的美好愿望。



二、渔民饮酒习俗

  海上渔民一生以酒为伴,这是渔民生活风俗之共性。但苏沪闽渔民喜喝白酒;
舟山列岛的渔民爱喝黄酒,渔民俗呼老酒。


  渔民喝老酒,有许多名堂,体现出独特的俗趣。


  喝祭海神酒。祭海神酒又分为开洋酒、谢洋酒。每逢春汛、夏汛、秋汛和冬汛的第一天出海之前,渔家总要聚集港湾滩头,举行祭海神仪式,以酒、鱼和三牲供奉。祭海神仪式结束后,渔民就在海滩上大碗大碗地饮酒,以壮开洋征海之行色,以求一汛之丰收,此为开洋酒。而谢洋酒,则是渔民为庆贺一个渔汛的丰收,也为感谢海神的护佑,在海滩举行祭海神仪式。此仪式后,渔民将船抬上岸搁置安全处,然后开怀畅饮,一时港湾海滩上酒碗高举,酒香四溢。


  喝庆贺“木龙”赴水酒。即在新的渔船造好,举行祭海神、祭船官菩萨仪式之后,渔民在自己新入海的渔船上,喝的祈求吉祥、平安的喜庆酒。东海渔民有两处家,一处是海上以船为家,而且捕鱼人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在船上劳作,从时间观念上讲是以船为家更多;
再则没有渔船,就无以养家,因此,渔民更加爱船、敬船,将新船入海即“木龙赴水(谐音富庶)”仪式作自己的盛大节日,即使再贫困,此时也要置办水酒鱼肉,邀来乡亲父老和船上伙计,开怀畅饮一番,以求出海一帆风顺,返港鱼虾满舱。

喝年节酒。先说喝过年酒。渔民身居海上孤岛浮洲,时时与大海相伴,出没风涛,他们把过年这个节日看得更重,因而也以饮酒相庆。一则因常年劳作海上,难得家人团聚、亲友相会,在漫长的使用木帆船的年代,春节前后半个月是不出海了,许多渔村,渔家就相互请吃“岁饭”,欢聚喝酒。有的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就开始互请,大多是从正月初三四开始互请,直到十月初十外出海捕鱼。吃“岁饭”之风,在渔岛自古即有之,至今还十分流行。有的渔老大喝酒兴起酣热之际,干脆脱了鞋袜,光脚踏泥地,不仅浑身酒热透过脚心通体散发,而且酒量不减,久喝不醉。往昔在渔岛,除了正月初一舞龙和调鱼灯这种大规模的喜庆活动,吃“岁饭”喝酒,就是渔民过年的最为热闹和开心的事。再说喝其它的节酒。渔家节日喝酒,有许多名堂,体现出独特的风俗。按渔岛习惯,正月初六就要开始做春汛生产的准备,如张网渔户要打桁缉,扎网窗;
拖虾捕春鱼的,就要补网修船。因此,无论是有船网工具的渔民为自己备汛,还是受雇于船东的渔民上工,都有“初六开架”即开工之说。所以,无论是穷人家,还是有钱人家,都要在正月初五或提前一天,做“新年羹饭”,再次祭祖,同时也借此备些酒菜,让即将又要开始一年辛劳的丈夫或父兄再畅快地喝顿酒,这叫“新岁酒”。


  冬至节后,捕带鱼的渔船就要上南洋,渔民也要离家外出下半汛。因此,渔岛上,渔家主妇们,把做冬至羹饭作为一桩重要的大事,精心准备酒肴让将远征的亲人畅饮。既有冬至阴极阳生,初生之阳不很强壮而每人需“扶”,喝“扶阳酒”之意,也有为冬至后即将离乡赴南洋的亲人饯行,祝愿平安丰收而归之心。



  三、渔家饮食中的殊风异俗

  在东海各渔岛,在渔港、渔家,特别是在出海捕捞作业,或是正在航行途中的渔船,鱼鲜食俗乃至日常饮食习俗中,都表现出许多与众不同,是东海渔岛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殊风异俗。这些殊风异俗,不仅世代相传,而且约束甚严,无论是岛上、船上渔家自身,还是外来之客,都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被认为是大不尊,或是不吉利。



  1.吃鱼的忌讳

  吃鱼不能翻鱼身。渔民食鱼,除了带鱼、鳗鱼等鱼体较长的鱼,无论是黄鱼、鲳鱼、鳓鱼,或是石斑鱼,虎头鱼等各种鱼类,一般都仅去其不能食用的鱼内脏,而保留“全鱼”,鱼体中间划几刀,以使油、酱之类佐料渗人鱼肉入味。烹饪熟了之后,端上桌来也是全鱼。
  吃鱼时,一般是主人先以筷指鱼示请,请客人尝第一筷,然后宾主一道食用,甚为好客、热情。但这一面鱼体的鱼肉吃净后,却不能用筷子夹住鱼体翻身,不仅主人自己不会去翻鱼身,也不让客人去翻鱼身。总是由主人预早持筷,从上一面已用过的鱼体的鱼刺空逢里将筷子伸进去,再细心地拨拉出整块的针肉,请客人食用,以此示范,以后客人即会自动按主人的方法食用骨架下未用过的鱼肉,而不去翻鱼身。吃鱼时不仅筷子不能拨翻鱼身,而且嘴也不能说“翻鱼身”,主人总是在作示范动的同时说:“顺着再吃!”
  身处东海外海的渔民,素以豪爽、好客闻名于世,而在吃鱼这件事上为何有如此严格而细致的规矩和习惯呢?归根结底,是为了避免一个“翻”字出口,或有“翻”的动作出现。这个反映在鱼身上的忌讳习俗,可说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渔民终年四海飘泊,风里走,浪里行,全靠一艘渔船为家,保平安,图丰收,把船看作自己的性命所系,养家活口所依。岁岁年年,生生世世,是绝对不愿有船“翻”的事发生。再则,渔民视船为“木龙”,而龙又是鱼所变,所谓“龙鱼”、“鱼龙”之说,即是此意。由船不能翻,到“木龙”不能翻,到鱼不能翻,皆因“鱼”和“龙”紧密相连,且又事关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一家生计所在,故而“吃鱼不能翻鱼身”也就成为一道俗定的规矩,被所有渔家人所认同和严格遵守。无论是在渔民家里,或是渔船上,这个习俗都不能违反。因此,若有老客带新客上渔岛,进渔家作客,总是首先把这个特殊的风俗习惯告知新客遵行无误。若客人主动遵守渔家这个习俗,渔家会对客人更加敬重、客气。

吃鱼不能说“吃光”、“吃完”、或“吃尽”。



  在大陆城乡,不管是家庭或是饭店、餐馆,碗里、盆中的鱼吃完了,就说鱼吃完了,或是鱼吃净了。可在海岛渔村,无论是在渔船上,还是在渔民家里作客,甚而在饭店和渔家人一起聚餐,都不能说“鱼吃光了”、“鱼吃完了”之类的话。渔家饮食中还有其他种种忌讳,也颇具渔岛特色。


  羹匙不能背朝上搁置。在渔船上或渔家作客,你会看到,渔家人在吃羹或汤食中,所用羹匙,都是背朝下平放在桌上或碟中,而决不会将匙背朝上搁在羹汤碗沿,男女老幼皆遵循这个习俗。这是因为渔民及其家人最忌讳“翻”船之类现象。羹匙形状像船,渔家人从心理上不愿意看到羹匙倒置的现象,反映了渔家人祈求海上平安的心愿。筷子不能横搁碗上。和羹匙不能背朝上搁置一样,在渔船或渔民家里,筷子横搁碗沿上,也是一大忌讳。渔民海上捕捞航行,船触礁搁浅,是最忌讳的事之一。筷子横搁碗沿上,近似船搁礁状,因而就在渔村形成了筷子不能横搁碗、盆沿口上的习俗。渔船上或渔民家里打水的吊桶不能叫“打水桶”。在渔村,特别是在渔船上,渔民洗鱼、烧饭、做鱼羹,总要用打水的小木桶往淡水舱打水,或往大海里打水。但渔民却称呼这打水的小木桶为“吊亮桶”,而忌讳叫“打水桶”。渔岛方言,“水”与“输”谐音,渔民盼望出海生产年年有盈余,忌讳输,因而就产生叫打水桶为“吊亮桶”之习俗。



  2.婚宴上特有饮食——芋艿

  在渔家婚宴上,你还能看到一道唯渔岛特有的饮食风景线:宴席上,会端上一大碗带皮烤熟的整个芋艿。一席婚宴,只要少上一道烤芋艿菜,就算你大鱼大肉、全鸡全鸭,婚宴也不被认为是丰盛的。而一道婚宴上,上两道烤芋艿菜,吃喜酒的人就会夸奖东家客气,婚宴特别丰盛。就是在日常饮食中,渔家也将芋艿当作上等大菜。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有客,总有一道红烧芋艿。“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渔民对奉化芋艿头更是珍视。



  四、渔民服饰习俗

  1.渔民衣着由来

  舟山列岛,古时处吴越海上交界之处。春秋战国时,为越国东境句章县海中洲属;
战国后期,楚灭越置江东郡,为楚国江东郡句章县地。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岛渔民服饰,势必要受吴越古风影响。吴越地处海滨,为谋生常年出没风涛,诚是“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同时,吴越之地除了冬季稍冷,春夏秋均较暖热,不仅于越先民,吴人也喜著紧身短衣,即为“短绻不结,短袂攘卷”。而且其衣襟一般都是朝左边开,即为“左衽”。这种左袄衫袖口窄小,且腰间系丝带或短裙。



  2.渔民衣着款式

  东海列岛渔村,自古以来,直到清朝、民国时期,乃至20世纪50年代前期,渔民冬季穿的多为粗布大襟衫,开左衽,为夹衣,初春、秋末为单衣;
就连棉袄,也是左衽大襟式,棉背心,则是左袄大襟无袖;
而夏季,大多为对襟无领无袖衫。襟上以布质钮攀。裤子则为裤腿肥大的龙裤。腰系布质“撩樵”,即为腰带。而渔妇服饰,除也是左衽大襟衫和“兑裤”外,一般均在腰际系一条长及盖膝或短至膝上的裙裾,俗呼“布褴”。这种服饰,十分明显地展示出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人服饰遗风。只是根据海洋生产的特点和生活的需要,作了不少改造,但主要特征未变。


  东海渔民喜爱的十字裆龙裤,就是吴越古风在渔民服饰习俗上的集中体现与发展。清末民初,渔民中盛行用蓝色或青色斜纹花其布料,制作十字裆龙裤。这种龙裤,裤腰两边有七彩丝线绣上“八仙过海”图案,或是绣上观世音菩萨的莲台祥云,或是绣上青松白鹤,还有黄龙飞禽等图样;
腰身前后裤子上,再分别绣上“顺风得利”与“四海平安”等祈求平安丰收的字样。


  明清两代及民国早期,渔船上服饰穿着,还有等级分别。如春秋汛渔船上不管是船老大、还是船员,都穿单裤,但到夏汛,老大穿长的薄质布料裤,而船员则穿短裤。这是因为老大一般只管操舵等,下网、拔网和起鱼货等活,都是船员承担,海水、鱼腥容易沾湿沾污衣裤,故而船员大都穿短裤。随着时代变迁,渔民服饰习俗上的这种现象也渐渐消失。


3.渔民衣着演变

  渔民在海上劳作时的外层保护性服饰,旧时是用龙头细布或帆布,制成长布褴、袖套,然后用桐油抹几遍,有防水渗透作用,渔汛劳作时系戴。橡胶和塑制品面世后,逐步改用橡胶或塑制布褴、裤和袖套、手套,渔捞服饰条件大为改观。渔民出海,原本是不分春夏秋冬都打赤脚,只是在下雪结冰天,带双芦花蒲草鞋到船上,返航上岸时才穿上。六七十年代以后,也逐步改穿“半截靴”、“长统靴”,均为橡胶制。现时也有连裤带靴,船上再看不到打赤脚拔网操作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渔民的生活不断改善,穿着起了很大变化。运动衫、T恤衫、夹克衫、闲暇装等已很风行。



  五、渔民交通习俗

  1.渔民交通习俗

  渔岛的交通习俗,可说是离不开一条船,围绕一个“海”字。渔岛交通便利在于海,交通阻隔也在海,取决于用于交通的船的大小与条件优劣等等。海上交通又免不了要与风涛搏斗,舟船对于海岛人的性格也产生了巨大的冶铸作用。


  渔岛交通习俗,不可避免地受到吴越古风的熏陶与影响。古吴越沿海地区,是中国舟船的发源地,早在史前时期已通舟楫用以交通,即有“越人便于舟”之说。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沿海造船与海运已很发达,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而吴民则素称“不可一日废舟楫”。舟山列岛地处吴越海上交界处,对内可达长江、钱塘江,对外可通四海大洋,周围岛屿之间又各自孤处,内外交通,唯有船楫行于海。《越绝书?记地传》之“东海”“外越”,应指东海岛上之越人。而舟山列岛地处东海外海,其岛上先民,乃是“东海外越”人无疑。东海小岛上之“外越”,应是所有越人中最善于驾驶海浪的弄潮儿,也是海上交通的强者。



   2.渔民交通工具演变

  渔岛先民交通,先是用独木舟,后随着造船业发展,船舶逐渐扩大,航海技术也不断改进,但总还是渔航合一,长期没有专门用于交通的客航船。渔民要进出海岛,要么用自己的渔船载送,要么搭乘他人之船。至明代以后,出现了渔行、冰鲜船,由于其往来于海岛与大陆之间,可为渔民对外交通提供便利,渔民便俗称“乘便船”。以后出现专门的客航渡轮,乘客轮外的所有船,统称“乘便船”。



  3.渔民交通工具改进和经济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渔岛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交通习俗不断转变。最明显的一变,是千百年来渔民交通一图省钱,二图方便,而不问舒适与否,对安全也并没考虑那么周到。如今有了重大变化。不管是渔民,或是其家眷,或是渔村中做生意的人,进出海岛,或是岛际往来,既要讲安全,又要讲快速,还要求舒适。


  总之,祖祖辈辈生栖在海岛上的渔民,在独特的生活环境中,孕育了独特的生活习俗,为海洋文化、海洋渔文化增添了光彩。

海洋文化论文篇3

提高公众海洋意识 宣传弘扬海洋文化

加强海洋新闻宣传,大力提高全民海洋意识,推动海洋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引导舆论和公众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准确认知“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成为宣教中心当前的工作重点。

围绕海洋主体工作开展新闻宣传

党的十八大会议期间,一部海洋题材的大型纪录片——《走向海洋》被全国23家电视台热播。这部被确定为15部献礼片之一的纪录片,是由国家海洋局、海军政治部联合摄制的首部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关注海洋的大型纪录片,该片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热播后,一时间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事实上,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离不开对该片的宣传推广。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走向海洋》在提高公众海洋意识方面的作用,宣教中心在国家海洋局统一部署下,在京内外组织举办了多场《走向海洋》座谈会,与大中学生畅谈海洋发展。同时,在京举办了《走向海洋》图书和DVD首发及新闻发布会,向有关单位赠送图书和DVD光盘,并积极协调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参与评奖,联系地方电视台播出,大大提高了该片的知名度。

一年一度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是每年宣传海洋工作的重要契机,也是宣教中心的一项重点工作。2012年6月8日海洋日期间,宣教中心与国家海洋局国际合作司联合组织开展了“蓝色海洋·你我同行”——中外优秀海洋影片巡展首映礼暨年度海洋人物颁奖仪式。以海洋日主场活动为依托,宣教中心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央视综合、新闻、财经、科教等频道制作了一系列海洋题材的专题、播出了海洋公益广告和海洋歌曲MV,建立了海洋日网站,掀起了海洋宣传工作的高潮。

2012年10月,“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展在北京展出。按照国家海洋局领导指示,宣教中心具体承担并出色完成了海洋部分的筹展工作。其中,“蛟龙”号模型等海洋展示内容,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先后驻足观看,关心地询问“蛟龙”号研制、海试、未来应用等情况。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张宏声审查“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展海洋单元展览内容

“走向大洋20年——中国大洋协会成立20周年成果展”系列宣传活动,是宣教中心成立后承担的第一个大型宣传活动,社会反响空前热烈。3天展期内,共接待观众3万余人次。配合展览,宣教中心还策划了一系列配套活动,增强了宣传效果,如:为中国海监定期维权巡航执法,策划制作了大型画册《海监维权标兵风采录》;
组织大洋20年十大事件评选活动、设计制作大洋画册、拍摄制作《大洋寻宝(上、下)》并在央视播出,原创两首大洋歌曲,很好地宣传了我国大洋事业的发展成就。

宣教中心还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开展了“2012海洋知识夏令营”“全国大学生首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学习海洋知识·维护海洋权益”——第五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2011年度海洋人物评选活动,等等。

“这些活动从不同角度提升了海洋意识的宣传效果,增强了公众海洋意识。”宣教中心主任盖广生说。

此外,组织开展新闻发布和媒体接访也是宣教中心的一项常规工作。随着海洋工作社会关注度的提高,仅2012年宣教中心就完成新闻接待活动50余次,接待记者600余人次。这些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却在宣传海洋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助推海洋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海洋知识“三进”落到实处

积极推进海洋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是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的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的重要工作,宣教中心自成立之始就将“三进”工作摆在首位。

“推进海洋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我们有两个抓手,一是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二是海洋教材。”

编写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将最丰富、最新颖、最全面的海洋知识编进教材,如何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海洋知识、阅读海洋教材,是编写教材的关键。2013年1月6日,宣教中心专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小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编写研讨会,启动了教材编写工作。目前,中小学海洋意识系列教材的编写正按照工作计划紧张有序地进行。“我们计划在今年秋季开学前将教材发给学生,并在已建成的部分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中进行试点,然后逐渐在沿海中小学推广,进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普及。此外,我们还打算将教材送入公共图书馆、档案馆等单位,供社会公众随时学习查阅。”

加强公众海洋意识教育的另一个抓手是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已有13个。这些教育基地各有特色和优势,已经成为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宣传海洋强国思想、增强公众海洋意识的重要阵地。2012年下半年,在宣教中心支持下,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北京市海淀区向东小学发起了少年儿童海洋教育论坛,包括北京、山东、浙江、内蒙古等9个省(区、市)的16所有志于发展海洋教育的小学的校长齐聚北京,分别从海洋教育理念、海洋教育实践活动、海洋教育思考等不同角度分享经验,激励、带动了更多学校开展海洋教育,推动海洋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宣教中心还联合北京市委少工委办公室,指导、帮助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北京海洋馆组织了“爱海洋·爱环保”儿童书画大赛,共征集到来自北京市等11个省市的书画作品3546件,在加强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

舆情是和谐社会的“晴雨表”,是社情民意的集中体现,需认真倾听、积极应对、正确引导,做好舆情危机的防范工作。近年来,我国海洋事业迅速发展,海洋工作在国家全局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公众对海洋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越来越高。舆论对海洋工作的报道更加密集。

开展舆情监测分析,及时掌握舆情发展动态,为研判事件发展趋势、指导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是宣教中心成立后每天都在做的工作。2011年,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以下简称“溢油事故”)一时之间成为公众的热点话题,引起媒体追踪报道和网友热烈讨论,舆情监测分析为该事件的处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2012年,宣教中心共编报《舆情专报》230期、制作《海洋舆情》38期、《海洋权益舆情》33期、《海岛舆情》9期、《海监舆情》2期、《电视舆情》9期、专项分析报告10份。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国家舆论,了解海洋知识,用我们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宣传海洋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为国家的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