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4年05月20日 02:38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3篇

发布时间:2024-02-20 13:00:04 来源:网友投稿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能够使用Venn图表达两个集合的运算,体会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3篇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能够使用Venn图表达两个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像对抽象概念理解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2)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化表示问题的简洁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并集与交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全体作为一个集合,按学科兴趣划分子集,让他们亲身感受,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用Venn图表示(阴影部分)

2、探究新知

(1)通过Venn图,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引出并集的含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

记作:AB,读作:A并B,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2)解剖分析:

1、所有:不能认为AB是由A的所有元素和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即简单平凑,要满足集合的互异性,相同的元素即A和B的公共元素只能算作并集中的一个元素

2、或:这一条件,包括下列三种情况:

3、用Venn图表示AB:

(3)完成教材P8的例4和例5(例4是较为简单的不用动笔,同学直接口答即可;例5必须动笔计算的,并且还要通过数轴辅助解决,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4)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具体画出A与B相交的Venn图)

(5)交集的含义: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和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6)解剖分析:

1、且

2、用Venn图表示AB:

(7)完成教材P9的例6(口述)

(8)(运用数轴,答案为)

3、巩固练习

(1)教材P9的例7

(2)教材P11#1#2

4、小结作业:

(1)小结:

1、并集和交集的含义及其符号表示

2、并集与交集的区别(符号等)

(2)作业: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篇2

一、目标

通过观察粘贴活动,寻找两个集合交集、差集中元素,依据特征进行尝试摆放;发展幼儿多纬度的思维能力。

二、准备

《水果找家》、《图形组合物》幻灯片个1张(NO.86-87),幼儿每人相同内容练习纸2张(见练习册NO.4-5)。

三、过程

(一)观察

1、出示《水果》幻灯片,引导幼儿思考:

(1)左圈内的水果么特征?(有叶子)

(2)两圈相交部分中的水果么特征?(有叶子且有梗子)

(3)右圈内的水果么特征?(有梗子)

(4)两个圈内分别有什么?各有几个?

2、出示《图形组合物》幻灯片,引导幼儿思考:

(1)两圈相交部分中的东西有什么特征?(红色且个数是5个)

(2)右圈内的东西有什么特征?(个数是5个)

(3)两个圈内分别有什么特征?各有一个?

(4)左圈内的东西有什么特征?(红色)

(二)区分

让幼儿思考:依据特征,如把右边的水果或左边的娃娃脸摆放到圈内,该分别放在哪里?

个别幼儿口述位置和理由,如图(1)中的桃子该放在左圈但不在右圈中,因为桃子有叶无梗;图(2)中的圆脸娃娃该放在两圈相交部分,因为她是红色且组成的圆形个数是5个。

(三)粘贴

幼儿在练习纸上将左(右)边的各图示物一一撕下,分别粘贴在两个圈中的相对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粘贴)

四、建议

(一)亦可用实物材料在集合摆放圈中进行分类摆放。

(二)本活动设计内容亦可分两次进行。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

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

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课件出示)

书法比赛

小丁

李方

小明

小伟

东东

绘画比赛

小明

东东

丹丹

张华

王军

刘红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

师:怎么会错了呢?再仔细看看,谁来说说?

(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重复什么意思?指着第二个小明:“他算吗?”为什么不算?

(4)师:刚才你们算出来是11人,可现在我们数出来的怎么只有9人呢?、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三、经历过程,建立模型

1、激发欲望,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有难度是吧?

师:看来我这样记录不够清楚,大家想想办法,怎样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课件出示要求:既要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哪5个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是哪6个人,又要能让人很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大家现在有办法了吗?先不急着说,请把你想到的方法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行吗?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

2、独立探究,创生维恩图

学生探究画法,师巡视,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交流。

3、展示交流,感知维恩图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的画法很有创意,我从中选了几份,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下。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

预设:

第一种情况:做记号

师: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种情况:写在最前面;写在前面并圈出来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1)哪些同学是两项都参加的?你能上来指一指吗?我们可以给他们圈一圈。

引导:重复出现的同学用两个名字,我们容易看错。要是用一个名字,也能表示出他们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那该多好啊。

第三种情况:两项都参加的同学用一个名字表示(不是写在最前面的)

出示:他把这两个名字写在这合适吗?应该写在哪?

第四种情况:在前面并一个名字来表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哪一部分是参加书法的,你能用手指一下吗?要不用笔来圈一圈,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该怎么圈?

师:圈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师:看来,这样调整能清楚地表示重复和不重复的部分。

4、整理画法,理解维恩图

(1)动态演示维恩图产生过程

师:下面我们把同学们创造出来的韦恩图让电脑再演示一次吧。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再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师边说边用红色和蓝色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演示形成过程。还是两个圈,不同的是这两个圈不是分开的,而是有一部分重叠在一块的,利用两个圈重叠的这一部分我们恰好可以用来表示什么?

(2)介绍维恩图的历史

师:这种图最早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提出的,后人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韦恩图。同学真了不起,你们和伟大的数学家韦恩想到一块去了。

(3)理解维恩图各部分意义

(课件出示用不同颜色,直观理解各部分意义)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韦恩图的`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a.红色圈内表示的是什么?

b.蓝色圈里表示什么?

c.中间部分的两个表示什么?

d.左边的“紫色部分”表示什么?

e.右边的“绿色部分”表示什么?

师:对于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请同位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同伴互说)

(4)比较突出维恩图的优势

我们把这个韦恩图和刚才的表格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好在哪?

(5)、数形结合,运用维恩图。

师:现在,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列算式来解决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教师巡视,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整理算法:

生1:5+6-2=9(人)

生2:3+2+4=9(人)

生3:5-2+6=9(人)

生4:6-2+5=9(人)

①看算式提问题:看第一位学生算式‘就图看算式,你有什么新启发?师:谁给他提问题?(生:你为什么减2?(课件动态演示)5在哪里?圈一圈。)

重点理解为什么-2。课件动态演示

②比较:

3+2+4=9(人)

5+6-2=9(人)

a.两道算式中都有个2,这个2表示什么呢?

圈出+2和-2,为什么(1)中是+2,(2)中是-2?

b、你能在第一个算式里找到5?6?

c. 3+2表示什么意思?2+4表示什么意思?这就是(1)算式中隐藏着的信息,你也能在(2)中找到隐藏着的信息吗?(课件演示)

师:现在我们能用这么多的方法算出三(1)班参加比赛的一共是9个人,是谁帮了我们的大忙啊?(韦恩图。)

四、解决问题,运用模型

1、创设情境,生活应用(课件演示)

这样的韦恩图除了能表示刚才的比赛问题,还能表示生活中的什么?

展示生活问题

(1)这是我们科学书中的重叠问题,找到重叠部分了吗?

(2)这是我们数学书中的重叠问题,谁重叠了?

(3)这是自然界的动物,它们之间存在重叠问题吗?

(4)这是鸡毛掸,找到重叠部分了吗?在哪里?看来,将木条重叠起来,可以增加长度,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呢!

(5)、文具店的问题。

出示下题: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都能解决吗?(完成练习纸)

反馈:

第1题:(生活问题第5题文具店问题)你能把这些信息在韦恩图中表示出来吗?生填写韦恩图,并解决一共进了多少种货?

展示:5+5-3=7(种)

2+3+2=7(种)

师:这里的3表示什么?

为什么一个+3,一个-3呢?

师:比较一下这两个韦恩图(刚才的比赛问题和现在的进货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第2题:(生活问题第3题自然界的动物)对比正确和错误的。这两个小朋友填的不一样,你赞同谁的?填的时候有什么好方法?

第3题:(生活问题第4题鸡毛掸)一共有多长?要提醒大家的是什么?

五、展开变式,深化模型

师: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份学校的通知和我们已经解决的那个问题: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我们一开始脱口而出的答案是5+6=11人,后来看到三(1)的参赛名单,发现有2人重复了,实际只有9个人。

我们现在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三(1)班是9人,其它班级呢?如三(2)班一定是9人吗?

老师可能派了几个同学?一共有几种可能?你能画图把自己的猜想表示出来吗?

反馈:5人。6人。7人。8人。9人。

课件动态演示: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样一个我们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经过我们深入地思考,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六、回顾总结,延伸模型。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