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4年05月20日 08:19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历代文学名家的北京之旅

发布时间:2024-01-01 09:25:02 来源:网友投稿

户力平

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而自辽金之后,曾作为五朝陪都或国都,成为历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此也成为历代文化名人荟萃之地。尤其是唐宋以来,不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一定影响的人物曾在北京留下足迹,其中便有多位著名文学家、诗人。

李白骑行于燕北山地

唐朝,今天的北京一带称幽州,距国都长安(今西安)有千里之遥,为北地边陲。

唐天宝十年(751年)暮秋,年已51岁的李白应在北地军中任职友人之邀,自汴州(今开封市)启程,一路上且行且停,途经邺郡(今河北临漳)、邯郸、广平(河北永年),于次年十月到达幽州。当时的幽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及河北北部、辽宁南部。他在幽州度过了一个冬天。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春南归。

当时的幽州一带人烟稀少,一派辽阔苍茫之景象。李白与友人骑巡于燕北山地,或狩猎,或访古。当游至位于今天平谷东北部鱼子山的轩辕台(即轩辕黄帝陵,另有考证认为轩辕台在离北京不远的河北省怀来县乔山)时,忽然北风怒号,大雪飘飘而落。置身于漫天飞雪之中,李白诗兴大发,随即赋诗《北风行》,其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生动地描述了北地落雪的壮观景象及边塞风光。

后来李白在写给友人的诗歌中还提起这次幽州之行,其中有“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意思是说:我满怀报主龙恩的愿望,投军北燕苦寒之地。还有“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意思是骑行于燕北狩猎,拉弓搭弦,一箭射穿两只老虎,虽然有些夸张,但说明当时北京一带有老虎出没。

高适雪中过居庸关

高适为唐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著名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开元十九年(731年)至二十二年(734年),其北游燕赵,曾至蓟门(今北京一带),并赋《蓟门五首》,其中有“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记录了蓟门边城初冬雨夹雪的景致。

天宝九年(750年)秋天,47歲的高适以河南封丘县尉的身份送兵到驻在妫川(今河北怀来)城内的青夷军。在经过居庸关时,写下《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诗曰:“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境内,有“九关第一数”之称。唐代有“青夷军”驻扎于关外,是范阳节度使辖下的九军之一。

此诗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尤其是勾勒出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

幽州之行,他还写下《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篇,其中有“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诗中的“蓟北”即蓟门以北,疑在今北京西南部。

欧阳修古北口赋诗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以后,宋辽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并互派使臣往来,使者大多由高官或文化名人担任。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其中一位。

北宋至和三年(1056年)八月,欧阳修作为翰林学士被朝廷派为出使辽国的领队,去贺新君登位。一行人自开封府北上,经幽州城(今北京西南部)、孙侯馆(今孙河)、顺州(今顺义)、檀州(今密云),出古北口至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

十月初,来到今天密云古北口长城脚下。古北口,古称虎北口,是燕山中段的一处隘口,有路可通南北,自古为北方边防要地和重镇,也是辽宋使臣交往时的必经之地。

置身于此,但见落雪纷纷,蜿蜒的长城银装素裹,欧阳修即兴赋诗:“古北岭口踏新雪,马盂山(今属河北承德)西看落霞。”勾勒出古道初雪在晚霞映照下的绚丽景象。

宋嘉祐五年(1060年)秋天,欧阳修奉仁宗之命再赴辽国修好。当他又一次登上古北口长城关口,正是夕阳西下,便触景生情,再次即兴赋诗:“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
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表达他置身长城之巅时,思念千里之外家乡的感情。

苏辙两渡永定河

苏辙,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

元祐四年(1089)十月,苏辙奉旨离开京师出使辽国,庆贺辽道宗耶律洪基生辰。其自南而行,至良乡(今属房山区),再向东北到桑干河(今永定河)畔。当时还没有兴建卢沟桥,只有浮桥,时至隆冬,桑干河面几近结冰,且有落雪覆盖,遂赋诗《渡桑干》:“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把桑干河初冬结冰及落雪后的景象描绘得如诗如画。也表达了心中的忐忑,不知道辽国的毡房之上是否已有积雪。桑干河旧作桑乾河,相传每年桑葚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为永定河的上游,也为永定河旧称。

次年正月,苏辙启程南归,再次行至桑干河畔时,河面的冰封已开始融化,和风徐徐,故诗曰“南渡桑干风始和,冰开易水应生波”。虽然一路颠簸辛劳,但数月以来与契丹结下的情谊,使他颇感欣慰:“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惆怅。”与辽使惜别后,快马加鞭,返回汴梁城。

范成大西山赏菊

范成大,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六月,范成大奉命出使金中都(今北京)。當路过良乡(今属房山)时,写下了《良乡》一诗:“新寒冻指似排签,村酒虽酸未可嫌。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诗中记述了当时良乡一带的特产,尤其是把良乡板栗赞誉为果之佳品。而当他途经琉璃河(今属房山)时,但见河中鸳鸯戏水,颇有情致,即兴赋诗《琉璃河上》:“烟波葱茜带回塘,桥影惊人失睡乡。陡起褰帷揩病眼,琉璃河上看鸳鸯”。他还在“自注”写道:“琉璃河,又名刘李河,在涿州北三十里,极清澈,茂林环之,尤多鸳鸯,千百为群。”由此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八百多年前琉璃河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生动画面。

农历九月初九至卢沟桥,赋《水调歌头·九日过卢沟》,遂达燕山城外馆(今北京城区西南部)。因值重阳节,金国官员请他到西山一带观赏菊花,品菊花酒。不料忽降大雪,范成大惊叹不已。回到驿馆后即兴写下《燕宾馆》诗:“九日朝天种落驩,也将佳节劝杯盘。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并在自注中称:“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北京一带已有重阳赏菊和饮菊花酒的风俗。且天气比较寒冷,雪下得也比较早,菊花未落时,已见初雪。

吴承恩三次进京谋职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明代文学家,以神话小说《西游记》而闻名。他曾三次进京谋职。

嘉靖八年(1529年),吴承恩到淮安龙溪书院读书,以求功名,但科举屡遭挫折,直到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才被江南学政推荐为“岁贡生”。次年夏,他从淮安下古镇乘船,沿大运河北上。这是他第一次来北京。

吴承恩进京后,李春芳等好友为他选官授职四处奔走,但不顺利,两个月没有结果。好容易等到事情有了些眉目之时,吴承恩突然接到一封老家来的信,让他如五雷轰顶——他15岁的儿子吴凤毛夭折。吴承恩是三代单传,如此打击使他难以承受,便要速返故里。临行前写下《庚戌寓京师迫于归志呈一二知己》一诗。

嘉靖四十年(1561年),吴承恩第二次进京“谒选”(赴吏部应选官职),但一直在吏部“挂选”。

吏部为明清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其旧址在东长安街南面,大致为今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位置。在京两年多,吴承恩时往吏部探寻“谒选”之事,但迟迟未被任职。此时他已日渐拮据,只好辞京而去。

吴承恩第三次到北京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秋。已任吏部侍郎的李春芳很赏识吴承恩的才华与人品,在他的多方努力之下,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吴承恩和当时著名学者、进士归有光,先后被朝廷委任。归有光任长兴县(今属浙江省湖州市)知县,吴承恩任长兴县丞(正八品,辅佐知县并经管粮、马税征方面事务),遂离京南下任职。

汤显祖五次进京赶考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戏曲家,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其代表作。他曾五次进京参加会试,但四度落榜,直到34岁第五次进京参加会试,才考取功名。

明隆庆五年(1571年),汤显祖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考场在顺天府贡院(今建国门内贡院东街、西街一带),共考三场,每场三天,连考九天。由于榜上无名,他回乡后又苦读三年,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进京参加会试,仍名落孙山。万历五年(1577年),汤显祖第三次进京会试,还是名落孙山。万历八年(1580年),已经31岁的汤显祖第四次进京参加会试,又四度名落孙山。直到万历十年(1582年),他第五次进京参加会试,终于金榜题名,取中第六十五名。

汤显祖五次进京参加会试,四度名落孙山,除了有自身原因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科考的腐败。当时由明朝重臣张居正把持科考大权,他的两个儿子参加会试,但学业平平,曾请汤显祖“代考”,但遭到汤显祖的拒绝,所以汤显祖第三次、第四次参加会试,均受到张居正的排挤而名落孙山。第五次参加会试时,张居正死了,汤显祖才金榜题名。考取功名数月后,他被派往应天府(今南京)任太常博士(正七品),掌管祭祀之事。

郑板桥寻游京西名胜

郑板桥,原名为郑燮,江苏兴化人,是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之一。他曾四次踏足北京。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九月,郑板桥首次赴北京,暂居于西郊瓮山(今颐和园万寿山) 漱云轩,与好友谈诗论画。

郑板桥二次进京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在京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他将自己在京城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燕京杂咏》三首。

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第三次进京。五月在太和殿前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赐进士出身”。在京等待任职时,他游历京西诸多名胜,与西山法海寺(香山南麓)仁公上人、瓮山无方上人和香山卧佛寺的青崖和尚有过交往,互相唱和,留下不少诗篇。

小住香山卧佛寺时,他写下“山中卧佛何时起,寺里樱花此日红。骤雨忽添崖下水,泉声都作晚来风”。金秋时节,他和名僧青崖和尚于寺内古银杏树下谈禅论法时即兴赋诗:“西山肯结万山绿,吹破浓云作冷烟。匹马径寻黄叶寺,雨晴稻熟早秋天。”诗中的“黄叶寺”即卧佛寺。而“黄叶”当指寺内两株被秋风染得金黄的古银杏。在香山观赏红叶后,赞曰:“红树年年只报秋,西山岁岁想同游”。他还到玉泉山游览,写下了“屋边流水势潺涟,峭壁千条瀑布繁;
自是老僧饶佛力,杖头拨处起灵泉”的诗句。但他闲居京城一年多,并没有谋到一官半职,只好南归扬州。

乾隆六年(1741年),郑板桥最后一次进京,以求“候补官缺”。在慎郡王允禧的举荐下,终于在他中进士后的第六年,即乾隆七年(1742年)春,谋得了山东范县县令之职,此时他已50岁了,从此开始了他为时12年的县令生涯。

编辑 刘颖

猜你喜欢会试吴承恩汤显祖吴承恩:人生不过是一场“西游记”文史博览·文史(2021年4期)2021-06-18吴快乐作文(1.2年级)(2020年8期)2020-09-10吴承恩剿匪民间故事选刊·下(2020年8期)2020-08-21古代科举考试,哪些情况会延期人民论坛(2020年18期)2020-07-23明代《会试录序》的史料价值探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年1期)2020-01-07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思考戏曲研究(2017年2期)2017-11-13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艺术品鉴(2017年9期)2017-09-08汤显祖家族墓初考艺术品鉴(2017年9期)2017-09-08从明朝会试看科举制福建质量管理(2017年13期)2017-04-15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中华戏曲(2017年2期)2017-02-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