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4年05月20日 12:00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知识点总结专题必备18篇【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9 18:25:02 来源:网友投稿

知识点总结专题第1篇一、题目已知或通过简单推理判断出是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直接用其通项公式。例:在数列{an}中,若a1=1,an+1=an+2(n1),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an。解:由an+1=an+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识点总结专题必备18篇,供大家参考。

知识点总结专题必备18篇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篇

一、题目已知或通过简单推理判断出是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直接用其通项公式。

例:在数列{an}中,若a1=1,an+1=an+2(n1),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an。

解:由an+1=an+2(n1)及已知可推出数列{an}为a1=1,d=2的等差数列。所以an=2n-1。此类题主要是用等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判断,是较简单的基础小题。

二、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用公式

S1 (n=1)

Sn-Sn-1 (n2)

例: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9n,第k项满足5

(A) 9 (B) 8 (C) 7 (D) 6

解:∵an=Sn-Sn-1=2n-10,∴5<2k-10<8 ∴k=8 选 (B)

此类题在解时要注意考虑n=1的情况。

三、已知an与Sn的"关系时,通常用转化的方法,先求出Sn与n的关系,再由上面的(二)方法求通项公式。

例: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满足an=SnSn-1(n2),且a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an=SnSn-1(n2),而an=Sn-Sn-1,SnSn-1=Sn-Sn-1,两边同除以SnSn-1,得---=-1(n2),而-=-=-,∴{-} 是以-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Sn= -,

再用(二)的方法:当n2时,an=Sn-Sn-1=-,当n=1时不适合此式,所以,

- (n=1)

- (n2)

四、用累加、累积的方法求通项公式

对于题中给出an与an+1、an-1的递推式子,常用累加、累积的方法求通项公式。

例:设数列{an}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且满足(n+1)an+12-nan2+an+1an=0,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n+1)an+12-nan2+an+1an=0,可分解为[(n+1)an+1-nan](an+1+an)=0

又∵{an}是首项为1的正项数列,∴an+1+an ≠0,∴-=-,由此得出:-=-,-=-,-=-,…,-=-,这n-1个式子,将其相乘得:∴ -=-,

又∵a1=1,∴an=-(n2),∵n=1也成立,∴an=-(n∈N*)

五、用构造数列方法求通项公式

题目中若给出的是递推关系式,而用累加、累积、迭代等又不易求通项公式时,可以考虑通过变形,构造出含有 an(或Sn)的式子,使其成为等比或等差数列,从而求出an(或Sn)与n的关系,这是近一、二年来的高考热点,因此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例:已知数列{an}中,a1=2,an+1=(--1)(an+2),n=1,2,3,……

(1)求{an}通项公式 (2)略

解:由an+1=(--1)(an+2)得到an+1--= (--1)(an--)

∴{an--}是首项为a1--,公比为--1的等比数列。

由a1=2得an--=(--1)n-1(2--) ,于是an=(--1)n-1(2--)+-

又例:在数列{an}中,a1=2,an+1=4an-3n+1(n∈N*),证明数列{an-n}是等比数列。

证明:本题即证an+1-(n+1)=q(an-n) (q为非0常数)

由an+1=4an-3n+1,可变形为an+1-(n+1)=4(an-n),又∵a1-1=1,

所以数列{an-n}是首项为1,公比为4的等比数列。

若将此问改为求an的通项公式,则仍可以通过求出{an-n}的通项公式,再转化到an的通项公式上来。

又例:设数列{an}的首项a1∈(0,1),an=-,n=2,3,4……(1)求{an}通项公式。(2)略

解:由an=-,n=2,3,4,……,整理为1-an=--(1-an-1),又1-a1≠0,所以{1-an}是首项为1-a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得an=1-(1-a1)(--)n-1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2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表现: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

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盛,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

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因为:

⑴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⑵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⑶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⑷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3篇

【明清君主_的加强知识点总结】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影响

加强了君主_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批红(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顶峰)

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_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权力: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过程

(1)清初(皇太极):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特点:简速密

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全_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_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主权力的渴望强烈。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

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评价

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进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局限性:

(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民主。

(2)小国寡民体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等成为政治_社会动荡的隐患。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4篇

①原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②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

③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④西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经过的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

季风气候川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⑤西电东送:

a北路(火电为主)供应京津唐和华北;

b中路(水电为主)供应华中、华东和长三角;

c南路(水电为主)供应华南和珠三角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5篇

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如石灰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如片麻岩、板岩、大理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3)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①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分布规律是岩层年龄越大,其位置越靠下。

②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

③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且其形成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一般情况下,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④如果是海底的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上述判断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内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现象分析表现实例分析

山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雪线分布的影响因素

(1)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

山地自然带类型(带谱)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和坡向等因素有关。

①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

②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起始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赤道附近的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似。

③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在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

(2)影响雪线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全球雪线高度分布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纬度逐渐升高。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

②降水量: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6篇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建立: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英、苏、中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会后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它们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的绝对控制权。这样,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

A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

B 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1)签订: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意义: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了解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

欧洲联盟(EU):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目前欧盟已拥有27个会员国。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1)成立: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中国加入: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20XX年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3)成就: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4)问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世界经济全球化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由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成立于1947年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常设组织,而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发展:截止20XX年7月,其成员国共有153国。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A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B 它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C自成立以来,其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的90%以上。

D 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1)加入:中国是关贸总协定(GATT)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中国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参加多边贸易谈判。20XX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

(2)影响:

A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C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A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 本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C 全球环境污染、粮食短缺、毒品泛滥等问题突出。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7篇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8篇

1、散步

信服xìnfú相信(并)佩服。敬佩。

嫩芽nènyá嫩绿的枝芽,形容刚出生而柔弱的生命。

霎时shàshí霎,短时间;一会儿。霎时,极短的时间。

拆散chāisàn分开

委屈wěiqū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水波粼粼shuǐbōlínlín形容水面明净。

各得其所gèdéqísuǒ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造句:老师带领同学们道森林里玩耍,同学们快乐的像一群小鸟。老师的身心得到了舒展,同学们的视野开阔了不少,真是各得其所。

2、秋天的回念

瘫痪tānhuàn:身体任何部位运动的或感觉的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比喻机构涣散、混乱,不能正常工作。

暴怒bàonù:大怒;亦形容水势凶猛激荡

沉寂chénjì:非常寂静;杳无音讯。

捶打chuídǎ:用拳头或锤子敲打。

憔悴qiáocuì:黄瘦;瘦损。形容人脸色不好。

央求yāngqiú:恳求,乞求

神色shénsè:神情面色

敏感mǐngǎn: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诀别juébié:分别;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

烂漫lànmàn:色彩鲜丽;坦荡,无做作

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啰嗦

淡雅dànyǎ:(颜色花样)素净雅致;(花草等的香气)清淡

深沉shēnchén:指声音低沉;形容程度深;沉稳,不外露。

喜出望外xǐchū’wàngwài:所遇超过了所望,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9篇

1、高原盆地

①青藏高原(冰川冻融地貌,光照强、热量不足,河谷农业);

②内蒙古高原(风力地貌,荒漠化);

③黄土高原(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地貌,水土流失)

④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形、多峰林、溶洞,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塔里木盆地(风力地貌,光照强、温差大,水分不足,绿洲农业,荒漠化)

⑥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光照弱、热量足,紫色土)

2、平原丘陵

①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沃野千里);

②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淤积、恢复生态植被、退田还湖);

④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红壤、红色荒漠)

3、我国资源的分布:

①南方:水能、有色金属与铁;

②北方:煤、石油、铁;

③西北:石油、天然气;

④青藏:太阳能、地热能、水能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0篇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1)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2)特点: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即互为独立又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1篇

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存条件的改善导致死亡率的下降,因此,转变过程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然后出生率下降,最终二者均达到较低水平,完成转变过程。

(2)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太快: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影响: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影响经济发展。对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②人口增长太慢: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③我国的主要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量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较大。

人口迁移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合理的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资源开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综合环境的改善。

不利方面:不合理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给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治安带来压力。

②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迁出人口获得就业机会,增加了家庭收入,有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

不利方面:迁出的人口大多是身体素质或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年轻人,这对迁出地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基础教育投入多,回报少,影响迁出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三大功能分区

城市化

城市化即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以及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农村土地变为城镇用地的过程。世界城市化进程如下图所示: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产生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等。

②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扩大;对河流水——地表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污染,水质降低。

③对生物的影响: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易产生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打造“生态城市”: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2篇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西北地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西北地区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观为主,其成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递减,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主要属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带;贺兰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地带,降水稍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开矿。

西北地区的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绿洲地区。

原因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另外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演化(主要原因和分布):

古代荒漠化主要原因:盲目垦耕,战争、瘟疫

分布: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河西走廊

近代荒漠化主要原因:移民实边、开放蒙禁

分布: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

现代荒漠化主要原因:人口压力,管理失误

分布: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防治荒漠化要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4)荒漠化具体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5)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经验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我国政府在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3篇

影响某地降水多少的因素

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1)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2)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3)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大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再如,北极圈内的海港摩尔曼斯克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4篇

【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古代中国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_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5篇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6篇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现代社会: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7篇

①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对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②水土流失的危害:

⑴侵蚀土壤 (跑水\跑肥\跑土),农业减产;

⑵河湖淤积加重;

⑶旱涝灾害增加

③治理措施: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恢复植被

工程措施—-修水库\建梯田\打坝淤地—-蓄水保土

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蓄水保土

知识点总结专题 第18篇

①荒漠化的实质---土地退化;表现→耕地、草地、林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②我国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

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③防治对策: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C、调节农林牧之间关系;

D、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E、控制人口增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