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必备1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第1篇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代特征】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巩固:(1)君权强化:明清时期,封建专制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显示出封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必备1,供大家参考。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 第1篇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巩固:
(1)君权强化:明清时期,封建专制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显示出封建制度的没落和统治基础的动摇。
(2)边疆巩固: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西藏、新疆、台湾)的管辖,奠定了今天疆域的基础,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
危机:明清社会危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表现: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上控制日趋强化;对外交往上中外的冲突和闭关锁国政策。
【核心考点】
1、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朱元璋强化皇权:政治上,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地方上,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司法上,设立锦衣卫(厂卫)。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发展。以上措施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著作。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科学巨著。
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明成祖时期修建北京城,宫城即紫禁城(今故宫)。
明朝著名小说有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
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明清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
清朝对台湾地区的管辖: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确立中央政府对-和班禅的册封制度。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为反抗沙俄的控制和压迫,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农业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人口增长。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政治上: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2)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和实行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3)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影响: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启示:闭关则衰,开放则荣。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朝的曹雪芹和高鹗。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 第2篇
意大利的社会与政治结构
基于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独特政治结构,部分学者推理说:当地与众不同的社会氛围为意大利出现罕见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在近代早期,意大利并非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而是由一些城邦和领地组成:控制着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位于中部的佛罗伦萨共和国和教皇国,分别位于北部和西部的热那亚共和国与米兰公国,以及位于东部的威尼斯共和国。15世纪的意大利是欧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许多意大利城市就建立在古罗马建筑的废墟之上;从表面上看,这就将文艺复兴的古典性及其发祥于罗马帝国心脏地带的事实联系在了一起。
[3]
历史学与政治哲学家昆廷·斯金纳指出,弗赖辛主教奥托(1114年-1158年)在12世纪来到意大利时,曾注意到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形态,并观察到意大利似乎已开始脱离封建制度,将商人和商业作为其社会基础。与此相关的,是壁画《好政府与坏政府的讽喻》(Allegory of Good and Bad Government)所表达出的反君主制思想;这幅著名的早期文艺复兴壁画位于锡耶纳,由安布罗焦·洛伦采蒂绘于1338年至1340年;他通过这幅画传达出了对公平、公正、共和与善治的强烈渴盼。尽管受到教廷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牵制,但这些城市共和国依旧不懈地追求着自由的理念。斯金纳指出,当地有很多人在极力维护自由,例如马泰奥·帕尔米耶里(1406年-1475年)不仅歌颂了佛罗伦萨艺术、雕塑及建筑方面的天才艺术家,还对“同时在佛罗伦萨出现的道德、社会及政治哲学的繁荣”发出了赞美之辞。
欧洲国家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遵照-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从此罪就降临到了世界。” 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也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
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生产力的发展等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这就是自由的体现,当然要想有这些“自由”还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以及人才。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这和黑暗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不断入侵东罗马帝国(拜占庭),东罗马人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其优越性与黑暗的比较,使得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其实今天的西方世界,其人文精神与国家制度,无非就是古代希腊与罗马时代的复制而已,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代,除了增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外,和古希腊城邦时代没什么区别。也就是说,如果希腊或罗马的时代多延续一些时间,人类会更加进步。这在东西方都是一样的,除非科学技术压倒性的优势,否则高等文明往往会被低等的征服,等到这些低等文明再发展起来,已经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日耳曼蛮族进入罗马只会去掠夺财富,就像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一样。所谓资产阶级,就是生意人而已,做生意,交换物品,从人类的食物吃不完就已经出现了。这些生意人走遍当时的已知世界,开拓了视野,了解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明白了世界不是只有一种声音,人文主义复兴已经不可避免。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 第3篇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而这些倾向是与天主教的主张相违背的。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天主教文化的反抗。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极其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 第4篇
文艺复兴(英文:Renaissance 意大利文: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法文:La Renaissance)是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在近代早期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知识生活。一般认为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但存在异议。
意大利其他重要的中心有威尼斯、热那亚、米兰、那不勒斯、博洛尼亚、最后是教宗的罗马。从意大利开始,到16世纪一直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其影响力在艺术,建筑,哲学,文学,音乐,科学技术,政治,宗教以及智力探究的其他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在研究中采用了人本主义的方法,并在艺术中寻找现实主义和人类情感。
“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 第5篇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及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时代特征】
本单元讲述了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的历史。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经历了远古时代、农耕时代和传说时代。
【核心考点】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用火,并会保存火种。
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
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商、西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分别是禹、汤、周武王。
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
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根源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封建性,促使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型,是改革的核心措施;“鼓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国富兵强;“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影响深远的一项措施。(3)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4)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留给我们的启迪是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把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防洪灌溉工程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的都江堰。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形成的学术繁荣局面(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百家争鸣。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发展为“仁政”。
能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辩证法)的思想家是老子;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墨子;商鞅的主张与百家争鸣中法家代表韩非的思想主张最相似。法家思想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秦始皇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 第6篇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时代特征】
宋元时期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民族关系发展: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与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元朝时回族形成,民族关系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社会变化:
(1)魏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时,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2)宋元时期,都市繁华,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3)宋元时期,科技进步,文学艺术多姿多彩,中外交通发达。
【核心考点】
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与南宋并立的政权有金(女真)、西夏(党项)、蒙古。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民族政权并立典型事件: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澶渊之盟使辽宋之间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同时加重了北宋的负担。辽、宋、金之间,战和交织,但以和为主,以相互的交流发展为主,这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南方战乱较少,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都反映了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两宋商业城市兴起。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出现早市和夜市。乡镇出现了草市。
两宋时期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一代天骄”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他的功绩是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
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地方建立行省。我国省级机构的划分从元朝开始。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元朝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逐渐丰富,都市中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宋词的代表人物有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元曲的代表人物是关汉卿。隋唐时期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宋代制成罗盘针。北宋末年,开始使用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唐朝时,发明火药。宋代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代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 第7篇
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
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本质
新兴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 第8篇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时代特征】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既是对秦汉的继承,也是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表现。
繁荣表现
(1)工具革新,经济繁荣
①交通运输: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工具革新(曲辕犁、筒车);③手工业发展:丝织工艺水平高,陶瓷业发展;④商业都市: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⑤盛世: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科技发展,文化繁荣
①科技领先: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火药;②唐诗繁荣: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③书法绘画:隋唐书法、绘画辉煌,著名的有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
开放表现
(1)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创立、完善,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开明。设机构、和亲、册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和发展。
(3)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人们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对外关系: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日本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制度;唐都长安,世界性大都会。
【核心考点】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同时大量征发劳役,加速了隋朝灭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科举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唐太宗年号“贞观”,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为“贞观之治”。主要措施有:重用贤才、虚心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对西域的统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唐朝发明曲辕犁和筒车。陶瓷器中唐三彩最为有名。长安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
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李白享有“诗仙”的美誉。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唐朝时期,日本为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而派遣唐使到中国。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此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局面。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 第9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时代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它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
俄国崛起: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斯大林把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苏联模式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很大。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建立了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国际新秩序。这一新秩序是建立在强权之上,不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一体系极其不牢固。
民族独立运动:战争还激化了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在战后兴起了新一轮的民族独立运动和民主改革。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扎格鲁尔领导的埃及华夫脱运动及卡德纳斯领导的墨西哥改革,影响深远,各具特色。
【核心考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重要战役是被称为“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事件:美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战争目的)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战争性质)。特点是时间长、国家多、伤亡大。
年11月,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在列宁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形成。其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巴黎和会的操纵国是英、美、法。签订了对德《凡尔赛条约》。
(1)条约中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了巴黎和会是分赃的会议;
(2)规定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由日本继承,损害中国主权,引发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最后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和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甘地领导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迫使英国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 第10篇
一、物质基础
中世纪的欧洲,贸易中心集中在地中海沿岸,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商业城市的兴起,手工工场的发展,经济繁荣。
二、文化基础
大量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从东罗马帝国传到了意大利。
三、阶级基础
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
四、人才优势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才济济,汇集一处。
五、地理位置
意大利相对邻近东方,较早接受了东方文化(造纸术,印刷术)。
六、导火索
黑死病在欧洲流行。
七、深层原因
教会严格控制人们思想,激起资产阶级与平民的不满。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 第11篇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时代特征】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里,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苏冷战: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首的华约先后建立,形成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资本主义国家:
(1)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新经济;
(2)西欧各国加强联系与合作,组建了欧共体。1993年,欧共体发展为欧盟。
(3)战败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为了改变苏联模式的弊端,苏联和东欧各国通过一系列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亚非拉美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逐渐崩溃。
【核心考点】
美国“冷战”政策措施: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德国分裂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标志两极格局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
年,成立欧洲共同体。1993年,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美国的援助、大力发展科技、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年被称为“非洲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年底,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 第12篇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代特征】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后,世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平静。1929年开始,世界再次动荡起来,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危机时代: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面对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经济缓慢恢复过来,德日两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战争时代:20世纪30年代,日本、意大利、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而结束。这次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
【核心考点】
—1933年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美德等国摆脱经济危机的途径: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了危机,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先例;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措施有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发展社会福利。
意大利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德国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希特勒上台执政,成为国家元首;日本法西斯建立的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掌握政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2年1月,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决定战后分区占领德国、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对日作战的是雅尔塔会议。
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合作。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 第13篇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彼特拉克《歌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然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义者开始用研究古典文学的方法研究圣经,将圣经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因此在历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 第14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核心考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赤壁之战中刘备、孙权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汉;孙权称吴王,建立吴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国时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西晋末年,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战役是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相同结果是以少胜多。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客观原因是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措施。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祖冲之。
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他被后人誉为“书圣”。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南北朝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历史知识点整理初中 第15篇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代特征】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秦: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秦王嬴政称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开始实行全面的统一。
汉: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
【核心考点】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秦的暴政导致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刘邦的军队灭亡秦朝。
刘邦建立西汉,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时期出现“文景之治”局面。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还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兴办太学。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汉武帝实现“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促进了贸易与文化交流。西汉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今新疆等地区归属中央政权。
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尊称为“医圣”。华佗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
栏目最新:
- 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2024-09-18
- 扫码时代,让法治为老人留个慢窗口2024-09-18
- 心守一抹暖阳,静待一树花开2024-09-18
- 什么是低空经济2024-09-18
-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职住地识别的公交通勤...2024-09-18
- 外耳道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瘤1例2024-09-18
- 纳米金刚石及其衍生物在烃类转化中的研...2024-09-18
- 云南茂租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2024-09-18
- 公路用胶粘剂制备与工程造价应用研究2024-09-18
-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帮助了解你的免疫力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