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4年05月20日 10:27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原子结构教学反思11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2023-12-02 17:50:02 来源:网友投稿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第1篇《原子的结构》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而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并且是分层排布的;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计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子结构教学反思11篇,供大家参考。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11篇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第1篇

《原子的结构》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而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并且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计算。

原子的构成比较简单,所以我采用了先学生自学,再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本上有原子构成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通过填写练习册的空格,可以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结合课本上的表格回答练习册上的问题,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构成原子微粒之间的关系,如: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等。

从微观粒子的性质引出相对原子质量,这部分内容采用了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原子的质量很小,书写和记忆很不方便,所以引入了这个概念。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可以用公式去表示。让学生利用公式,自己计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我认为是可行的,但通过学生的反应和课下反馈,这个概念仍不太理解。分析原因:课堂上给学生留的计算的时间过少,有时间都在记笔记,因而没有起到练习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醒学生记笔记,并且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多预留些时间。通过总结表格中的数据,相对原子质量还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掌握这个后,马上进行练习,效果较好。

原子核质量大,体积小,电子在较大空间做绕核的高速运动,引出电子的分层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也采用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写原子结构示意图,基本上都能掌握。原子序数也就是核电荷数,写示意图时要用到,原来要求学生记过元素周期表,但要求不严格,所以掌握情况不好,在直接让写某原子的示意图时就有困难。所以布置的任务,一定要严格要求,并且把检查落实,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方便以后的学习。

整节课的氛围较好,问答时学生互动较多,但是在单独叫学生在黑板上写的时候都不太积极。应该多鼓励学生,对积极的学生给予很大的表扬,引起其他学生竞争,创造争先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第2篇

同一个内容,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阐述,习惯性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预没的教学情境中,却不敢像陈全明老师那样在原子模型建立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质疑,也许他们的教学设计看起来环环相扣,学生的回答也不乏精彩之处,却总让人感觉到少了点学生真正的思维空间。

大家都说,在教学中最难得的是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那陈老师又是怎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得悦的呢?仔细研究陈老师的教学过程,不难发现其妙处所在。

1、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懂得不透或完全不懂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浅显,有的则较为深刻。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有问题但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而受到教师的指责,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等等。因为教师包办太多,有些学生还产生了“我不懂,教师会讲”的依赖心理。由于这些心理障碍,使得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增强其质疑意识。陈老师在课一歼始就鼓励学生通过汤姆生的实验对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的认识产生质疑,无疑对学生产生一个暗示:老师欢迎同学们对权威产生质疑,也间接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陈老师还经常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那些不爱提问的学生也能勇于提出问题。

2、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反映了学习中学习兴趣、情感等良好的心理条件对学习的直接作用。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极大的兴趣,才能产生学习、探究的动力,才能使学生知难而进,肯下功夫,勤于思考,才能有问题可提。

本案例中陈老师采取了以下方法。

(1)有意识地加大实验力度。乒乓球分别撞击铅球和泡沫碎屑实验及小铁球快速绕磁铁转动实验匠心独具,不但令人眼前一亮,而且很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对问题的解答,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质疑热情。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基于汤姆生的实验让学生把自己想象中的原子模型画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加强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看到优势,找出不足。可以说自始至终,陈老师都很注重并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培养学生大胆探索、主动质疑的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给学生创设了乐意质疑的广阔时空。

3、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让学生善于质疑

应该说,多数学生希望把化学学好,把书本知识弄懂,但往往缺乏方法,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指导点拨。实践表明,教师有意识地暴露知识的矛盾,激化矛盾,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本案例陈老师在道尔顿之后抛出电子的存在以激疑,汤姆生之后又抛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陈老师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挖掘其内在含义,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关键处提问。例如做了用乒乓球分别撞击铅球和泡沫碎屑的对比实验后,学生豁然开朗,原来中心粒子虽小但质量很大。看起来学生已经没有疑问了,为了深化思维,教师从无疑中引疑,告诉学生,原子中有原子核,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此,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绕着带正电的原子核旋转。在“带负电”和“带正电”上特意地加重语气又引发学生产生了新的疑问。

4、引用延迟判断原则,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质疑

本案例中,陈老师特意引用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有些不是当即做出判断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求结果,同时还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陈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在学生表述疑问时,不随意打断学生的疑问,同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取和注意别人的发言,并提醒学生想想哪些也是自己的疑问,哪些是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哪些问题自己能够解决,哪些别人的问题或见解能引起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

显然,质疑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涉及感觉、知觉、注意、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经常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才能逐步提高质疑能力,才能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第3篇

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应正确发挥模型的作用,因为: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模块,利用科学史的素材,是建立模型认识的很好的方式。

2、可以进一步挖掘科学史中的科学方法的价值3、可以让学生参与模型建构的活动。

因此,讲原子结构模型的发现史,可以把重要的假说模型思想与原子结构知识综合起来,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讲解上将知识技能,方法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目标共同体现。在这部分知识上既有讲解也应有质疑,比如用多电子原子的光谱来质疑玻尔模型可不可以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让学生自己思考玻尔模型是否正确。这样的过程也符合科学发展的历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研究的历程,让学生体会我们所有的这些知识实际上是有实验的`依据,不是科学家自己随便的创造出来的,由这样的依据构建出假说,在由假说构建适合的模型,但是当实验条件变化,模型就会被质疑,人们就会构建新的模型。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假说模型是科学发展过程必然的过程,如果今后他们做科研也必须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学。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第4篇

首先复习提问“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吗?”引入,然后引出探讨原子内部结构的话题。由学生自学课本并讲解“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的核”。让学生想象原子结构像什么?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有的说像地球,有的说像苹果,有的说像太阳系,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效果较好!交给学生讲解是成功的,而且以后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做主人,效果会更好。

数据分析环节学生不是很活跃,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两个等式的结论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讨论和交流的并不热烈。这也是本节课一个难以突破的地方,因为问题挑战性不强,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课后,有老师提出本节课悬念不足,总是有一个固定的结论引导着学生,使他们不能展开想象和打开思维;
也有老师提出学生活动还不够。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类问题,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由于原子的构成是抽象和微观的,所以不能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生动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很多。不过我利用一些图片和动画来模拟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弥补,但总的来说值得继续探讨的地方还很多,有收获更有遗憾。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第5篇

首先复习提问: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引入,然后引出探讨原子内部结构的话题。由学生自学课本并讲解“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的核”。让学生想象原子结构像什么?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有的说像地球,有的说像苹果,有的说像太阳系,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效果较好!交给学生讲解是成功的,而且以后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做主人,效果会更好。

数据分析环节学生不是很活跃,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两个等式的结论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讨论和交流的并不热烈。这也是本节课一个难以突破的地方,因为问题挑战性不强,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课后,有老师提出本节课悬念不足,总是有一个固定的结论引导着学生,使他们不能展开想象和打开思维;
也有老师提出学生活动还不够。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类问题,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由于原子的构成是抽象和微观的,所以不能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生动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很多。不过我利用一些图片和动画来模拟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弥补,但总的来说值得继续探讨的地方还很多,有收获更有遗憾。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第6篇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课题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的难点是知识太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知之甚少,为探究活动制造了困难:哪些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引导探究。为此,我选择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导出“原子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动画,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原子结构。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明了化,帮助学生领略和体验微观世界,使微观抽象的原子变为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我还精心准备了学生讨论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寻找构成原子的各粒子间的数量关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不足之处:本节课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引导学生质疑。对于这样的纯理论课,如何协调“讲清”和“探究”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同一个内容,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阐述,习惯性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预没的教学情境中,却不敢在原子模型建立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质疑,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经常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才能逐步提高质疑能力,才能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第7篇

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学校继续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模式,并在基础年级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中全面展开。对我来讲,是第一次接触,凡是得从头开始。

我通过以前听说过导学案的情况,又认真学习了县编材料——《教海引航》中有关导学案的理论知识及精神,特别是关于化学学科对于实施导学案的模式及过程或程序。学校也不时的统一打印有关材料集中学习。虽说有了大面的认识,但具体实施到每一节课中,这是一项既艰巨又重大的工作。慢慢摸索了近半个学期,可以说现在设计一节导学案比较得心应手,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下面我就《原子的结构》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通过《水的分解与合成》这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知道分子、原子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对于原子是否再分,学生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分子可分,原子就一定可分;也有的同学认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不可分,原子应该是最小的粒子。对于这两种想法,不要盲目给出结论。可以通过再现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使学生感受认识物质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对权威质疑的科学态度。所以本节的起点应建立在了解人类原子结构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上。

二、建立本节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2、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

三、导学案具体导学过程:

1、 课前准备:(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2)分子与原子的联系。

2、 自学: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己学习本节内容。

(1)原子能否再分?有哪些化学家参与了发现原子结构的过程中?

(2)谁的观点更科学?为什么?

(3)请你描述出原子的结构?

(4)原子的结构中,粒子之间的关系又怎样?

(5)学生以自己发现原子结构的身份,能简单描述过程?

根据导学案的实施,我认为还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原子的微观结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原子的结构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是很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只凭课本彩图和文字描述,学生对原子的发现过程没有很好的在脑海中建立,只是填压给学生,为了起到更好的效果,最好加以幻灯片或动画演示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这样的问题进行设计:

1、道尔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提出了一个什么论断?这个论断对吗?

2、你如果是汤姆森,你该怎样反驳道尔顿?

3、汤姆森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符合实际吗?

4、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他的预期效果怎样?这样预期的根据是什么?最终结果又怎么样?

结合这4个问题的引导,以人物为叙事线索,从师生关系入手,既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认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第8篇

1、原子能级结构的提出

原子能级结构的提出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以往的教材是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模型的矛盾出发,给出玻尔理论基本内容和由这个理论推导出的氢原子电子轨道半径和能级公式。而现今教材的处理是在对氢原子光谱不连续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能级结构的猜想。为什么这么处理呢?一方面是为了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
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学生对原子的结构的不理解和错误认识。在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模型的矛盾中,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要辐射能量”这样的认识;
另外玻尔理论中“轨道”的概念是不正确的,氢原子的电子是没有轨道的,这在第二章中已经阐明,所以书中只提到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在“资料活页”中给出了玻尔理论。

2、原子的跃迁

除了使学生明确原子跃迁时所遵循的规律,教师还应强调:原子无论吸收能量还是辐射能量,这个能量还是任意的,而是等于原子发生跃迁的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原子辐射和吸收的光子也只能是某种特定频率的。这一点可结合前一节的“资料活页”中的“氢的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加深学生理解。

3、原子能级为负值

当选取电子处于无穷远处时氢原子的能量为零,氢原子在其他状态的能量为负值。其中的原因是:要使原子电离(即电子处于无穷远处),外界必须对原子做功,使电子摆脱与原子核之间的.束缚力。所以电子处于无穷远处时氢原子的能量比氢原子的其他状态的能量都最高。此原因可让学生自行分析,教师可提示他们用功能关系去理解。

4、光谱线系的形成

原子从不同能级跃迁到某一特定能级就形成一个线系,这名话学生应理解:一个原子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能量状态,但在某一时刻,一个原子不可能既处于这一状态也处于那一状态。如果有大量的原子,它们之中就有的处于这一状态,有的处于那一状态。氢光谱的观测就说明了这一事实:它的光谱线还是一个氢原子发出的,而是不同的氢原子从不同的能级跃迁到另一些不同能级的结果。

5、讨论与交流

氢原子光谱的波长满足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第9篇

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学校继续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模式,并在基础年级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中全面展开。对我来讲,是第一次接触,凡是得从头开始。

我通过以前听说过导学案的情况,又认真学习了县编材料——《教海引航》中有关导学案的理论知识及精神,特别是关于化学学科对于实施导学案的模式及过程或程序。学校也不时的统一打印有关材料集中学习。虽说有了大面的认识,但具体实施到每一节课中,这是一项既艰巨又重大的工作。慢慢摸索了近半个学期,可以说现在设计一节导学案比较得心应手,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下面我就《原子的结构》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通过《水的分解与合成》这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知道分子、原子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对于原子是否再分,学生可能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既然分子可分,原子就一定可分;
也有的同学认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不可分,原子应该是最小的粒子。对于这两种想法,不要盲目给出结论。可以通过再现原子结构发现的历史,使学生感受认识物质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敢于对权威质疑的科学态度。所以本节的起点应建立在了解人类原子结构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习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上。

二、建立本节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会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
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2、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关系。

三、导学案具体导学过程:

1、 课前准备:(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2)分子与原子的联系。

2、 自学: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己学习本节内容。

(1)原子能否再分?有哪些化学家参与了发现原子结构的过程中?

(2)谁的观点更科学?为什么?

(3)请你描述出原子的结构?

(4)原子的结构中,粒子之间的关系又怎样?

(5)学生以自己发现原子结构的身份,能简单描述过程?

根据导学案的实施,我认为还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起原子的微观结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原子的结构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是很抽象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很难理解。只凭课本彩图和文字描述,学生对原子的发现过程没有很好的在脑海中建立,只是填压给学生,为了起到更好的效果,最好加以幻灯片或动画演示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这样的问题进行设计:

1、道尔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提出了一个什么论断?这个论断对吗?

2、你如果是汤姆森,你该怎样反驳道尔顿?

3、汤姆森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符合实际吗?

4、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金箔,他的预期效果怎样?这样预期的根据是什么?最终结果又怎么样?

结合这4个问题的引导,以人物为叙事线索,从师生关系入手,既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认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第10篇

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应正确发挥模型的作用,因为: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模块,利用科学史的素材,是建立模型认识的很好的方式。

2、可以进一步挖掘科学史中的科学方法的价值

3、可以让学生参与模型建构的活动。

因此,讲原子结构模型的发现史,可以把重要的假说模型思想与原子结构知识综合起来,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讲解上将知识技能,方法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目标共同体现。在这部分知识上既有讲解也应有质疑,比如用多电子原子的光谱来质疑玻尔模型可不可以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让学生自己思考玻尔模型是否正确。这样的过程也符合科学发展的历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研究的历程,让学生体会我们所有的这些知识实际上是有实验的依据,不是科学家自己随便的创造出来的,由这样的依据构建出假说,在由假说构建适合的模型,但是当实验条件变化,模型就会被质疑,人们就会构建新的模型。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假说模型是科学发展过程必然的过程,如果今后他们做科研也必须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学。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第11篇

本节课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标人教版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基础,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节课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知之较少,为探究活动制造了困难:哪些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引导探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相当好了。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尝试例如:为导出“原子的结构”时,我适时地播放课件电解水的微观图示,动画的运用使学生较为直观的认识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体会到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手段确实有助于抽象知识的教学。

但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和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如何,一下子也难以想象,此时我又适时地播放课件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然后小结原子的内部结构。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学生们提高了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了解了科学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们领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使微观变直观,抽象变形象,还初步知道了获得实证的途径,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这一课题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了信息面,在帮助学生领略和体验微观世界,提高想象力,创新能力,使微观抽象的原子变为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本节课最大的缺点就是讲的太多,学生探究的偏少。对于这样的理论课,如何协调“讲清”和“探究”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学习探讨。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