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5年07月16日 03:42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江淮丘陵地区补充耕地质量评价

发布时间:2023-08-27 12:40:03 来源:网友投稿

詹雪洁, 丁琪洵, 周文强, 汪甜甜, 郭匿春, 马友华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田生态保育与污染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6)

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进一步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有助于强化底线意识守护好耕地资源[1]。早在1997年4月,国家就要求各地须严格落实耕地总量平衡[2-3],第一次明确,非农建设需要占用耕地的,须开垦不少于占用面积且符合标准的耕地[4-7]。1998 年8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确立了以“占补平衡”为核心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8]。2004年10月国务院提出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按照等级折算[8],目的是占补数量、质量同步平衡[9]。2015年12月,提出了耕地保护的概念,包括数量、质量和生态三方面[10-12]。2020年1月,提出了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引入了国家耕地保护的概念[13]。在非农业建设中,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应当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对开垦的新耕地进行数量、质量两手抓[14-16]。补充耕地质量的重要性逐步得到重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落实,有效遏制了耕地流失[17-18],在维系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产粮大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及技术保障[19-23]。

于磊等[24]通过土地开发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定地块尺度下新增耕地的耕地质量等别,进而探索适宜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郧文聚等[25]认为按等折算可为占补平衡考核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王帅等[26]采用多因素法确定补充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对陕北土地开发项目实施耕地等别评价,且对新增耕地的管护方式提出建议。何满鱼等[27]通过对新增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的剖析, 进行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李陈等[28]以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了质量改进期占补平衡的潜在价值评估体系。胡秋凤等[29]以屏南县官洋村为研究地点,将农用地分等数据应用于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中。陈正等[30]提出新发展理念下耕地占补平衡监管体系工作开展方法。江淮丘陵地区位于淮河与长江之间,地形主要由河谷平原和起伏的丘陵组成,土地承载力较高,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大,但耕地质量也面临着干旱频发、水土流失严重、耕层较浅、土壤结构多块状、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等问题[31]。目前,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占补平衡的发展历史、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耕地总量的平衡以及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性等方面,涉及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江淮丘陵地区耕地质量的研究多集中于土壤质量[31]、水土保持[32]、土壤养分[33]、容重[34]、抗旱能力[35]、灌溉能力[36]等方面,而缺乏对于补充耕地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并且区域性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评定的标准未具体确定,《耕地质量等级评价》(GB 33469-2016)发布后,补充耕地的质量等级评价的技术方法与路线缺乏系统的研究。

本研究以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的长丰县与全椒县为研究区域,探讨该区域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应用最新的耕地治理等级评定标准评价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新增(补充)耕地质量,研究其土壤养分特征及其与周边现有耕地差异,分析该区域补充耕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和提升提供参考。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江淮丘陵北部的长丰县与江淮丘陵东南部的全椒县。长丰县位于东经116°52′~117°26′、北纬31°55′~32°37′,地势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降低,海拔50 m左右。江淮流域贯穿县城中南部,分为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高塘湖滨位于东北部,瓦埠湖滨位于西部,地势平坦,属淮河滩平原。全椒县位 于北纬31°51′~32°15′和东经117°49′~118°25′。该县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丘陵,西南部和东南部为山谷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全县水田与旱田土壤质地属于黏壤土、重壤土和黏土。虽然保水、保肥性能较好,但土壤通透性差,难耕、难耙。绝大多数土壤呈中性,土层厚、耕层浅。农作物种类丰富,主要有油菜、小麦、水稻、棉花和玉米。研究选取的项目区来自长丰县与全椒县2019年补充耕地,共18个项目区,补充耕地面积74.53 hm2。

1.2 占补平衡耕地质量等级划定与评价方法

1.2.1 资料收集和技术准备 在补充耕地项目实施前,收集现有土地利用现状图与照片、土壤质量调查资料、建设项目相关规划图、批准文件和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评价单元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划分:补充耕地建设项目类型、地形位置、农田基础设施、土壤类型等。

1.2.2 野外实地踏勘(调查与采样) 结合长丰与全椒县具体情况,将长丰县的10个项目区地块编号为1~10,全椒县的8个项目区地块编号为11~18。对18个项目区进行布点、调查、采样。按照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GB/T33469-2016)和《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范》(NY/T2626-2014)等相关评价要求,对研究区每个补充耕地地块进行布点,利用Arcgis与奥维地图进行点位布设;
调查则采取现场踏勘、农户访问、专家咨询的形式;
采样采用五点取样法,并保证每个补充耕地地块至少收集一份土壤样品,以此确保采样密度(图1)。

图1 长丰县与全椒县补充耕地调查点位分布图Fig.1 Distribution of supplementary land survey sites in Changfeng County and Quanjiao County

1.3 综合评价

补充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先对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符合度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土壤和耕地的质量等级进行评价。若发现土壤中存在污染源或潜在的污染源,还应按农业农村部推荐标准NY/T1634增加对耕地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根据《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和《补充耕地评定技术规范》(NY/T2626-2014)评定本次补充耕地的质量等级。

1.3.1 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符合性评价 根据《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范》(NY/T2626-2014)要求,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高低、地形坡度、地表碎屑物含量和类型是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整体评价的必要指标。此外,还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增加评价指标,确定各指标的极限值作为评价标准。各项评价指标均符合评价标准的规定,表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基于江淮丘陵区域特点,并参考浙江省补充耕地建设农业生产条件符合性评价指标与要求(《关于规范和加强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的通知》),经安徽省相关农业、农村部门等有关专家审定后确定生产条件符合性评价具体指标及其极限值。

1.3.2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1.3.2.1 确定耕地质量评价因子 根据《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研究区隶属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二级区,即长江下游平原丘陵农畜水产区。从现场调查与样本检测结果中,选取独立性和稳定性强的15个主要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评价因素包括剖面性状、耕层理化性状、土壤管理、立地条件、土壤健康和养分状况(图2)。

1.3.2.2 评价单元赋值 依据现场踏勘与检测样品结果,将确定的评定因子数据赋值给评价单元。

1.3.2.3 确定评定因子权重和隶属度 确定各评价因素的组合权重,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29],按照《质量评价技术规程》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对于定性数据,通过德尔菲法直接得出相应的隶属度;
对于定量数据,通过德尔菲法和隶属函数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并将评价因子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出相应的隶属度。

图2 补充耕地质量等级影响因素层次结构Fig.2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grade of 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1.3.2.4 计算耕地质量等级综合指数 采用累加法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耕地质量综合指数,公式为:IFI=∑(Fi×Ci),公式中IFI表示耕地质量综合指数,Fi为第i个因素的评语(分值),Ci为第i个因素的组合权重。

1.3.2.5 划分耕地质量等级 根据耕地质量等级综合指数值,结合当地耕地质量分级标准,确定补充耕地质量等级。

1.3.2.6 形成评定结论 首先评价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是否符合,不符合的评价结果为不合格;
符合要求的,进一步结合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形成评价结论。若有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的,评价结果也纳入评价结论。

2.1 补充耕地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评价

研究区占补平衡项目的补充耕地多来自坑塘、其他草地、沟渠、河流、设施农用地等类型,多数补充耕地的土壤层由不同土地利用区运来的混合土体堆积而成,不仅土壤肥力低,而且养分含量也不均衡,尚未形成剖面构型。该区的主要作物种类为水稻、小麦与油菜等。安徽省补充耕地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评价标准规定如下:①满足土体厚度大于等于50 cm;
②50 cm土体内地表碎屑物含量(地表砾石度)小于等于20%;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等于6 g/kg;
④地形坡度小于25°。经田间调查和土壤检测,项目区土体厚度67~130 cm,土体内地表碎屑物含量1.0%~3.6%,有机质含量8.0~32.8 g/kg,地形坡度0°~3°。结果表明研究区江淮丘陵地区补充耕地满足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2.2 补充耕地与周边耕地质量等级对比

评价补充耕地和周边耕地质量等级,对比两者耕地质量等级及面积与占比,将各地块耕地质量等级面积加权平均得到耕地综合质量等级(图3、表1)。从表1与图3中可见,补充耕地的质量等级分布处于2~7等,周边耕地的质量等级处于2~6等,前者的综合质量等级为4.60,比周边耕地低了0.56等,补充耕地质量等级整体低于周边耕地。补充耕地质量等级主要集中在4~6等,面积占88.34%,周边耕地有44.54%集中在3~4等。

图3 补充耕地与周边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对比Fig.3 Comparison of quality grade distribution between supplementary cultivated land and surrounding cultivated land

表1 补充耕地与周边耕地质量等级对比

2.3 补充耕地与周边耕地评价指标对比

研究区域位于江淮丘陵地区,根据《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选用灌溉能力、排水能力、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5个指标为主要性状进行对比分析,并按安徽省耕地质量主要性状分级标准对以上指标进行分级。

2.3.1 土壤灌溉能力 从表2可见,补充耕地的灌溉能力级别主要是满足,占58.00%,其次为充分满足级别,占42.00%,无基本满足和不满足级别;
周边耕地的灌溉能力级别主要为满足,占66.99%,基本满足级别占33.01%,无充分满足和不满足级别。总体上,补充耕地土壤灌溉能力高于周边耕地。

表2 补充耕地与周边耕地灌溉能力对比表

2.3.2 土壤排水能力 从表3可见,补充耕地的排水能力充分满足级别占21.56%,满足级别占76.44%;
周边耕地的排水能力有78.49%为满足级别,基本满足级别占21.51%。整体上补充耕地土壤排水能力较好,且高于周边耕地。

表3 补充耕地与周边耕地排水能力对比

2.3.3 土壤有机质含量 研究区补充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小值为8.0 g/kg,最大值为32.8 g/kg,平均含量15.7 g/kg,有机质含量(表4)较高的补充耕地占13.79%,较低含量的补充耕地占29.03%,中等含量的补充耕地占49.33%。少部分有机质含量为低级别。周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小值为15.4 g/kg,最大值为25.6 g/kg,平均含量为22.2 g/kg,较高含量的周边成熟耕地仅占0.04%,中等级别的有机质含量占99.96%。表明,补充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低于周边耕地,且两极分化明显。

表4 补充耕地与周边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级对比

2.3.4 土壤有效磷含量 研究区补充耕地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1.97 mg/kg,最小值为2.00 mg/kg,最大值为29.16 mg/kg。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低水平的补充耕地占49.88%,低级别含量的补充耕地占1.59%,中级别含量的补充耕地占39.85%;
周边(成熟)耕地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为24.83mg/kg,最小值为7.07 mg/kg,最大值为50.66 mg/kg,较高级别占41.07%,其次是中级别含量占28.24%,高级别含量的周边耕地占21.72%,较低级别的耕地占比最少(表5)。表明,补充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比周边耕地低。

表5 补充耕地与周边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分级对比

2.3.5 土壤速效钾含量 补充耕地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113mg/kg,最小值为41mg/kg,最大值为220mg/kg,高级别含量的补充耕地占8.80%,较高级别土壤速效钾含量的补充耕地占49.34%,中级别土壤速效钾含量的补充耕地占24.91%,较低级别土壤速效钾含量的补充耕地占13.80%;
周边耕地的土壤速效钾最大值为246 mg/kg,平均含量为162 mg/kg,最小值为98 mg/kg,较高级别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周边耕地占88.26%,中级别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周边耕地占7.80%,较低级别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周边耕地占3.52%(表6)。数据整体上显示,补充耕地的速效钾含量高于周边耕地含量,但补充耕地的速效钾含量差异明显,极值差过大,不稳定。

表6 补充耕地与周边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分级对比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建了灌排条件,完善了灌溉排水系统。98%以上的补充耕地土壤灌溉与排水能力高于周边(成熟)耕地。补充耕地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状况还未得到改善,87%以上的补充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低于周边耕地。

本研究中江淮丘陵地区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中农业生产条件基本符合性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研究发现补充耕地灌排条件高于周边耕地,但养分含量低于周边耕地,综合评价补充耕地等级低于周边耕地,原因在于补充耕地的建设集中于灌溉、排水能力,对土壤养分提升度不够。毛伟等[2]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补充耕地和成熟耕地地力的评价方法是在现有的全国县域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基础上,增加剖面构型等4个指标,优化统一评价体系,与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不同。本研究能够进一步比较出补充耕地与周边耕地指标的差异性,为补充耕地质量提升明确了方向。于磊等[24]研究发现东北平原区新增耕地自然等别与周边地区差异较小,可能原因在于自然质量等别评价全部利用的是土地自然质量因素。本研究发现江淮丘陵区补充耕地虽然满足农业生产条件基本符合性的4个指标范围,但其补充耕地质量远低于周边耕地,且在养分含量方面差异尤为明显。可见,增加补充耕地土壤养分含量、提升其耕地肥力水平是江淮丘陵地区补充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内容。

猜你喜欢速效级别耕地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中国化肥信息(2022年8期)2022-12-05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11-10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耕地时节小学生必读(低年级版)(2018年9期)2018-12-13级别分明晚晴(2018年3期)2018-12-06迈向UHD HDR的“水晶” 十万元级别的SIM2 CRYSTAL4 UHD家庭影院技术(2018年5期)2018-06-29新年导购手册之两万元以下级别好物推荐家庭影院技术(2018年3期)2018-05-09不同杀螨剂对柑桔红蜘蛛速效与持效性防治田间试验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你是什么级别的中学生(2017年13期)2017-06-15土壤速效钾测定方法的影响因素绿色科技(2016年16期)2016-10-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