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金子”》教后反思3篇
《“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1 刚刚上完《“闪光的金子”》这一课,心情很兴奋,很激动。这节课空堂便迫不及待地来写反思了。 其实上这篇课文之前,我还是有点担心的,低年级对人物类文章并不是十分地感兴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闪光金子”》教后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1
刚刚上完《“闪光的金子”》这一课,心情很兴奋,很激动。这节课空堂便迫不及待地来写反思了。
其实上这篇课文之前,我还是有点担心的,低年级对人物类文章并不是十分地感兴趣。本单元一共有四篇人物类文章,相比《学棋》、《“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闪光的金子”》是最没有趣味性的一篇文章。而且徐虎这样一个人物也是孩子们不曾熟悉,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所以,这一节课怎样让孩子能听讲就是我首先面临的问题。
孩子上课为什么不听讲,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孩子没有听讲的习惯,属于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一类,可能存在生理原因,也可能是早期教育是没有关注孩子倾听的习惯。另一种就是所学的课文枯燥,距离孩子生活远,孩子们没有兴趣,不喜欢,所以不愿意倾听。第三种就是老师上课缺乏激情,设计缺乏心意,学生产生了听觉疲劳。第四种就是老师讲课节奏过快,思维跳跃过强,部分学生跟不上,索性破罐子破摔。还有第五种就是孩子不喜欢这个老师,有逆反的抵抗情绪。
针对上面五点,我分析了一下,第一点班级存在个别学生,哪怕课文内容再精彩,老师讲得再绘声绘色,他都会走神。这存在于每一节课中,不是这节课的关键。第四点和第五点,也存在极少数孩子。但这时大班化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暂时还难以解决。而第二点是我遇到的困难:这篇文章学生不感兴趣。但是,教材在这,我们不可能因为学生不感兴趣就跳过去不学,所以,既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我这一课的落脚点就只能是第三点:怎样通过精心的设计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让课堂上大部分孩子能够思维起来。这是我这节课的难点。
那么孩子的兴趣点在哪儿呢?通过对文本的仔细解读,我觉得文中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也有很多让孩子心生疑问的地方。我决定就从这些矛盾的点出发。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到徐虎那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怎样感受到呢?
我抓住了“普通”一词,几处让学生质疑,通过质疑,解疑,感受到徐虎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具体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处质疑:
文章一开头便说徐虎是上海市一位普通的水电修理工。那么学生是怎样理解普通的呢?学生有的说像我们一样*凡的是,有的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人,有的说就是没什么名气的人。那么上海市民是怎样评价徐虎的呢?学生找到了最后一句话。人们把他的一颗心称为“闪光的金子”。我告诉他们把一个人的心灵比作金子一般闪亮是一个非常高的荣誉与评价。学生不禁质疑:如此*凡的一个人为什么人们会给他如此高的评价呢?一问,学生想解决问题的欲望来了。
第二处质疑。
跟着第一个问题,我们开始了课文的学习。徐虎在挂出了三只特约服务箱之后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读第三小节:“他每天总是定时开箱,然后骑着自行车,带着工具箱,按纸条上提供的地址挨家挨户上门修理。”在理解与感受完总是、定时、挨家挨户这些词背后的意味之后。我问学生:读到这你有问题吗?结合“普通”这个词想一想。学生问:你说他是一个普通人,他除了上班还要去做这个,他不累吗?学生二问:他下班以后,七点又要去开箱修理,他不吃饭吗?不饿吗?学生三问:徐虎要是生病了,他还会定时开箱吗?
学生的问题正是文章的矛盾点,于是我让他们自己再去读读想想,有的学生说他可能吃的是盒饭,匆匆忙忙也吃不好。有的说他生病了也一定会去的,因为书上写着他每天总是定时开箱。于是我顺势引导:小朋友们问的好,你们很关心徐虎,可是徐虎的心里想的是谁?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徐虎一心为民的形象也出来了。
第三处质疑:
按理说文章到这就可以戛然而止了。但是,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适当渗透一些文章的写法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文章也正是用了一个典型的事例去反映人物的品质。
于是,我们又走进了那个故事。故事一开头,就有几个数字:“当他做完第四家的活赶到第五家时,已经是夜晚10点多钟了。”我让学生读这句话,你有什么要问徐虎的。学生问道:“徐虎,10点多了,人们都睡觉了,你不困吗?”学生二问:“徐虎,你上了一天班,又做了四家了,你不累吗?”这是孩子们心中的困惑,他们不相信一个普通人会有这样的力量。然而,通过事例,他们又清楚了看到,徐虎做到了,为什么?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给别人以方便。学生通过此处质疑,和后面的事例结合以及凌晨两点多钟。深切的感受到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三处质疑,处处讲孩子的思维激活,处处在撞击孩子思维的火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进行脑力劳动,这样他们的注意力猜能更加集中。那么这脑力劳动的源泉就是要老师去创造,抓住一个点,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创造。这一节课除了三处质疑,有三处孩子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一处是在学到第三小节时,你觉得徐虎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的回答充满了个性。陈锦鹏说他是一个很讲信用的人。王天骏说他是一个关心别人的人。陆宁康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陈庭宇说他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我觉得孩子们的回答真的非常精彩,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法,我特别鼓励,喜欢孩子们有不同的想法。
第二处精彩的是学到最后一小节时,文章说徐虎给大家带来了方便。我遍顺势而问:徐虎给大家带了了方便,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学生有的说给自己带来了辛苦,给自己带来了疲惫,给自己带来了劳累,有一个学生的答案很让我意外,更让我抓住了契机,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他说给自己带来了快乐。我当时一愣,随之想到了一个成语"助人为乐”。是的,和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相比,那些辛苦、疲惫也就微不足道了。多好的孩子,谢谢你!
精彩三:
在学完课文的.时候,魏亚楠站起来说:“老师,我想说:‘谁说雷锋已经死了,他还活在我们的心中,徐虎不就是一个活雷锋吗?’”。我激动了起来,未曾想到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会说出如此深刻的话。
这节课让我印象深刻,更让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要去埋怨学生,埋怨教材,如果想要有好的教学效果,先从改变自己的课开始。在课堂上,创设有效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放开手,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赞赏他们个性的想法。在课堂上,和学生*等的对话,有时候,你既是老师,又是学生。
也许这样的课堂才能活起来。
《“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3篇扩展阅读
《“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3篇(扩展1)
——“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3篇
“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1
今天,我上完了“闪光的金子”这课,略有一点体会:
一、良好的导入,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时,我先出示徐虎的照片,然后揭题,就是这样普通的人,却被人们称为“闪光的金子”,这是为什么?这以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意兴上又起了波澜,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二、换位思考,体会徐虎的伟大。徐虎的事迹*凡而伟大,只有通过换位思考,才能体会到。所以,我抓住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徐虎遇上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使得徐虎的形象更加丰满,再来品读语言文字,就非常感动了。
“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2
这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凡的岗位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朗读,通过这些语言材料感受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抓住一些关键词来体会句子中所含的意义,如:
1、箱上写着:凡附近居民水电出现故障,急需当天夜晚修理的,请写清地址投入箱内,本人将及时提供热情服务。开箱时间19时间。
2、箱上写着:附近居民水电出现故障,急需修理的,请写清地址投入箱内,本人将提供服务。开箱时间19时。让学生比比两句话的不同及读后的感受,在比较,感悟,朗读中明白徐虎急群众所急,服务态度热情。
第四自然段比较具体地记叙了徐虎为住户连夜疏通管道的一件事,在教学中,通过阅读,让学生初步懂得写一件事需要哪些要素,从而为今后练习写记事的片断打下基础。
“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3
这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凡的岗位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朗读,通过这些语言材料感受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抓住一些关键词来体会句子中所含的意义,如:1、箱上写着:凡附近居民水电出现故障,急需当天夜晚修理的,请写清地址投入箱内,本人将及时提供热情服务。开箱时间19时间。2、箱上写着:附近居民水电出现故障,急需修理的,请写清地址投入箱内,本人将提供服务。开箱时间19时。让学生比比两句话的不同及读后的感受,在比较,感悟,朗读中明白徐虎急群众所急,服务态度热情。
第四自然段比较具体地记叙了徐虎为住户连夜疏通管道的一件事,在教学中,通过阅读,让学生初步懂得写一件事需要哪些要素,从而为今后练习写记事的片断打下基础。
《“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3篇(扩展2)
——《“闪光的金子”》教后感3篇
《“闪光的金子”》教后感1
《“闪光的金子”》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凡的岗位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颂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课文同前面几篇一样,题目上都有双引号,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就让孩子们再次读课文,自己解决“为什么加双引号”的问题。孩子们通过联系前面几篇课文和本篇课文内容,找到了答案,“闪光的金子”指的是徐虎的一颗心。我又问孩子们:那徐虎到底有一颗怎样的心呢?为什么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带着思考学习课文。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大家一起总结出了,徐虎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有一颗无私的"心。
在教学徐虎深夜为居民疏通管道时,我试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抓住“劝”字引导学生想象,第五户人家会怎样劝徐虎,孩子们说得很精彩,有的说:“徐虎,天已经这么晚了,你已经累了一天了,明天再干吧!”有的说:“徐虎,天这么晚了,你还高度近视,还是明天再干吧!”当读到“抽水马桶里的污水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时,很多孩子赞美徐虎说:“抽水马桶里的污水多脏啊!真臭啊!你却为了他们不怕脏、不怕臭,你真了不起啊!”最后我让学生扮演这家人感谢徐虎,孩子们都说得不错,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里了。
《“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3篇(扩展3)
——《闪光的金子》 教学反思3篇
《闪光的金子》 教学反思1
教学《闪光的金子》之前,我心里直打小鼓,这是一篇类似于品德生活课的文章,我偏偏是个不会煽情的人,如何能上好这一课呢?
可是走上讲台,走进文字,我忽然来了灵感。从挨家挨户的走访,到深夜顶楼的工作,我牢牢抓住重点动词,让学生一一比较分析,在“赶到、看到、戴着、爬上”等词语的教学中,学生渐渐领悟到徐虎的辛苦与负责,继而引出了全文的主旨——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完课文,我又把学生引导到文章开头,仔细琢磨那个“普通”,普通的近义词是*凡,但是徐虎以他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品质铸就了一个高尚的灵魂。我对学生说:我们都是*凡的人,你的父母亲、你的老师同学,我们可以*凡的生活,但要力求拥有一颗高尚的心。说到此,我不禁有些激动,那些在感动*,在新闻报道里经常出现的名字在我眼前晃动——以歌声助学不幸罹患癌症的歌手从飞,以牺牲双腿为代价救助乘客的导游文枝花,以踩三轮车助学的九旬老汉白守礼,他们的事迹一直萦绕在我脑海,此刻如开闸的潮水奔涌而出。我打开网页,给学生一一介绍。在事例面前,在镜头面前,学生惊呼:真了不起啊。
《闪光的金子》 教学反思2
课上了大半进入了尾声,师总结要让学生从事例中体会到徐虎全心全意、热情为他人服务的那颗像“闪光的金子”般的心。虽然根据自己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是能听懂的,能答上来的,但也只是浮于表面。正在我要想个好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全文时,坐在第三排的一个男生流鼻血了,这突*况我备课时可没备到,这本来就不是能预设的嘛,更巧的是偏偏在这堂课,在讲到最关键地方,我抓住这一生成,不紧不慢地说:“今天课上我们认识了全心全意、热情为他人服务的全国劳模徐虎,那我们是不是也该用行动表示一下呀?”话音刚落,一张张纸巾递了过来,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大家这样积极,我便在一旁抓住这一“生成”有情有境地总结了课文,并鼓励学生要像徐虎学习,像身边的“小徐虎”学习。
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也许会缺乏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如果这堂课按我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不仅会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而且对知识点难以掌握。而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自由学习的时空,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活泼。
《“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3篇(扩展4)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后反思3篇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后反思1
这篇课文的处理我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的。《我和祖父的园子》究竟是《我/和祖父的园子》还是《我和祖父的/园子》,以质疑走进文本,通过品读孩子发现这给了我快乐的童年的园子是祖父的,更是我的,孩子们对祖父和园子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其实无论是园子的特点,还是我在园子里的趣事,这都是祖父用他宽厚、慈祥、包容的爱创造的!祖父在他的园子里养育着小昆虫,养育着粮食蔬菜,也养育着从小就生活在寂寞、缺少父母关爱的我。无论有用、没用的,都生活的自由、快乐!
教学时,从园子的特点入手,引到三件趣事,最后点出祖父的爱。教学方法多样:下种,让学生品位动作;铲草,注重理解角色对话;浇水,让学生激情表演。同学们兴趣盎然,“趣”就一览无遗了。
1、抓住文眼,形散神聚。本文节选自小说却没有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倒更像一篇散文。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阅读规律,以课文第十三自然段为切入点,找出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抓住文眼“自由”两字来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欣赏园中景物的自由生长,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寻找自由的根源——祖父的爱,是祖父的爱给了“我”一颗自由的心,看什么都是自由的,再跳出文本,抒发自己渴望自由的心灵,最后引导学生读一读自由背后的故事,把学生视角引向经典原作-《呼兰河传》。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渐深刻与丰满,做到形散神聚,重点突破。
2、品味细节,感受情境。文中“我”和祖父在园中劳动的情景作者采用叙述的话语,其中的一些细节值得推敲,往往一个简单动作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比如文中祖父的“笑”既能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又能引发言语表达的生长点,从这个“笑”字中我们可以读出祖父的爱、和蔼、慈祥、宽容、童心、对孙女的教育,把这个“笑”字读活了,祖父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我们就会自然进入课文叙述的情境。
3、关注表达,学习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更是有它独特的魅力。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写的。对于特别的语句反复品读,并且运用文中句式练习说话,进行文本语言的内化迁移,既巩固了对文本语言的学习,又通过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联系原著,适度拓展。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本,要将学生的视角引向更广阔的天地。引导学生了解《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祖父的怀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加深情感体验,增加文本厚度,同时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3篇(扩展5)
——《放飞蜻蜓》教后反思3篇
《放飞蜻蜓》教后反思1
《放飞蜻蜓》讲述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导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体现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们的关心爱护。
一、抓住灵动的语句,走近陶行知。
在本课中,有这样几个词语在文中跳跃:慈爱、小心、商量 我抓住这几个词语, 给孩子们设计了几个问题:哪些地方体会到陶先生的慈爱?他的慈爱带给孩子们什么?为何要小心地拿着蜻蜓?怎样才是商量的口吻?让孩子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表演,在反复品读中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享:在诵读中,孩子们了解到陶先生的循循善诱,询问孩子们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用?眼睛的结构很复杂……没有丝毫的说教,却是环环相扣,教给孩子们认识蜻蜓的知识,不着痕迹,却水到渠成。同时,我在课上更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去体会“商量”,就是态度不居高临下,学生们在朗读中欣喜地发现:自己也变成了翠贞,似乎在聆听陶先生的教导,将人类的好朋友蜻蜓心悦诚服地放飞。
二、品位课文细节,感受人格魅力
文中有个词: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我让学生辨析为什么作者不用“拿”而用“取”?学生在讨论中七嘴八舌地说:“拿”只是普通的要过来,没有体现一种尊重,而“取”却更体现先生与孩子们的*等相待,“取”的动作很轻微,也很小心,因为先生同样小心翼翼地对待他手里的蜻蜓。确实,孩子们说得多好啊!在探究与辨析中,这个细小的情节描写也让孩子们领略到了教育家无穷的魅力,让我们教者也深有启发:不仅教知识,更是教学做人。
《放飞蜻蜓》教后反思2
这篇课文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一篇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在第二课时精读训练时,我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读课文的`2-10自然段,读后讨论交流“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实际上是解决第一个问题“孩子们为什么捉到蜻蜓后又迫不及待地把蜻蜓放掉”。这个问题不算难,学生从课文的第6自然段了解到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是人类的好朋友;从第10自然段了解到蜻蜓的尾巴能保持*衡,调整方向,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第二个问题“陶行知先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有点难度,于是,我让学生先读读陶行知的话,然后画出有关词句,从中体会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交流中,班上的一些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很会读书,从“慈爱、抚摸、拉着”等词语感受到陶行知的亲切、和蔼可亲,从“用商量的口吻说:‘把他放了,好不好?’”这些句子读出陶行知尊重别人,从“小心地翻过去”读出陶行知爱护动物,从陶行知对蜻蜓的介绍读出陶行知还是个知识丰富的人。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自然弄懂孩子们为什么捉了蜻蜓后又迫不及待地要放飞蜻蜓,培养了他们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读出人物各自不同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闪光的金子”》教后反思3篇(扩展6)
——《鸟语》教后反思3篇
《鸟语》教后反思1
在遗憾中寻找美的痕迹
今天,我执教《鸟语》一课后,总觉得一种失落之情涌上心头,课堂的不尽完美让我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根据教学实况,对照自己的教学预案,我苦思冥想,终于在遗憾中找到了美的痕迹。
每一个教师都知道,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收获;每一个教师也都知道,真正要做到这几点,确实比较难。但每一个成功的教师都应该深刻地理解这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什么是成功?我认为,在你的课堂上学生有所悟,不同学习程度和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那就是成功。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努力地读,认真地想,尽管举手的学生寥寥,但从每一双专注的眼睛中,我找到了在讲台上坚定站立的原因。也正是从他们的双眼中,我也知道了在我*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应该给与他们方法和习惯的习得,我们应该给与他们创造的空间,我们应该让他们找到学习的快乐。
几点遗憾:
1.评价还不够到位,应对、引导、评价、示范、组织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处理问题还不够冷静。
3.没有在单位时间内调动出学生的积极性,一些“冷场”还处理得不够好。
都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唯有在这种遗憾中找出美的痕迹,并将这些“美”放大和升华,才会让自己在“遗憾”中有所收获,才能做到“不将遗憾进行到底”。
《鸟语》教后反思2
教学这一课,我抓住的是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你瞧,作者从小就爱鸟,爱看鸟儿矫健的身姿,爱听鸟儿的歌声和软语。
作者不爱鸟儿就不会听爷爷讲鸟儿的故事。
作者不爱鸟儿就不会深情地发出:“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
作者不爱鸟儿就不会与鸟儿结为好友,就不会试探着接近鸟儿,试探不仅是鸟儿怕“我”,更主要的是作者怕惊吓鸟儿,是出自对鸟儿深深的爱意。再看后面,如果不爱鸟就不会与布谷鸟聊天,就不会让我们看到两个好朋友的亲密无间,作者就不会感受到布谷鸟的款款深情,作者对待学习也许就会疏忽怠慢。
作者不喜欢鸟儿就不会感受到喜鹊的倍感亲切,就不会感到生活的乐趣。
作者不喜爱鸟儿就不会以“知音”自居,就不会对鸟语进行猜想,就不会与鸟儿建立深厚的"感情。
如果作者不爱鸟儿,就不会和它们成为好朋友,鸟儿给予了作者快意,作者对它们充满爱意,这就是好朋友。
在让学生与初读课文之后,我运用了梳理课文内容的句式训练,“在和________的交谈中,我懂得了___________。”或“在和_______的交谈中,我学到了______。”让学生对课文有大概了解。这一句式也为之后的想象说话打下了基础。之后我再引领学生融入小作者的角色,一起进入文本,和孩子们与喜欢的鸟类聊天、对话。教学与布谷鸟、喜鹊对话的自然段,我抽出“无拘无束、倍感亲切”两个词语,通过这两个词语的联系上下文解释引入到和布谷鸟及喜鹊谈话的内容中去。与布谷鸟的对话,让学生想象并表演小作者和布谷鸟还会聊些什么。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这节课是收集了许多课外资料,积累了许多词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但在本节教学活动中,课后用的时间太长,展示时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忽视了教师的指导和补充。没有展示的小组,获取知识不全面。对于我本人,对教改理解不清,盲目行动,导致效果不佳。教改是当前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引起重视,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学习,大胆实践,走出自己的一条新路。
栏目最新:
- 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研究2024-09-18
- 扫码时代,让法治为老人留个慢窗口2024-09-18
- 心守一抹暖阳,静待一树花开2024-09-18
- 什么是低空经济2024-09-18
-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职住地识别的公交通勤...2024-09-18
- 外耳道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瘤1例2024-09-18
- 纳米金刚石及其衍生物在烃类转化中的研...2024-09-18
- 云南茂租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2024-09-18
- 公路用胶粘剂制备与工程造价应用研究2024-09-18
-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帮助了解你的免疫力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