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5年09月11日 10:16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调查报告 >

数学教师研修观课报告,菁选3篇【精选推荐】

发布时间:2023-02-17 17:20:06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教师研修观课报告1  我观看了研修*台为我推送的六节数学优质课教学视频,内容涵盖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等不同知识领域。其中有两节课给我带来的收获和启发最大,下面分别就这两节课谈谈我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师研修观课报告,菁选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数学教师研修观课报告,菁选3篇【精选推荐】

数学教师研修观课报告1

  我观看了研修*台为我推送的六节数学优质课教学视频,内容涵盖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等不同知识领域。其中有两节课给我带来的收获和启发最大,下面分别就这两节课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一、圆的认识——注重动手实践经验的积累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的课堂教学实录,执教教师是滨州市惠民县孙武镇十方院小学的王海燕老师。这是一节成功应用了先进的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示范课,自动录播教室的录制效果也很棒,触控一体机的使用恰到好处,40人的班额大小适当,学生整齐的校服以及积极的精神面貌为课例增色不少。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王老师精彩的教学设计以及高效的教学实施环节。王老师通过趣味运动会设计游戏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在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中明确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和性质,充分运用了课件的几何直观的特点,很好的认识圆的特点,最后又回归现实生活的应用,设计套圈游戏,车轮是为什们是圆的,以及课外练习的拓展,画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

  最后,提一个的建议:在练习环节有个练一练的题目,师生一问一答,效率低,效果也不很好。可以改由学生讲解,即完整又清晰,难度也不大。

  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济南*清区万德镇中心小学的顾建锋老师执教的《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自动录播教室录制的,虽是借班上课,但是教学效果非常好,是一节值得好好学习的示范课。

  顾老师是一位数学素养非常高的老师,无论是粉笔字的板书,数学语言的规范,数学问题的设计,数学思想的渗透等多方面都展示了很高的水*。小学男教师特有的严谨、大气的教学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顾老师首先从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换算入手,引入探究体积单位的换算,这期中渗透了化新为旧的转化思想。在探究新知环节,又是处处渗透转化思想,借鉴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学习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的“化”——乘进率,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的“聚”除以进率。在学习新知的同时,注重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设计了牛奶包装箱、用砖砌墙、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现实问题,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小结中,又一次总结升华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

  给本节课的一个建议,由于教学容量大,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有些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比较仓促。

  最后,感谢本次网研修,既为优秀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台,又为我们普通教师提供了学习提升的机会。这种大范围、多角度、高层次的沟通交流有效的推动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数学教师研修观课报告2

  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专业与水*不断地提升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一、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得预设的学习结果并学会学习,同时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积极发展。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促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促使学生从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从不热爱到热爱。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感受到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与价值,同时享受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

  二、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关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能与方法用于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葡萄”之感;而且要使问题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案例:在教学“实数”一节时,教师安排了一道思考题:两个无理数的和是否一定是无理数教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要求他们先各自独立思考再发言。大多数学生列举了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来说明问题,如与-、π与-π等,也有学生列举了诸如-2与2-此类的相反数来解释。在教师将要为这个问题画上句号继续教学时又见有学生举手,在那一瞬间教师犹豫了,要让这位学生再发言吗?时间很宝贵啊!但最终还是让这位学生发言了:如果以a=1.414141414…b=1.323232323…,a与b都是无理数,但a+b=2.737373737…却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学生举出了一个成功的反例,巧妙地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

  上述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发言的机会,才使得学生有了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种比一种巧妙,最终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生成。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案例:在人教版二十四章第四节《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教学时,笔者提早一天叫学生自己做了一个圆锥模型,上课时说:“这节课我们学习《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圆锥的侧面积怎么求呢?你能以你制作的圆锥模型为工具,运用已学的知识探究出圆锥的侧面积吗?能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吗?”经过约2分钟的时间,笔者看到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方法------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展*成一个扇形,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又问:“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怎么求曲面的面积?”“利用转化思想把曲面转化为*面。”大多数学生齐答。一小部分学生欣然一笑,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又过约1分钟,有一学生高兴地喊:“老师我知道了:其实圆锥的侧面积就是剪开的扇形面积S圆锥侧面积=S扇形面积=”,“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老师我的是S圆锥侧面积=rl”,“我觉得是S圆锥侧面积=πrl”,“我认为是S圆锥侧面积=πl”学生抢着答。大概过了五分钟后,我叫各种答案的代表站起来解释。“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剪开,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根据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得到S圆锥侧面积=”“能解释n、R各代表什么吗?”“n指扇形圆心角的度数,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我的方法和他的一样,但得到S圆锥侧面积=lr,其中l是扇形的弧长,r是扇形的半径。”“我的方法也一样,但得出的S圆锥侧面积=πrl,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l是圆锥的母线。”“我得到得S圆锥侧面积=πr,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h是圆锥的高。”“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作为公式该选哪个呢?为什么?”“第四种,求圆锥的侧面积,就该已知圆锥的相关量,而第三种虽然也已知圆锥的相关量,但比第三种复杂,所以我觉得应该采用第三种作为公式。”笔者笑着为他鼓起掌。接着,教室里掌声一片。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水*。

数学教师研修观课报告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备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为此,我校展开了校本教研活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看法。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创设情境、动境进行教学的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正好参加我们响水中心小学教研活动,我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我挑选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分数除法》一课,课后大家对我的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境过于多,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2、学生在动境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3、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一个数学情境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2、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插入说课稿、插入教案创、设情境,设动境,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一、创设情境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描”中感知,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设动境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开放。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时空的开放、思维方式的开放、评价形式的开放等等。这些开放交织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呈现多维开放的格局,教学也由此从封闭、单一、机械走向了开放、多维、灵活。

  三、体现学生主体性要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标》提出: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本节课我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等等这些充满激励与鼓舞的话语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还有在课堂的最后,我还鼓励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