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4年05月09日 11:15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党史笔记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3篇)

发布时间:2023-01-06 18:40:06 来源:网友投稿

党史笔记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3篇)党史笔记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比尔不赞同父亲的观点他觉得适当把理想推远一点是正确的因为工业商品在商贸中占了绝对的大多数如果不具备工科知识就不能了解产品的性能生产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笔记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3篇),供大家参考。

党史笔记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3篇)

篇一:党史笔记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比尔不赞同父亲的观点他觉得适当把理想推远一点是正确的因为工业商品在商贸中占了绝对的大多数如果不具备工科知识就不能了解产品的性能生产制造等各方面的情况将来很难保证能在经商中占到优势更何况工科学习不仅是增强工业技能还能帮助一个人建立严谨求实的思维能力培养一种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这些素质都是经商所不能缺听了比尔的解释他的父亲终于明白了比尔的想法比尔也得以留在麻省理工学院继续读书四年的大学比尔没有拘泥于本专业他同时还学习了许多化工建筑电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毕业后立志从商的比尔并没有立刻带着这些知识投身商海而是考入了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经济学的硕士学位这期间比尔掌握了大量的经济学基本知识掌握到了决定商业活动正确性的众多因素

  党史学习笔记之二关于《遵义会议决议》关于《遵义会议决议》的起草(纪念张闻天同志诞辰100周年周年)纪念张闻天同志诞辰《遵义会议决议》是对第五次反“围剿”中“左”倾军事路线的第一次全面批判,也是对中国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思想的第一次系统论述。它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一直得到公认的。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人提到它的起草者2是谁,甚至曾被误传为毛泽东,据说还曾收入1948年的《毛泽东选集》但在建国后编《毛。泽东选集》时,有人提出将此文收入,遭到毛泽东本人的反对,说那是张闻天起草的。可此说一直没有向外公布。第一次公布《决议》系张闻天起草这一重要史实的,是1979年8月325日在张闻天追悼会上的悼词。悼词中同时还指出,这是“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原由。曾彦修、徐达深、何方起草的稿子上没有这些内容。据刘英提供的材料,有不少是送审中胡乔木加上的。她说,“胡乔木对悼词作了修改,增加了这样一些重要的话:张闻天同志‘是我党在一个相当长时间的重要领导人’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党中央总书记’‘他是我党历史,上在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工作中成绩卓著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胡乔木的修改得到了邓小平的4批准。事实上,这些重要的修改,除其中的“被选为总书记”1982年根据陈云意见改为常”委分工“负总责”外,起草决议等各点后来就成为党史研究中的定论,有关党史的著述和许多领导人的回忆录都一律遵守这些口径,但也包括“总书记”变为“负总责”。5关于《决议》为张闻天起草,已被此后发现的陈云在遵义会议开过不久的《传达提纲》所证实,并为史学界公认,已经没有争议。但是《决议》的起草是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却由于缺乏证据仍然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八十年代初编辑《张闻天选集》,在为收入《决议》作题解时就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得到的解释是:第一,张闻天不懂军事,自认外行;第二,《决议》反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初始表述。所以在1985年出版的《张闻天选集》有关题解中就作了这样的处理:“受会议委托,在会议讨论的基础上,6特别是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起草了这个决议。同悼词稍为不同的是,这里加上了“在”会议讨论的基础上”这句重要的话。对悼词的提法后来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把“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变为“根据毛泽东发言”。例如伍修权1982年在《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一文中的说法就是:“会议后7期,委托张闻天同志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发言精神,起草了……。如果说,个人的回忆录不足”为凭,可以不论,但后来出版的权威史书也竟然采用此说。例如九十年代出版的《毛泽东年谱》和《毛泽东传》就更加以具体化,分别定为:“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89闻天起草……”“遵照会议的决定,洛甫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起草了……”这就是说,决,。议的起草不但是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而且这样做还是会议的“决定”。再后出版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也进一步发挥了原先的观点,,说成是“张闻天同志根据毛主席发言起草的《遵

  1

  1

  23456789

  即《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见《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孙彦钊:《张闻天在遵义会议前后》,载《〈炎黄春秋〉精品书系》。海南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30页。载《人民日报》1979年8月26日。同刘英的谈话;钱江:《张闻天冤案是怎样平反的》《纵横》2001年第2期。,收入《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年。《张闻天选集》第37页。《遵义会议文献》第119页。《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443页,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毛泽东传1893—1949》(上)第34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1

  义会议决议》。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和规矩,其他许多谈到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书籍,大多要加上《决议》是根据毛泽东意见或发言起草的话。这几乎成了一种公式,而且说法一样,一般都是只下结论,不讲根据,所以很难令人信服。其实,细加考究,就会发现这一说法存在很多问题,实在说不大通。首先,这一说法是前后自相矛盾的。《毛泽东传》在作出“遵照会议的决定,洛甫根据毛泽东的发言内容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的结论之前,对会前准备就作了这样的描述:“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也认真准备发言。经过共同讨论,由张闻天执笔写出一个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报告提纲。”会上“由张闻天代表他和毛2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尖锐地批评‘左’倾军事路线”这一叙述看来可能比较合乎实。际,证之以后的陈云《传达提纲》,其中提到“扩大会中恩来同志及其他同志完全同意洛甫及3毛王的提纲和意见”按照文意顺序,只能是洛甫的提纲和毛王的意见。杨尚昆回忆的描述。就更具体:“我清楚地记得,遵义会议上的反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报告(通称‘反报告’)4是闻天同志作的。他作报告时手里有一个提纲,基本上是照着提纲讲的。(这也确实是张”闻天保持了一辈子的习惯作法:重要发言和报告都有一个详细的书面提纲)。既然如此,张闻天受委托起草会议决议,为什么要撇开“经过共同讨论”、代表三人“联合发言”、且为与会者“完全同意”的“报告提纲”,而只“根据毛泽东的发言内容起草”呢?这无论如何也是说不通的。而且陈云的《传达提纲》也只是说会议“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并没有说会议,“决定”要“根据毛泽东的发言内容起草”。如果会议真有这个意向,那为什么不指定毛泽东自己起草呢?这在遵义会议后和延安整风前也并不是少见的。总之,根据毛泽东发言起草决议之说,显然有悖常理,不可能合乎事实。还是《张闻天传》作者程中原同志的说法比较合理,显得真实:“在遵义会议以后,张闻天是以他作‘反报告’的提纲为基础,依据会议讨论中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及其他同志的发言形成的意见,在行军路上,写成《遵义会议决议》5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文献的。但是也有些党史研究者,一方面从张闻天当时的地位、”威望、思想和理论水平等的论证得出结论说,会议委托他起草决议并非偶然,他也完全胜任;另一方面却又要勉强加上根据毛泽东意见或发言的话,自觉不自觉地落进前后自相矛盾的陷阱。其次,长征一开始,张闻天就同毛泽东接近起来,一路行军又走在一起,不但经常议论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而且如张闻天在《反省笔记》中所说,还“在政治局开始了6反对李德、博古的斗争,一直到遵义会议”周恩来1944年11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议上的发言》中也说,“从湘桂黔交界处,毛主席、稼祥、洛甫即批评军事路线,一路开会争7论。可见,毛泽东的意见,会前已多次讨论和交换过,张闻天也早已了解,无须只等这次”会议上的发言。而且根据张闻天的习惯和他们之间的一贯作法,张闻天根据“经过共同讨论”写出的“反报告”提纲,必定给毛王看过,他们有什么意见也一定会提出,并且作了反复磋商和一再修改,最后才能成为代表三个人的“联合发言”。由此可以断定,毛泽东在张闻天作了“反报告”(也是他们的“联合发言”)之后的发言,既不会同张相互重复,也不能相互矛盾,而只能是表示同意和支持,然后作些补充,或对某些问题加以强调、发挥和提高。根据这样一个发言是无法起草出会议决议的,而且会议也不会作出根据一个人的发言起草决议的

  1

  123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215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毛泽东传1893—1949》(上)第341页。《遵义会议文献》第43页。

  4

  《坚持真理竭忠尽智—缅怀张闻天同志》《回忆张闻天》第5页,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5年。《张闻天传》第209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遵义会议文献》第79页。《遵义会议文献》第64页。2

  567

  “决定”如果现在通行的这种说法属实,。而毛泽东的发言又确像一些人描写的那样全面系统,1甚至说成“内容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那就只能是:或者和共同商定的《反报告》,基本重复;或者毛在事前酝酿中没有把大部分意见和盘托出而要留作自己发言。二者必居其一。按理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发生,因此根据毛泽东发言起草决议的说法也难以成立。还应提到的是,在政治局最后审查通过《遵义会议决议》的同时,还以中央书记处名义发布了一个《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粉碎五次“围剿”战争中经验教训决议大纲》。据一些研究者的分析考证,这个《决议大纲》可能就是张闻天会前起草的那个提纲,经本人略加修改,使之成为传达和贯彻遵义会议精神的中央书记处文件,和《决议》的内容只是详简之分,2也不是另起炉灶。而且反报告提纲是在会上得到“完全同意”的,从法理和情理讲,起草决议都只能以它为蓝本,再吸收会上毛王周等人发言中的一些意见。而对于起草者张闻天来说,这样做不但是顺理成章和执行会上的决定,而且也比较容易完成任务。因为从遵义会议结束到决议的写成和通过,紧打满算只有二十天左右。这期间,红军一直处于行军作战的流动状态,张闻天除必须随军行动外,还得经常(几乎每天)参加和后来主持中央的会议、为书记处起草和签发一些重要的文件电报,而《决议》的起草工作也要查对有关资料和文件(如国际指示和一些人过去的文章或发言等)。环境动乱和时间紧迫,更要求起草决议尽量省事。而以自己的报告提纲为基础和框架进行加工,自然比较得心应手一些。根据会上一个发言起草,就要另起炉灶、有更多磋商,在内容和结构没有根本不同又没硬性规定的情况下,大概是不会有人找这个麻烦的。另外,张闻天终其一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坚持独立思考,不肯人云亦云。胡乔木自己在《回忆张闻天同志》一文中就说,“综观张闻天同志一生,我觉得,敢于独立思想,敢于3独立地系统地提出和坚持自己的政治见解和理论见解,这是他的品质高尚之处。张闻天几”十年的经历表明,他所写的文章和发表的意见,总要出于自己认为成熟的考虑(被迫的交代和检讨、反省除外)即使贯彻上面指示或吸取别人意见,,也要自己融会贯通,决不生吞活剥。例如他无论在东北做地方工作还是进入外交战线,在向下面传达中央会议时,都是要综合会议精神并结合所在地区或单位的实际进行传达,如同布置工作一样,从不照本宣科地只念几个领导人的讲话记录。为此,下面曾提过不少意见,特别是五十年代后半期在外交部,大家都想知道领导同志特别是毛主席具体说了些什么,要求很强烈,他这才接受大家意见,大约从1958年起开始宣读毛泽东的一些讲话,但往往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他以前那种传达方式,也是1959年被批判的一项内容)在毛泽东的威望如日中天时尚且如此,。何况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才被大家推举为政治局常委,地位还在原有常委张闻天自己和周恩来之后。要张闻天不依大家同意的报告提纲而根据毛泽东的发言起草决议,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张闻天受委托起草决议,主要还是由于他本身的条件,即不仅因为他当时在中央仅居博古之下的地位和公认的思想理论水平,更重要的还是他作的“反报告”和提出的提纲为会议定下了基调,得到会议“完全同意”,可以作为起草决议的基础,也表明他已和“左”倾中央及其路线宣告决裂,站到了正确路线方面。据研究张闻天的专家张培森、程中原等同4志研究考证,张闻天在遵义会议上的转变、能够站出来作“反报告”和受委托起草决议,都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自身的思想基础。张闻天原本就同王明、博古他们的思想观点有差别,进入苏区参加实际工作后又逐渐觉悟,越来越多地批评一些极左政策。特别是福建事变和广昌战役后,他已同博古、李德的领导和指挥直接进行斗争了。进苏区两年,一直处于战争环境,整天接触和谈论的都是军队和打仗。他又是政治局常委和军委委员,要经常参加军

  123

  4

  《遵义会议文献》第130页。例如《长征大事典》的综述,见第2199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回忆张闻天》第21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张培森:《张闻天与遵义会议》《文献和研究》1985年第1期;程中原:,《张闻天传》第213页。

  3

  事问题的讨论。形势也在迫使他对军事问题进行学习、思考和研究。因此不能说张闻天完全不懂军事。长征前写的一些文章就是证明。如《我们无论如何要胜利》《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等,都直接谈到军事问题,批评了“左”倾军事路线的几种表现,提出了若干正确思想观点。《遵义会议决议》不但反映了这些观点,还采用了很多表达这些观点的用语。这也证明,张闻天起草决议是以他的“反报告”提纲为基础的。再说,会议“决定”让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或发言起草决议,也和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太不相称。即使按后来才形成的作法,根据领导意图(更不用说一个人的意见或发言了)起草会议决议,那也是秘书(或写作班子)的事,总不致让才推举出来担任第一把手的张闻天起秘书的作用。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更加不可能的。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关于《遵义会议决议》的起草,至今还没见到毛泽东、张闻天等直接当事人的说法。如果决议确系根据毛泽东的发言起草,那么基于决议在党史和毛泽东思想形成上的重要地位,在建国后编《毛选》时大概是会收进去的,毛泽东也不一定会反对。收入《毛选》中的文章就有一些是别人起草的,例如《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就有其他人参1与起草的部分,其中第一章第二节即由张闻天撰写,而且文章的主要内容早已在延安一些学校讲授,还油印过讲义,至于作为附录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更不用说了。另外,2毛泽东著《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大部分就是李富春写的。(这种情况其他人也有。例如张闻天1945年11月起草的《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即著名的陈高洛电报,当陈云在世时3)张闻天是从不讲他个人的功劳和贡的1983年就已收入《陈云文选》而原稿的档案尚在。,献的,在延安整风期间还竭力把一切功劳归于毛泽东。因此决议如果确系根据毛泽东发言起草,按理他是会在《反省笔记》或其他谈到遵义会议的发言中作点说明的,但事实上却只字未提。周恩来、陈云,也都没讲过决议的起草问题,如果会议真有根据毛发言起草的“决定”,他们理应是会提到的。胡乔木虽然是党史方面的主要权威,被称为“中共党史研究和编纂的4开拓者”在党史问题上往往是“一言九鼎”,,但终究不是遵义会议的参加者,而且谈到决议的起草问题又是只下结论,并不提供任何出处和根据。所有这些都不能不令人存疑。拨乱反正和批判“两个凡是”以后,不是一再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吗?这当然也适用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总不能说其中不包括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等人的贡献。那为什么在初步总结第二次国内战争经验的时候,已经站到了正确路线方面的张闻天就不能有点贡献,起草决议竟没有自己的思想,而只能“根据毛泽东发言”?在这里,历史和逻辑不是又分家了?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关于《遵义会议决议》是根据毛泽东发言起草的说法,大概是以讹传讹。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既非事实又悖逻辑的问题呢?看来,最初提出,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是为了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和权威;而人们后来的附和,则是党史研究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文化大革命以后,要拨乱反正、改变方针,就必须批判“两个凡是”及个人迷信,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但又要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强调毛泽东的作用和贡献,特别是建国前的功绩,而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当然更是一项重要内容。也许是由于这种历史背景,一方面公布了《遵义会议决议》系张闻天起草,另一方面又说是“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后来陈云建议在《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要加写一节《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大概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1

  234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所载本文的题解,1991年版第621页。本文注明写作时间为1939年12月,而1938和1939年(以前情况不了解)在抗大学习时听讲的课程如《中国问题》或《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中就已包括了本文的大部分内容。另见《张闻天年谱》上卷624页。《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6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陈云文选(1926—1949年)》第221—224页,人民出版社1984页。见2000年5月22日《光明日报》刊登李铁映在《乔木文丛》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4

  又如在张闻天追悼会上的悼词中还说,“西安事变发生后,他完全拥护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协助毛泽东....”。事实也并非如此。毛泽东在12月13日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的报告中,曾提出“审蒋”“除蒋”和“以西安为中心”成立“一个实质的、政府”。张闻天则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主张“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不组织与南京对立方1式(实际是政权形式)。....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在12月19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即通过了由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提出和平解决的方针。2根据这些确凿史实,怎么能说成是张闻天完全拥护毛泽东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而不是相反呢?而且总书记在工作上“协助”其他领导成员,而不是其他领导成员“协助”总书记,从组织关系和逻辑上讲也太不顺了。再如对瓦窑堡会议的叙述,也是一直不够实事求是的。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对筹备和主持会议、作政治报告和结论、并起草决议的张闻天,只字未提,对会议决议也无只字介绍,却大谈毛泽东在会后向活动分子的传达报告,认为是这个报告“规定了当时党的3政策”和“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根本路线”而不是会议通过的决议。就是拨乱反正后的权,威著作,如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仍是轻会议决议而重传达报告,不提会议的政治形势与策略问题报告,却特意谈到毛泽东关于军事战略的报告(即会议通过的相应4决议。一个多月后张闻天还正确地批评了这个决议的不妥之处)前后这种大同小异的叙述。和评价,也有很多疑问。第一,当时在全党传达和贯彻执行的是会议通过的决议还是毛泽东的传达报告?大约可以肯定的是前者。第二,这个报告发表在什么地方,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根据建国前的一些《毛选》版本,包括晚在1948年的东北书店版,都没有收这篇报告,可见传布范围不广,因而影响也会很有限。第三,1951年收进《毛选》时采用的是什么版本,手写的还是油印的或铅印的(像《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样重要的著作,直到19415,如果不是刊登在某种书刊上,铅印的可能也不大。第年前还只有少数油印本而无铅印本)四,收进《毛选》时的修改情况。因为毛著中的几乎所有文章都经过重大修改,有些还经过多次修改。例如上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收入《毛选》时就作了多处的,有些是原则的修改,还不知从油印改铅印时的修改情况。用多年后修改的内容印证或评价当时所起作用,显然是不会确切的。总之,一个小范围的报告,作用和影响无论如何是不会超过向全党传达的会议决议的。因此,把报告放在决议之上,就只能是为了突出个人,谈不上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了。胡乔木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所载的谈话中批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主6席过分突出。虽然以他为代表,但其他人很少提到”但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刻意。突出毛泽东和抹杀其他一些领导人的问题上,恐怕要比《决议》“过分”得多了。例如全文对于遵义会议后三四年中共中央的所有重要会议,一概不提主持人、报告人和决议起草人,重大决策也一律或明或暗地归之于毛泽东的主张和领导;对这一重要战略转变时期担任总

  书记、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张闻天更是完全不提。后来在1985年写的《回忆张闻天同志》一

  1

  7

  2345

  67

  《张闻天在1935—1938(年谱)》第159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第621、623页,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张闻天文集》(二)第203—205页,中央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见《胡乔木文集》第二卷第35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张闻天在1935—1938(年谱)》第61页。1941年2月23日为该文的铅印出版写的著者识,见《毛泽东选集》1948年东北书店版第585页。见该书第67—68页。载《胡乔木文集》第三卷382—388页。5

  一文中,胡乔木自己也说,“现在回想起来,整风运动中对他的批评也有些过头的地方……至于他在遵义会议前后在党的历史上所作的重要贡献之受到抹杀,就更加不公正了。既然如此,”《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一些叙述和评论是否应作点实事求是的改变呢?《遵义会议决议》是否根据毛泽东发言起草,以及上述两例,都反映了一个长期存在的情况和风气,就是党史研究中贯彻执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不够,而且还形成了一个传统和规矩,就是党史上的问题,凡是权威文献或权威人士一经提出就成了定论,此后的研究和论述,只要重复结论,可以不谈所以然的理由。这恐怕就很难说是科学研究了。(2000年4月)(发表于《炎黄春秋》2000年第九期,略有删节。)

  6

篇二:党史笔记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中国共产党史知识学习笔记

  1、党的二大所提出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分别是什么?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

  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3、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

  4、党的二大的历史意义党的“二大”这样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在中国革命史上是破天荒的举动。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进行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经历了无数次斗争。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哪一个阶级或政党,能够正面提出这一政治主张,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刚刚一年,就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它说明,只有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5、五卅运动的意义

  五卅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发展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受到很大锻炼,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党组织也得到极大发展,在斗争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党领导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奠定了基础。6、党的七大的历史意义

  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的工作方针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在二十四年中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八年抗战的经验,制定出打败日本

  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正确的纲领和策略;批评了党内的错误思想,系统地阐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7、三大战役的意义

  辽沈战役的意义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数量上也占了优势,战役的胜利,使解放军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后面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淮海战役的意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平津战役的意义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8、七届二中全会的成果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

  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生产建设,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9、七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

  正式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10、历史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11、一国两制方针的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基本内容

  三个代表(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我们党要始

  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意义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1)理论意义。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2)现实意义。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13、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4、党的十七大精神台海政策: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实现祖国统一。国民经济: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社会民生:改革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国防外交:提高应对安全威胁能力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建设: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15、党的十七大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决定中国命运停顿倒退没有出路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大会通过了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大会批准胡锦涛同志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大会认为,报告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16、十七届三中全会、聚焦“三农”

  一、共同富裕,7亿多农民富裕起来,才算共同富裕二、把土地所有权真正给了农民,若农民能用土地这一资本致富,将又是一重大举措。具有历史意义。三、全会认清了让农民富裕,还有许多事要做。四、把三农搞好,关系着改革开放的继续健康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安全稳定,关系着国家的真正繁荣富强。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抓住了当前国家改革发展的要害问题,那就是如何搞好三农问题,如何让7亿多农民迅速致富。以上四点即其意义。17、十七届四中全会、反腐倡廉建设及建设学习型政党(一)1、对党内民主提出新要求。2、体现反腐新思路。3、系统总结我党历史经验。(二)反腐倡廉建设1、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2、反腐败斗争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3、反对腐败,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是一个历史过程。(三)建设学习型政党应当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切实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3、坚持改革创新,鼓励大胆探索。

  (四)学习的主要内容1、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2、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3、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5、学习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18、十七届五中全会、聚焦“十二五”(一)十二五十大“任务”

  1、扩大内需2、推进农业现代化3、提高产业结构竞争力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5、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6、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7、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8、推动文化大发展9、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二)五中全会公报的三个新提法第一、“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第三、“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三)如果用数字表示,此次会议重点掌握:一个坚持、两个时期、三个重点、四个更加、三个五---五个坚持、五个要、五种意识。

  一个坚持--科学发展。两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不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三个重点--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四个更加--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五个要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种意识--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19.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因而能够为中国革命指明前进的方向。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篇三:党史笔记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不可能牢固的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阶级斗争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还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就发生了反复主要矛盾的界定3如何理解党的八大与二十世纪两次革命的关系第一次八大是第一次伟大革命二十年连续辉煌的鼎盛时期八大前后第一次伟大革命经历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八大前后第一次伟大革命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第二次八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起点195621世纪中叶一百年时间八大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历史参照经济建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巴八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渊源八大是第二次伟大革命干部方面做了历史准备第十七讲

  第一讲:第一讲: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①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旧民主主义走到了尽头;中国共产党应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继续向前发展而产生②无产阶级的产生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先进性、坚决性、彻底性、组织纪律性)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条件④干部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条件⑤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为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第二讲:第二讲:1、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特点优点:①中国共产党创建进程比较迅速②中国共产党是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③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严明纪律,集中统一的革命整体④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力图坚持组织上的独立自主。缺点:①时间有余而理论准备不足②集中有余而民主不足③知识分子有余而工人成分不足2、评价中共一大功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和决议强调了党的独立性,是正确的。缺陷:党纲中要坚决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断绝一切联系,这是不正确的;党的奋斗目标原则上予以肯定,但也有局限性,太高远、太不切实际第三讲:第三讲: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及其方式原因:客观:面临的国内形势是一致的主观:【国民党】①孙中山认清了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想另辟新路;②国民党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需要中国共产党加入新的血液(组织不健全、训练不全面、目标不全面、不懂发动群众、党内党派斗争)【共产党】①共产党年轻幼稚,国内独立的工人运动力量上不强大,而且共产党处于秘密状态,活动受到限制;②在共产党看来,国民党有它的优点(a、本身力量强大,有威信;b、国民党在广东有一块革命根据地c、在国民党内部有一批重视与民族民主革命的分子,通过他们可以团结一批国民党内部的一批中间分子)③来自于共产国际的声音(列宁有个指示)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2、评价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党内合作方式①是单方面服从孙中山意愿的产物,把共产党置于国民党追随者的地位②有利于维护共产国际维护苏俄利益③是共产国际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的产物④共产国际强迫国共合作⑤妨碍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夺取领导权,处于国民党之下⑥有利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3、抗日战民族统一战线提出的过程及其特点-1-

  过程:①“九一八”事变后,临时中央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上的失误,共产党在事变后的正面经验;⑴临时中央高举抗日旗帜,态度是鲜明的;⑵临时中央于1933年1月以后提出了在“停止进攻苏区,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武装民众”的三个条件下,红军愿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停战协定共同抗日的政策;⑶临时中央用实际行动来指导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日战争。失误:临时中央在此期间犯了严重的关门主义错误,把民族资本主义这一中间势力拒之门外②华北事变后,中共中央抗日统一战线的制定——瓦窑堡会议的召开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实现特点: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分极其复杂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工人、农民、小资、民资第二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阵营→工人、农民、小资、民资、中小地主、大地主、大资产阶级②第二次合作以党外合作方式(是两个军队、两个政权的合作),且设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机构(遇事协商,临时解决两党两军问题)原因:共产党实力增加,有了自己的武装和政权,并且有了小块根据地③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4、试比较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相同点:①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②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③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④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②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③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④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⑤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⑥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⑦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⑧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第四讲:第四讲:1、为什么会出现国民大革命①西方列强卷土重来(1914-1918年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

  春天,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外资增加,民族资产阶级减少)②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直、奉、皖混战)2、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①北伐战争本身的正义性(符合大多数人民的意愿和利益)②北洋军阀处于分裂状态,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协调作战③苏联的军事顾问加仑的作用(先打谁后打谁是否分散力量)④国共两党的密切合作3、北伐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工农革命运动出现了“左”的现象,随意抓杀地主、官僚、捣毁祖宗牌位,并且共产党在北伐中没有权利,领导权何军权均被蒋介石掌握4、如何看待陈独秀对于蒋介石的反共态度陈独秀态度一步步妥协退让原因:①当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都认为中国革命主要靠两支力量,一个是南方的广东根据地,一个是北方冯玉祥的国民军,而当时北方正处于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因此选择让步的方式,不要跟蒋介石翻脸②在这之前,蒋介石表面上一直没有多少反共语言,这次中山舰事件后还承认是个误会,而且还自请处分,因此不能批评过分③如果把蒋介石除掉,共产党内部没有比蒋介石更合适的人选5、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遇到严重挫折的原因①蒋介石的背叛革命(江西战场以后军事实力增强;日本合作;大财主支持)②汪精卫背叛革命③中国共产党右倾错误所致④共产国际在大革命后期指导方针上严重失误⑤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缺乏战争经验和教训6、大革命的启示①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而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有斗争的政策,否则统一战线就不可能巩固②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因此,必须放手发动广大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夺取革命的胜利③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没有革命的军队就没有一切。共产党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和保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④认清合作对象,健全共产党内部民主制(陈独秀大家长制习气),共产国际的粗无知道,共产党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对反革命政变应坚决予以回击(一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统一党内思想(左、右倾思想不统一)第五讲:第五讲:1、如何评价陈独秀功绩:①创办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从日本回到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启发了人们的思维),②受任北大文科学长(蔡元培校长求贤若渴);锐意改革,聘任贤能(因触怒顽固派,1919年职务解除)③五四运动-2-

  总司令④南陈北李执手建党⑤从一大到五大党的最高领导人(连任五届,毛泽东四届)错误:以陈独秀为首的部分共产党员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陈独秀牺牲个人,保全全党,成为大革命失败的替罪羊第六讲:第六讲:1、长征的原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本原因:革命陷入低潮,被迫转移2、长征的意义①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②长征的胜利为抗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革命力量,许多同志后来成为治党治国的骨干④长征的胜利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⑤长征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精神财富3、长征精神的内涵积极乐观,不怕牺牲精神,团结奋斗,吃苦耐劳,信念、目标→力量、动力,实事求是的精神,依靠群众的精神▲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进行新的长征,我们同样需要有坚定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第七讲:第七讲:1、为什么要召开遵义会议必要性:①它是对左倾错误反思的结果,是血的代价,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需要②召开遵义会议有它的组织条件——即争取曾经支持过王明,博古右倾路线的人可能性:在遵义有反思的时间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①遵义会议根本上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②遵义会议从根本上解决了组织路线问题,逐渐形成了由实际上和而后到行动上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③只有遵义会才扩大到主要的军事指挥人员(此前的会议都是小范围的)是规模上的转折点④是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转折点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问题第八讲:第八讲:1、毛泽东为什么能进入领导核心,从中你受到哪些启示?①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有远见卓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②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热情▲启示: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建立统一战线,

  争取最广泛的支持,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第九讲:第九讲:1、王明的主要功绩①积极参加革命,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革命立场坚定,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学习马克思主义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酝酿和形成中有大功(起草八一宣言,驻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书记处书记)③主持长江局,做了一些有利于抗战的工作④在妇女工作和法制建设中作出了贡献2、王明错误的表现及危害表现:【左的表现】①政治上反帝反封反资,把中间派被定为最危险的敌人并列②经济政策上提出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对根据地的商店、作坊提出了过高经济要求③在党的工作重心问题上,王明和临时中央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④组织上对不同意见者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⑤军事上以第五次反围剿为例的冒险主义【右的表现】提出两个统一战线的右倾主张,即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危害:左倾错误使军队没有立足之地,“白区“的打击,被迫转移;右倾错误使长江局在南方的局面远不如北方局面好、广阔,南方活动受挫3、评价王明①对王明错误的定性有了新的提法:“右倾错误“②把王明的教条主义与临时中央的错误作了区分③指出了王明的功绩④指出了王明错误的国际原因⑤王明错误是在探索中国革命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第十讲:第十讲:1、延安整风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各是什么?背景:①是对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的需要②是肃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需要③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主要内容:①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市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问题和对待马列的态度问题,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学风)②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党内宗派的党外宗派主义都影响团结不利于革命事业)③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言之无物、装腔作势、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瘪三、光烈问题不分析、不负责任不调查下结论、流毒全党、传播出去祸害全民)意义:①是一次极其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也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把人民从左的教条主义思想解放出来)②加强了党同全国人民的大团结,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③使全党形成了一套优良的作风,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创造了新的经验第十一讲:第十一讲:▲1、论联合政府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深刻的分析了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指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已为时不远,中国人民实现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基本要求的时机已经到来,但是,-3-

  国际和平实现以后,反法西斯的人民大众和法西斯残余势力之争,民主和反民主之争,民族解放和民族压迫之争,将充满世界大部分地方。在中国则存在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光明前途,和另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黑暗前途的斗争。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任务就是争取实现第一种前途。为实现这一伟大任务,大会制定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条政治路线的奋斗目标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2、中共七大的意义①它总结了我当民主革命24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②它实现了全党的团结和统一,确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③党的七大完成了毛泽东在全党在领导地位的组织形式④党的七大极大推进了党的建设和伟大第十二讲:第十二讲:1、毛泽东创立毛泽东思想的个人特质是什么呢?①毛泽东与中国农民的天然联系有助于他准确把握中国革命的特点②毛泽东有极高的领悟能力,有利于他准确把握马列主义的精神实质③毛泽东学贯中西,通融古今,为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话,民族化奠定可深厚的学问基础④毛泽东注重社会实践调查,对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集体实践相结合具有决定意义第十三讲:十三讲:▲1、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主要内容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入城市。报告规定了中共在夺取全国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将采取的基本政策。大会讨论和决定的主要问题有:①确定了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的方针;②指出中共工作重点应从农村转向城市,并以生产建设为中心;③阐述了在全国胜利后仍会存在两种基本矛盾,一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一种是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④强调了加强党纲建设,规定了禁止给领导人祝寿、禁止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街道、企业等,防止对个人的歌功颂德;⑤肯定了军队的作用,通过了《关于军旗的决议》。毛泽东还提出了解决国民党残余军队的三种方式“即天津方式,北平方式,绥远方式”▲2、七届二中全会的意义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生产建设,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3、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人民参政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构建新世界两个务必: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第十四讲:第十四讲:1、独创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①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都作了阐述【政治制度】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包括民资【经济制度】不是单一的公有制,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领导地位引领社会方向,合作社会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国家监督、管理、控制之下的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存在时间10-20年③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生产力发展了,工业化实现了,农村机械化实现后,再谈私营,企业的国有化农村集体化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对资本主义采取温和的方法来实现私营经济的国有化2、如何评价新民主主义理论肯定:①在方法上,把生产力作为判断的标准,符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邓小平后来的“三个有利于“奠定了理论前提②这个理论设想用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完成本应该有资本主义完成的国家工业化、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等任务③这个理论是根据中国国情不是照搬苏联不足:①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与工作重点不一致②对新民主主义存在的时间估计的过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完成国家工业化任务③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兴致缺乏坚定的清醒的认识3、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关系一致性:①都具有过渡性②时间大体一致③目标一致(都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④方式一致(到一定发展阶段,用温和的方式实现最终的过渡)不一致性:①任务的变化:由原来主要任务实现工业化到后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针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进行阶级斗争②重心变化:有新民主主义理论以发展生产为重心,变为以社会主义改造为重心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以往都是各种经济并存、共同发展,但是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却开始改造资产阶级最终消灭资产阶级)毛泽东曾公开表示七届六中全会我们改造的目的就是让小生产者绝种,让资本主义绝种。态度变化:利用→限制→绝种。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对非公有制态度变化:有益补充→适当发展→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时间变化:原来计划先进行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人们普遍认为新民主主义建设之时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之日,反映了人们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急-4-

  切心理。4、毛泽东将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改为过渡时期的原因①必要性:经过三年实践,党中央认识到国家工业化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改造孤立地进行②可能性:经过三年实践,党中央认识到新民主主义可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③可能性:经过三年实践,党中央找到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者进行改造的办法④国际环境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也对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产生重要的影响⑤理论上对新民主主义理论本身的某些不明晰和不确定性使毛泽东在贯彻理论的彻底性原则是不能不将它加以改变⑥毛泽东在转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断革命思想5、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阶段改变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变化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②原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并非是理想蓝图,也很难说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雏形③过渡时期总路线无疑蕴含求纯求快的左的错误,但是他的提出并未构成党的指导思想的根本偏转④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⑤过渡时期总路线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估计过于严重,片面夸大了资本主义的消极作用和小生产的落后性,滋长了急于让资本主义和小生产绝种的急躁情绪第十五讲:第十五讲:▲1、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版本一】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还专门论述了学习外国长处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版本二】报告确定的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报告提出今后我国的经济计划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报告又论述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的改革;还阐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和非及中国和外国等属于政治生活方面的关系。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2、如何客观评价论十大关系意义:①现实意义: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它其中的闪光点对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②理论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头

  活水不足:①只罗列了十大关系,实际上牵涉到了体制问题,但是缺少一个总体性的体制概念②为以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埋下了左倾的种子3、如何理解论十大关系的两个方针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原因: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的国情决定的⑵共产党在革命期间积累的经验②以苏为鉴戒的方针。原因:高度集中统一模式、国家垄断第十六讲:第十六讲:1、党的八大的主要内容①当前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前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②在经济建设中,既要反对保守也要反对冒进,即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③在党的建设方面,还提出了各级组织的集体领导,防止个人资料,避免个人专断等重大问题④提出了经济体制方面的新动向——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在工商业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人经营为补充;生产的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⑤形成了新的领导集体,邓小平在八大是中央委员,之后选为书记处总书记(1956-1966)2、评价党的八大闪光点: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1956-1957下半年)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当初八大主要矛盾的翻版,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指导作用不足:①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不可能牢固的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阶级斗争)②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还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就发生了反复(主要矛盾的界定)3、如何理解党的八大与二十世纪两次革命的关系【第一次】①八大是第一次伟大革命二十年连续辉煌的鼎盛时期②八大前后第一次伟大革命经历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③八大前后第一次伟大革命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第二次】①八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起点(1956-21世纪中叶,一百年时间)②八大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历史参照(经济建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③巴八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渊源④八大是第二次伟大革命干部方面做了历史准备第十七讲:第十七讲:▲1、如何理解文章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2、如何理解文章中的社会矛盾理论

  ▲3、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