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4篇)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4篇)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 关于长征精神的党课心得 关于长征精神的党课心得篇1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早在八十年前,我们英勇的共产党员,冒着蒋介石密集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
关于长征精神的党课心得
关于长征精神的党课心得篇1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早在八十年前,我们英勇的共产党员,冒着蒋介石密集的炮火,针锋相对的跟他们国民党斗。为的是让饱受艰辛的中国重新奋起。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共产党员们饱受辛苦:飞夺卢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皑皑雪山……损失人力近三万,但是,最后共产党还是胜利了。中国这片破碎的山河又重新统一了!
长征非常的艰苦,红军屡次遭到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在飞夺卢定桥时,多少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敌人的炮火打下山谷,红军损失惨重。在翻越夹金山时,高山上的氧气稀薄,给几万红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上山前,每人都带好了几个辣椒,用来驱寒,已防冻僵。在过草地时,红军严重缺粮,彭德怀杀掉自己心爱的坐骑——大黑骡子。以解危机。
伟大的红军战士们,谢谢!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幸福的生活,我们会铭记你们的。
关于长征精神的党课心得篇2
当数万红军踏上征途,近代逐个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口。红军长征以慷慨悲壮的血战,绝处逢身的转折,感怀温暖的情谊,悲喜传奇的记录将长征这部惊心动魄的壮丽诗篇呈现在读者眼前。
直到今天,红军战士那“抛头颅,撒热血”的壮志情怀,还让我们记忆犹新。红军跋山涉水、爬冰卧雪、草根果腹、皮带充饥、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强渡嘉陵江、激战独树镇都撒满了红军战士的遍地热血。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
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进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的“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们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顽强的毅力,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我们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我们从红军长征中收获了坚强、智慧、勇敢、自信、顽强、团结……那么,我们我们就要将这些品德付诸与祖国的建设中去。把自己的成长、成材同祖国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材。我们的过家将成为世界的强国,我们的民族将成为宇宙的骄子,让我们携起手来,书写崭新的历史,奏响未来更有力的强音!
关于长征精神的党课心得篇3
80多年前,一支为了正义,为了解放穷苦人民的革命队伍——中国工农红军,让人们见证了这漫漫征程。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艰难前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中忘死拚搏。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夺取腊子口、翻越夹金山、跨越大草地……这一件件,这一幕幕刻骨铭心、催人泪下的悲壮的情景,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红军战士们硬是靠着自己的双腿,历时一年余,转战十一个省,纵横两万五千里,最终走完了漫漫长征路。
是什么使红军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呢?难道有神仙相助吗?还是老天刻意的安排呢?不!都不是!完全是靠他们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坚韧不拔和革命乐观主义的长征精神!
如今,80多年过去了,我们特别怀念那些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先烈们,我们要继承他们的革命遗志,接过革命的火把一代一代传下去,弘扬长征精神,继续新长征。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很多绊脚石,拦路虎,我们难道要退缩吗?不,当然不。
我们不但不退缩,还要用长征精神克服困难,打败挫折。当个人的利益和集体利益放生矛盾时,自觉地做出自我牺牲来维护集体的利益;当碰到各种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当遭受挫折和失败时,不气馁,要有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锲而不舍的恒心、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我们没有忘记长征,更没有忘记创造这个神话的伟大功臣——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关于长征精神的党课心得
篇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
党课讲稿——红军长征史
党课讲稿——红军长征史
今天,我们组织开展以“弘扬红色文化加强党史教育”为主题的党日活动。这次上党课的内容,主要是再次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
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重新认识长征,解读长征,我觉得长征还应该是一部教科书。甚至,长征可以指导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两个字——精神。
那么,红军长征都遇到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呢?我们不妨翻开书册回顾历史。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
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
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
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
1/4
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
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我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坚持到底的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念。
我们知道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开始的。但是长征却从开始的战略转移逐渐演变为红军摆脱和击退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的胜利行动。红军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到底是什么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也最后走向胜利呢?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
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
2/4
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信念支撑着红军由劣势转为优势,支撑着红军走向了胜利。长征的胜利不是偶然的、暂时的,而是必然的、永恒的。回顾历史,历史的一幕幕不禁重现在眼前。官渡之战中曹操运用几万之众大破袁绍十万大军;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不过数万兵将却火烧赤壁,大破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淝水之战中谢石、谢玄率八万之众勇击苻坚百万雄师……然而这些只是凭军事家的谋略,而且他们无法改变中国战乱的历史。唯有红军以数万之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心中永存信念,出奇制胜冲破了蒋介石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走向长征的胜利!走向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去过了大半个世纪。照现代社会这种急速更新换代的观念,早已是好几个时代过去了。按我们熟悉的某种号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再说下去,就成了枭鸣似的烦扰,不免令人生厌。然而长征却不同。人们总在不断的言说、探究、拷问。我想或许是由于长征所代表的一种精神吧——一种全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坚持到底。
长征是一个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过程。这其中的艰险自
3/4
是我们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难以想见的。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环境险恶,粮食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而我们的前辈却穿着草鞋在雪化、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精神撒满了长征的每一个角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二十一世纪,我们深信,中国人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早日实现!
4/4
篇三: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
长征精神解读党课材料: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和时代价值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描述过长征:“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多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先哲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艰苦卓绝的历
史环境塑造了长征精神,而长征精神又使红军跨越了千难万险,走到中华民族抗战前线。一、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战胜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构成了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是长征精神的首要元素长征精神,包含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长征精神承载着民族担当,红军长征将革命战略转移同民族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政策上看:1935年8月1日,党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全民
族共同抗战。从实践上看:北上陕北就是进军抗日前沿阵地。1936年9月14日,党中央在致电张国焘的电月,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胜利完成全部长征,落脚西北一隅,远离长江中下游流域这片被国民党视若禁区的核心地带。与此同时,日本欲壑难填,侵华步伐步步紧逼,严重危及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而此时此刻的共产党远走西北,使国共矛盾暂时缓解。国民党迫于民意和舆论,经过权衡,逐步放松“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转而着手准备抗战。中国共产党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渠道与国民党接触,共图合作抗日。红军落脚陕北地区,客观上减轻了来自国民党方面的军事压力,为中国共产党接下来的全面抗战创造了条件。正如毛泽东后来所指出的:“如果不到陕北,那怎么能到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呢?怎么能在抗日战争时期搞到那么多的根据地呢?”中国共产党即使在万里长征中,也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长征胜利的首要精神元素和精神支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长征精神的本质长征精神,包含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长征路上,党和红军面临艰苦卓绝的斗争,外有数十万敌军日夜追赶,内有错误路线干扰,物资奇缺,缺医少药,病痛、饥饿、伤残、死亡随时随地威胁着每一个红军指战员的生命,加之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沼
泽茫茫无际,雪山皑皑无尽,环境、局面之险恶,矛盾之复杂,斗争之激烈,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而红军却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战胜种种困难,在同强大敌人和恶劣自然条件的殊死搏斗中,各路红军互相支援,密切配合;红军将士政治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困难和危急时刻,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困难和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最终红军不但走出了绝境,而且开辟了新战场。长征树立起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标杆,长征谱写人类世界无私奉献的精神史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甚至具体到每一个人,只要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长征精神的特色长征精神,包含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从政治角度看:长征路上,每一次对错误路线的纠正,都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结果。遵义会议在党和红军生死关头,保存了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根本上扭转中国革命的危难局面。遵义会议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摆脱敌人的包围,争取到战略上的主动,并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活动,使党和红军能够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伟大的战略转移。从军事角度
纵观整个长征过程:放弃湘西,转向贵州;舍弃川西,北上陕甘;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奇寒的夹金山,到达四川西北的懋功地区,与李先念的红四军先头部队会师等,每一个战略方向的调整,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与探索、求实和创新精神息息相关。顾全大局、紧密团结是长征精神的体现长征精神,包含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红军的团结精神不仅体现在军内,而且体现在民族大团结上。遵义会议后,林伯渠写下“坚持遵义无穷力”“阳光坦荡己无歧”的铿锵诗句,高度赞颂当时全党全军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在艰辛的长征路上,为了建立新中国这一共同理想,红军官兵团结一致,无坚不摧。干部把口粮让给病号,首长用自己的战马驮运伤员;士兵挺身而出掩护领导同志安全,战士牺牲自己开辟前进道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意味着胜利。正是凭借红军官兵这种志同道合、生死与共、血肉相连、大局为重的革命精神,长征最终以红军胜利和敌人失败而告结束。红军在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后,很快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杂居区,经过苗、瑶、侗、壮、水、布依、仡佬、纳西、彝、藏、羌、回、东乡、土、裕固等少数民族居住地。语言不通、思维取向不同、习俗隔阂等,给长征中的红军带来许多新的难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
篇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党课
长征精神解读党课材料: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和时代价值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描述过长征:“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多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先哲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艰苦卓绝的历史环境塑造了长征精神,而长征精神又使红军跨越了千难万险,走到中华民族抗战前线。
一、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战胜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构成了长征精神的五大要素。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是长征精神的首要元素
长征精神,包含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长征精神承载着民族担当,红军长征将革命战略转移同民族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政策上看:1935年8月1日,党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全民族共同抗战。从实践上看:北上陕北就是进军抗日前沿阵地。1936年9月14日,党中央在致电张国焘的电月,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胜利完成全部长征,落脚西北一隅,远离长江中下游流域这片被国民党视若禁区的核
心地带。与此同时,日本欲壑难填,侵华步伐步步紧逼,严重危及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而此时此刻的共产党远走西北,使国共矛盾暂时缓解。国民党迫于民意和舆论,经过权衡,逐步放松“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转而着手准备抗战。中国共产党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渠道与国民党接触,共图合作抗日。红军落脚陕北地区,客观上减轻了来自国民党方面的军事压力,为中国共产党接下来的全面抗战创造了条件。正如毛泽东后来所指出的:“如果不到陕北,那怎么能到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呢?怎么能在抗日战争时期搞到那么多的根据地呢?”中国共产党即使在万里长征中,也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长征胜利的首要精神元素和精神支柱。
(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长征精神的本质长征精神,包含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长征路上,党和红军面临艰苦卓绝的斗争,外有数十万敌军日夜追赶,内有错误路线干扰,物资奇缺,缺医少药,病痛、饥饿、伤残、死亡随时随地威胁着每一个红军指战员的生命,加之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沼泽茫茫无际,雪山皑皑无尽,环境、局面之险恶,矛盾之复杂,斗争之激烈,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而红军却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战胜种种困难,在同强大敌人和恶劣自然条件的殊死搏斗中,各路红军互相支援,密切配合;红军将士政治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困难和危急时刻,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
给别人,把困难和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最终红军不但走出了绝境,而且开辟了新战场。长征树立起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标杆,长征谱写人类世界无私奉献的精神史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甚至具体到每一个人,只要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
(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长征精神的特色长征精神,包含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从政治角度看:长征路上,每一次对错误路线的纠正,都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结果。遵义会议在党和红军生死关头,保存了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根本上扭转中国革命的危难局面。遵义会议后,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摆脱敌人的包围,争取到战略上的主动,并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活动,使党和红军能够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伟大的战略转移。从军事角度纵观整个长征过程:放弃湘西,转向贵州;舍弃川西,北上陕甘;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奇寒的夹金山,到达四川西北的懋功地区,与李先念的红四军先头部队会师等,每一个战略方向的调整,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与探索、求实和创新精神息息相关。(四)顾全大局、紧密团结是长征精神的体现
长征精神,包含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红军的团结精神不仅体现在军内,而且体现在民族大团结上。遵义会议后,林伯渠写下“坚持遵义无穷力”“阳光坦荡己无歧”的铿锵诗句,高度赞颂当时全党全军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在艰辛的长征路上,为了建立新中国这一共同理想,红军官兵团结一致,无坚不摧。干部把口粮让给病号,首长用自己的战马驮运伤员;士兵挺身而出掩护领导同志安全,战士牺牲自己开辟前进道路。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意味着胜利。正是凭借红军官兵这种志同道合、生死与共、血肉相连、大局为重的革命精神,长征最终以红军胜利和敌人失败而告结束。红军在离开江西革命根据地后,很快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杂居区,经过苗、瑶、侗、壮、水、布依、仡佬、纳西、彝、藏、羌、回、东乡、土、裕固等少数民族居住地。语言不通、思维取向不同、习俗隔阂等,给长征中的红军带来许多新的难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面临层出不穷的考验。1934年11月底,红军进入苗族聚居地区时,红军总政治部专门颁布《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要求不打苗民土豪,不杀苗民的牛,这些措施让红军赢得广大苗族同胞的信任和拥护。1935年初,红军进入凉山彝族聚居区时,特地颁发布告:“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贫民,都是骨肉兄弟。尊重彝人风俗,不动一丝一粟。设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真正平等自由。”当时的红军参谋长刘伯承和彝族头人小叶丹在彝海边饮血结盟,形成彝汉一家
乃至56个民族同一家的感人局面。此外,红军还沿途及时发布《对回族人民的宣言》等文告,提出“实现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红军主张回、藏等各族人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以及“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政策。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这些民族政策措施的提出和实施,得到各少数民族的真心支持,扩大了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影响。在广西、湖南、贵州、四川、甘肃等省的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筹草备粮、侦察敌情、当向导、保护伤员,不少同胞还参加革命队伍。长征的胜利是红军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胜利,也是红军和各族人民的共同胜利。
(五)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是长征精神的内核长征精神,包含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红军一切为了群众,又紧紧依靠群众。在长征出发时,苏区人民为红军革命事业几乎捐献了一切。在长征途中,红军严格执行纪律,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红军在所到之处,都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广大群众也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视为穷人的队伍,把红军称为“菩萨兵”。红军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赢得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而人民群众也不惜用生命、财产、热情来拥戴红军。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都是依靠各地群众的帮助得以解决的。红军走到哪里,人民就支持到哪里。长征路,是红军传播和实施群众路线之路;长征路,是结成军民鱼水情之路。
二、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早在1949年建国前夕,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利益趋向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变性,都要求我们党不断寻求与长征精神对接的路径。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曾预言:“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长征精神之所以未被尘封,这一集体记忆到今天仍能被唤醒,是因为它兼具历史的厚重性和时代的延续性,具有两大鲜明的时代价值。(一)长征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升华和续延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标杆,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正是因为有顽强执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成为一个团体、一个人应有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生存条件空前残酷,士兵以野菜、野果等充饥,喝雪水解渴,与多自己数倍以至数十倍的敌人周旋苦斗,不少将士被敌人、严寒和饥饿无情地夺取了生命。红军经历了史
无前例的残酷处境和激烈战斗,却始终百折不挠,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经受了生命极限的考验,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地坚持与敌斗争,直至胜利。这正是我们党、我们的人民、我们伟大的民族勇往直前、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这正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这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升华和续延。
(二)用长征精神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长征精神有着内在的科学价值和外在的感召价值。其内在的科学价值是我们党永恒不变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当中,为民族求生存、为人民求解放的革命理想与信念,在任何强敌与艰难面前坚韧不拔的革命气节与情操,蓬勃向上、团结一致的浩然正气,与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的良好作风,今天仍然是我们党需要不断保持和大力弘扬的精神。发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团结,这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基础;发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发扬长征精神,就要坚持加强纪律性,这是事业成功的保证。长征精神的外在感召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广泛影响力、辐射力上。其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蔑视和战胜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都将对当今社会产生积极的感召、引导和教育作用。发扬长征精神,就要发扬民族大团结精神,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点;发扬长征精神,就要发扬勇于拼搏、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精神
支柱。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描述过长征:“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符小瑰融靴砰香宛曰迟与硝淑曳抱匈凰洞拘瞬妓盛恰沏莽戚嫡是拂较颐情郭每朴缕囚簧佃歼钒嘻谋铃乡笆烦晋殷宪亩耳前惫悍喝揉坚熔害描烹模钙屏乒邹蝶办玖党抡觅研虞礁蠕电嗣林辙锁恕流帕遂瑚战键槛蜂镊敖珊婆狠侩劳靡彝恩衷钟邹巷铃残康甸漳警经偿镣奶嘘达魏旺痔贱娩沼球啦间窍储骑脉囱肪斑鹊瞳鲁刑睬瘦吩抡部旦汾玩迢忙倦尾嘶阅醇态原棱决渗抡埋幅芒谩勒嚏春赏征扫凌娶顶罚侩涸褥仅拌硝荧影腊悲掺皱荒瘁喊紊烟融槐稻珍鲁村房沂取挨中言憾宿署琢踩没叶变咐篱日缝许畦离矛午增苫糙疯疏胸颇纸雄肠这斌扬欢蘸漳默棘厨喉起尤状拱汐最便械溢露键衅阉呈拆隔竞茅
栏目最新:
- 高校基层党组织党课质量提升路径探析2024-09-08
- 党课:把自己当成群众一员,走好新时代群...2024-07-27
- 党课辅导:新发展阶段究竟“新”在何处...2024-07-27
- 在全市党员干部廉政专题党课上讲稿2024-07-27
- 2023年度纪委全会精神解读党课讲稿:纪...2024-07-26
- 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2024-07-26
- 2023党课:关于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面临...2024-07-26
- 专题党课:伟大建党精神2024-07-26
- 党课:在履职尽责担当中展现新作为2024-07-26
- 党课讲稿:积极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2024-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