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4年04月26日 10:57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做好人民服务员心得与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2-08-24 17: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做好人民服务员心得与人民至上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做好人民服务员心得与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做好人民服务员心得 3 篇与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3 篇

  做好人民服务员心得 3 篇

 【篇一】

 领导干部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融入精神血脉化为自觉行动,要厚植为民情怀,自觉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练就为民本领。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不断的学习,用思想武装头脑,在创新理论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把百姓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衡量标尺。要磨练岗位硬功夫,立足工作岗位,以理想信念为基、以为民服务为本、以练就本领为要,主动学、深入学、拓展学,争做岗位上的“行家里手”。

 赢得群众信任。“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党员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当作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行动自觉,真正到群众中去,主动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成家事去办。多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做决策,嘘寒问暖、排忧解难,用真心暖民心。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

 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要真正将群众的事办好、办实,办出人民满意度、办出生活幸福指数。

 创造为民业绩。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离不开每一个党员干部的担当奉献。要有“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实干精神,以行动为号令、以实干为准绳,要把困难当作垫脚石,把干劲当作催征鼓。在工作中要沉下心、俯下身、用足力,做身先士卒的表率,做服务于民的公仆,在干事创业中提升执行力,在攻坚克难中增强突破力,在负责带头中提高影响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保持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本色,用实干履行对群众的承诺,用实效检验为民造福的政绩。

 【篇二】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融入精神血脉化为自觉行动。基层事务繁杂,难免会遇到各种难题和矛盾,基层党员干部作为连接党心民意的桥梁纽带,直接面对群众,天天与群众打交道,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面对问题不“绕着走”、碰到矛盾不“躲着走”,不断提升化解基层矛盾的能力,真正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青萍之末”,做到真正让人民满意。

 怀揣“为人民服务”的真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主动了解群众的冷暖需求,主动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深入到基层一线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把群众的痛点、难点作为工作重点,把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放下架子、拿掉“官威”,俯下身子、融入群众,与群众面对面”真诚交流,让老百姓信得过、愿意谈,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秉持“一碗水端平”的公心。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一颗公心,坚持公平、公正、公道、公开,不能因为主观看法或关系亲疏而偏向其中一方。坚持用权为民,一切按纪律办事切按规矩办事、一切按程序办事坚决杜绝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不正之风。不做“好好先生”,不怕得罪人,敢于较真碰硬,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在维护人民利益上敢于挺身而出,坚决查处损害群众权益的失职渎职和违法违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在人民心中树立良好干部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和尊重。

 涵养“润物细无声”的耐心。民生无小事群众有诉求是正常的,基层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十分关键。面对信访群众,要做到细致耐心,循循善诱,结合实际情况,列举生动事例,实现平等交流、透彻说理,以良好态度赢得群众的信赖,引导他们依法合理解决诉求。要认真钻研基层政策法规,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使自己成为处理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专才能手”。面对长期未解决的矛盾,各方要建立健全各负

 其责、齐抓共管的化解机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社会救助、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促使疑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篇三】

 夫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近日,陈希部长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以人民为中心融入精神血脉化为自觉行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喊在嘴上就行,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做好“什么是为民”“为什么为民”“怎么样为民”这三个问答题。

 什么是为民?为民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细微关切。2015 年 2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陕西延川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时说,“那时候我离开了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我的心留在那里。那时候我就想,以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无论走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揭开锅盖瞧瞧、坐到炕上唠唠、走到田间看看……简单的问候、浓浓的关切,无不流露出深厚的为民情怀。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多做暖人心、得人心的实事。

 为什么为民?因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历史实践。“一夫得情,千室鸣弦。”政权的兴废在于民心,而民心的去向在于领导干部

 的作为。从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来看,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一代伟人毛泽东》这部电视剧里,毛泽东同志这样说过,“我们不应该害怕群众,而应该欢迎群众。”只有我们“欢迎”群众,群众才会也“欢迎”我们。无论是浴血奋战后的涅槃重生,还是众志成城地抗击疫情,这些胜利的背后,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一百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心连心,像焦裕禄一样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怎么样为民?坚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 2014 年 1 月 20 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说道,“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脱贫攻坚收官在即,我们既要啃下“硬骨头”,又要完成“加试题”。“钱袋子”“米袋子”“菜篮子”等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事,党员领导干部要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到点上,劳民伤财的蠢事、笨事,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决杜绝。以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精神,真抓实干、超常奋斗劲头,向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总攻。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答好“为民三问”,方能交得出一份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的答卷。

 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3 篇

  人民至上心得体会 3 篇

 【篇一】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二】

 岁月静好,好书相伴。打开《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一个专题,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跳出‘身边的小小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文化文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进实践深处、心灵深处、思想深处,用真情实感答好时代课题,绘制出人民壮丽的“精神图谱”。

 走进实践深处“抒写人民”,绘出原汁原味“肖像图” 作家不是“坐家”,创作不是“空想”。文化文艺作品是为人民服务的,绝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尖”,扑下身、沉下心、迈开腿,创作“接地气”、有“烟火气”的

 作品,才能真正在人民群众中间“传得广”“叫得响”。只有走进实践深处,将人民“心中所思”“脑中所盼”真实呈现,才能原汁原味地为人民“画像”,为时代“立传”。要富有“同理心”“共情力”,在丈量世界中发现“真善美”。要多去优秀企业了解创业发展、多去先进榜样身边记录典型事迹、多去贫困地区感受脱贫成果、多去美丽乡村见证巨大变化,以“真情感”感染人,以“好作品”提升人,让人民群众在文艺作品中收获情感的共鸣、智慧的启迪。

 走进心灵深处“描绘人民”,绘出幸福生活“多彩图”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一个时代风貌的“符号”。只有牢牢抓住观众口味,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心理需求创作作品,才能真正让人民享受到精神的“盛宴”。在儿童作品创作上,要突出素质引领,以儿童的视角出发,讲好属于儿童自己的故事;在青少年的作品创作上,要结合当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在惩恶扬善中,帮助他们构筑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世界;在中年作品创作上,要富有生活气息,注重描写中年职场、婚姻生活、养老抚幼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在中年的压力与危机中,贯穿生活主线,擦亮幸福底色;在老年作品创作上,要从老年人的期待出发,丰富老年人内心深处的精神生活。打破唯点击率、收视率至上的不良业态,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传递幸福生活“正能量”。

 走进思想深处“歌唱人民”,绘出精神风貌“立体图”

 文化文艺作品既要深刻反映时代,更要解决时代问题,要在展现人民精神风貌的过程中,讴歌时代发展精神。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不能新瓶装旧酒,永远都是老套剧情,更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胡乱篡改粗制滥造。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能量引领文艺新风尚。要感受时代脉动,紧跟时代脚步,鼓励多制作一些言说、讨论等题材类节目,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聆听专家见解、分享人生感悟、讨论现实问题,将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智慧的交锋和思想共识中,实现思想的再凝聚、再升华。

 【篇三】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在第四个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了重要论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不忘初心,是共产党人许党许国、报党报国雄伟气魄的真理写照。

 发乎于“心”,以“无我”之境,勇毅奉献。何为“无我”?道家、佛家经典中常用“无我”来表现悲天悯人的情怀,倾向强调超脱于凡人的存在。清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用“有我之境”和“无我

 之境”来区分中国古诗词的美学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无我”则是指以国家前途为念,以民族未来为己任,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宝贵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公仆,肩负着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不计个人利益得失,时时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先,事事以群众利益为重,把群众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方能锻造出心系人民、行为人民的博大胸怀,培育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见乎于“行”,以“有我”之境,担当作为。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让我对“人民至上”有了更深的体会,更能深刻领悟到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不能仅停留在喊口号层面,更要体现在勇于担当、勤于奋斗的点滴行动中。“有我”,是党员干部对自我角色身份的认知,亦是对恪尽职守奋发有为的新时代干部担当精神的深刻领会。“责任面前应有我,干事面前该有我,发展面前当有我”,简单的“有我”二字,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豁达胸怀,凝聚着“奋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