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4年04月27日 20:17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汇报 >

文化虚无主义对青年思想的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4-03-27 21:00:02 来源:网友投稿

邢海晶 刘贝贝

摘要:近年来,文化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暗流涌动,对我国社会原有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尤为重要的是其以“虚无的內容”“错误的立场”“多领域渗透”等方式对青年的思想认知、理想信念产生巨大冲击,严重影响到了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由此,在分析文化虚无主义以及青年思想特点的基础上,揭示文化虚无主义冲击青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发生方式,探索抵御文化虚无主义渗透的有效对策,对于引领青年思想健康发展、提升青年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虚无主义;
青年;
思想影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3)03-0045-08

文化虚无主义以隐蔽的方式渗透于民众的生活、娱乐、学习、工作中,从而冲击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和秩序,特别是严重侵扰青年的思想认知和理想信念,进而消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根基,并直接威胁着国家文化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1],阐明了文化自信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推进文化自信,尤其需要广大青年对中华文化形成理性认知,青年一代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深厚根基。然而,一直以来,文化虚无主义思潮此起彼伏、甚嚣尘上,造成部分青年出现文化认知的断裂、文化价值观的扭曲等问题。所以,厘清文化虚无主义对青年思想的负面影响,对于抵御文化虚无主义的渗透、引导青年文化价值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虚无主义的本质及新时代青年的思想特点分析

(一)文化虚无主义的本质

文化虚无主义发端于近代,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学界关于文化虚无主义范畴的界定依然清晰。

1.文化虚无主义的本质

文化虚无主义由虚无主义演化而来。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指出,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没有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2]可见,虚无主义呈现出的是对超感性世界的消解。近代以来,虚无主义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进入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虚无样态。

中国的文化虚无主义萌芽于近代文化浪潮中,表面上是近现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实际则是中西意识形态的冲突与交锋。其进入中国以来对中华文化的侵害主要表现为:利用国人的自卑心态,冲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行“全盘西化”。近年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文化虚无主义在我国再次复燃,以更加新颖且隐蔽的手法侵蚀中华文化,攻击并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图以文化为切口瓦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

文化虚无主义的出现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学界关于文化虚无主义内涵的研究比较丰富,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理论阐释。如孙丽珍、李泽泉的“文化虚无主义是近代中国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主张全盘西化为特征的文化思潮”[3],吕惠东的“文化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中的集中表现”[4]。综上,文化虚无主义是指通过否定和虚无中华文化、意图实现西化、分化或肢解中华文化,并进而扭曲异化中华文化价值体系和秩序的一种错误社会思潮。

2.文化虚无主义的实质

尽管文化虚无主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究其实质,是唯心主义的文化观、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全盘西化的政治诉求。第一,唯心主义的文化观。首先,强调文化决定论,将文化脱离一国的特定的历史和国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遭遇根源于落后腐朽的传统文化,以此片面夸大传统文化的落后性。其次,坚持文化一元论,认为文化存在优劣之分,主张中华文化已落后于世界现代化进程,不适应新时代民众对文化现代化的要求,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第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文化虚无主义以形而上学的方法,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事物,对中华文化缺乏真实、系统、全面的考察和研究,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背道而驰。主要表现为否定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和发展性,以其主观臆想片面地看待中华文化,视西方文化为永恒真理般的存在,完全无视世界文化多样性,试图以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第三,全盘西化的政治诉求。文化虚无主义攻击中华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挑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虚无主义意图通过侵蚀中华文化体系,摧毁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推销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以达到其政治上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消解人民政治认同的企图。

(二)文化虚无主义与青年的关联

一方面,文化虚无主义的主要侵蚀对象是青年。青年历来是意识形态的“敏感”群体,自然会成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文化渗透、争夺的主要对象。文化虚无主义常常打着揭秘“历史真相”、调侃“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利用文艺作品虚构历史事实、改写历史事件等手段诱惑青年,制造思想混乱,甚至通过娱乐化方式迎合青年的感官需要,进而扭曲其文化价值判断,误导其文化价值选择。

另一方面,青年的思想特征决定了其易于被文化虚无主义侵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5]青年思维活跃,但文化价值辨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不足,对接踵而来的各种思想观点尤其是多元社会思潮,往往缺乏辨识能力,易于出现认知偏差。青年有理想、有抱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6],但因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缺乏社会历练,对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各类事件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判断[7],尤其是对于经过包装的文化虚无主义更缺乏认知,不经意间就会掉进各种意识形态“陷阱”。

二、文化虚无主义对青年产生思想影响的发生方式

(一)以“虚无的方式”误导青年的思想认知

文化虚无主义以“选择性虚无”“颠倒性虚无”以及“恶搞性虚无”等“虚无的方式”误导青年的思想认知,以此消解中华文化。

1.选择性虚无

“选择性虚无”是指通过虚无中华文化的价值,消解文化的意义,进而毁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首先,選择性虚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虚无主义通过“重读历史”“亵渎经典”的方式抹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销蚀青年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其次,选择性虚无红色革命文化。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相勾连,宣扬告别革命,意图否定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民主革命正义性,从而扭曲青年对红色革命文化以及革命英烈的正确认知。再次,选择性虚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虚无主义为宣传西方价值观,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阉割中华民族的优良特质,甚至颠覆民族信仰和文化信仰、威胁国家的政治文化安全,不遗余力地抹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颠倒性虚无

“颠倒性虚无”是指彻底颠覆文化事实,抹杀文化功绩,主要表现为对支撑我国文化自信的文化载体进行曲解、改写、造谣等。一方面,颠覆历史人物的形象。文化虚无主义通过改写、抹黑青年心中的经典人物,试图误导青年原有的历史文化认知,从而对青年现存的价值观、文化观、历史观造成冲击。比如,将历史英雄岳飞颠倒成狭隘的大汉族主义者,将道德建设模范孔繁森颠倒成被家所迫的人生悲剧。另一方面,对经典事件颠倒是非。文化虚无主义通过恶意截取时间节点,将存疑问题复杂化,引发社会争议。比如,新冠疫情期间,编撰不属实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以及社会舆情热点,以伪当事人的身份发声,颠倒黑白,制造思想混乱。

3.恶搞性虚无

“恶搞性虚无”蓄意将我国文化“娱乐化”“媚俗化”“庸俗化”。读屏时代,青年能够随时随地吸收互联网传播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文化虚无主义通过塑造带有负面形象、消极能量、低级趣味的文艺作品,降低青年的文化品位,腐蚀青年的思想观念,损害青年的身心健康,并巧妙利用各种文字标题、“土味”视频散播不良文化观点,将文化快餐化、庸俗化、娱乐化。通过暴露隐私、感官刺激、流量炒作等恶搞行为,丑化、黑化、矮化打压中华文化,极易诱导青年出现文化认知上的错误与价值判断上的偏差。

(二)以“错误的立场”干扰青年的价值判断

文化虚无主义在立场上鲜明表现为“三从”,对青年的价值判断产生严重干扰。

1.唯“洋”是从

唯“洋”是从,是指文化虚无主义唯西方文化是瞻,妄称西方价值观处于人类价值观的最高点,是世界上唯一合乎理性的思想,罔顾文化多样性的事实。此外,文化虚无主义强调中华文化只适用于其产生的时代,而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已经失去现实价值,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所谓的“旧”文化理应被淘汰。其错误立场的背后,是企图以各种手段消弭中华优秀文化,从而干扰青年的价值判断,模糊青年的文化认知,以此进一步推广承载西方“普世价值”的资本主义文化价值体系,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威胁中国国家文化安全。

2.唯“利”是从

唯“利”是从,是指在文化价值观上坚持利益至上,以文化之名攫取利益。文化虚无主义活跃于网络舆论场,为追求文章点击率、视频播放率,赚取高额利润,甚至背弃职业道德,发布迎合青年消遣欲望的擦边球言论、暴露性图片等,罔顾国家法律法规,影响青年的文化取向和思想认知,污染青年的精神世界,降低我国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客观上增加了我国文化环境的管控难度。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虚无主义唯“利”是从的错误立场,也在影响着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发展,诱使各色文化产品粉墨登场,直接干扰青年的文化自信,使得青年在多元文化浪潮中摇摆不定、迷失自我。

3.唯“我”是从

唯“我”是从,是指文化虚无主义以“我”为主、随心所欲、没有原则、没有底线。主要表现为追求多元价值取向,凭感性直觉判别是非,缺乏理性思考能力。比如,别有用心者不分青红皂白,不问事实真相,任凭个人情感和直觉,蛊惑大众或者盲目从众,不计后果地对某些社会热点进行跟风炒作,操控舆论,散播利“己”唯“我”的不良风潮。青年由于明辨是非能力不足,极易被这类风潮所左右。

(三)以“多领域渗透”扰乱青年的精神生活环境

借助互联网的特点,文化虚无主义表现形式也变得更为隐蔽和多样。

1.隐蔽的思想渗透

文化虚无主义常常通过与国内某些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交流的方式,输出文化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开展文化扩张与殖民,有目的地对没有经过严格考核、查证的史实文物资料进行肢解并恶意解读、散播,蓄意引起青年对历史英雄、时代楷模的非议。此外,当前部分网络平台中的高级会员、知名人物、公众偶像不乏文化虚无主义者,其经常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师自居,并以文化权威的社会公众形象骗取大众崇拜,影响力极高,受青年信任程度也较高。若任由“网络大V”恶意引导社会舆论风向,煽动社会不稳定情绪,其后果不堪设想。

2.新颖的传播手段

自媒体时代,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手段更加多样、传播速度更加迅速、影响力更加强大。首先是碎片式传播。通过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全民软件中,以视频、图解、文章的形式解读文化史实、调侃主流文化、解构中华文化,使青年很快掉进文化虚无主义设置的圈套。其次是议题式传播。文化虚无主义热衷于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利用青年的猎奇心理,诱导青年广泛议论,借机渗透虚无思想,兜售“普世价值”。再次是引导式传播。某些网络媒体伪公知经常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话语诱导,从而导致青年难辨真假,极易盲信盲从,质疑历史真相,自我否定、矮化民族文化价值。

3.多样的娱乐方式

文化虚无主义通过打造“庸俗”与“消遣”的娱乐性文化,直接干扰青年的精神生活环境。一方面,借助深受青年喜爱的电影、动漫、电视剧来宣传西方文化价值观。如通过电影、电视剧等,隐蔽地向青年输出西方“普世价值”,引发部分青年对西方文化的狂热支持。另一方面,文化虚无主义通过改写经典文学作品,创作虚假故事小说,消解蕴含其中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底蕴,并以非正规方式广泛传播,企图通过戏说历史事件、侮辱英雄人物来误导青年的原有文化认知。可见,青年的精神生活环境也是文化虚无主义侵蚀的重点领域。

三、抵御文化虚无主义对青年思想影响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面对文化虚无主义的入侵,提高青年思想认识是首要之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提高青年思想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年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鲜明标志,是我们能够在世界文化浪潮中屹立不倒的根基。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自强,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其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青年教育始终。文化教育需承于古、强于今,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去粗取精、古今融通,注重挖掘本土文化特色,根据青年的思想特点、心理需求,向青年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发展脉络、发展走向,引导青年认清我国不同时段的不同文化图景,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进而明晰文化虚无主义割裂、亵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其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年文化自信。充分吸收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家国理念、孝亲观念、德育原则等精华因素,将其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引导青年自觉践行其精神特质,提升青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中国精神、中华文化价值真正植入青年内心。

2.以红色革命文化塑造青年崇高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既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价值追求、理想信念,也体现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激励着各族人民以昂扬的斗志奋勇前进。因此,红色革命文化内蕴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财富,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青年崇高精神。一方面,在全社会内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优良传统和作风,形成学习英雄典范、领悟精神品格的良好社会风气,引导青年主动学习并践行革命英烈的精神品格;
另一方面,重视革命文物、遗址、纪念馆等文化载体的保护,通过红色旅游、文旅产品等多元生动的实践,带领青年重学历史、重温经典,从而认清文化虚无主义恶搞历史、造谣革命人物的真实目的。

3.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青年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精髓于一体,代表着中华文化在当今中国的最新发展。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对青年起着“正向价值”引领作用,能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化解文化虚无主义造成的价值迷雾,增强面对文化虚无主义的鉴别力和抵御力,引导青年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向着正确理想信念前进。其二,在全社会范围内,借助榜样人物、实践活动、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大力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奉献精神、斗争精神等,丰富青年精神文化生活,引导青年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其三,积极回应当今文化现实发展状况,直面问题与挑战,引导青年全面客观审视中国国情,明晰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责任所在。

(二)壮大主流阵地,占领舆论高地

新时代,壮大主流阵地,全天候掌握青年舆论场风向,创设有序文化环境,才能实现引导青年确立正确文化价值理念的目标。

1.重视网络阵地,防范潜移默化的渗透

当前,互联网、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此需根据青年的身心特点开拓相关信息平台,这样不仅能够让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播,让青年更好地走近中华优秀文化,还能够及时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有效防范文化虚无主义潜移默化地渗透。利用网络传媒快速、便捷、全民的优势,加强中华文化元素、形象、符号以及特色标志的宣传和普及。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得文化传播更加“多样化”“新颖化”“特色化”,不仅要阐释中国价值观的学术经典,更要宣传展现百姓风韵、接地气的大众文化,给予青年更多了解祖国和民族历史文化的机会和渠道,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文化自信心。

2.立足社会阵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教育不应局限于普通的课本知识教育、文字灌输,只有通过现实的体验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有所领悟。所以,社会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物质资源,发挥好“社会大课堂”的教育作用,重视文化教育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灵活运用各种载体,展现有声有色的优秀文化作品,为青年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化部门以及文化企业的宣传教育功能,积极组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交流实践活动,给予青年互动学习交流的契机,引导青年成为中华文化的践履者。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真正利用好当地的优质文化教育资源,把文物展览馆、纪念馆、战争遗址等作为青年教育引导、文化熏陶、教育养成的活教材,让青年意识到中华文化虽无形无色但在生活中却无处不在,真正体悟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塑造力量。

(三)掌握传播规律,构建防御机制

在做好内部防范的基础上,还应及时抵御外部入侵,做到标本兼治,阻断文化虚无主义传播源头。

1.掌握文化虚无主义的生成规律,掐住生成的苗头

文化虚无主义以“虚无的内容”“错误的立场”“多领域渗透”等方式影响青年的思想认知,集中表现为对待中西文化的不同态度,其根本目的正是通过对文化的入侵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根基。所以,帮助青年掌握文化虚无主义的生成规律,有助于掐住其生成的苗头,将其扼杀在摇篮中。首先,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其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只有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才能真正掌握文化话语权,增强文化软实力。其次,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讲清中华优秀文化体系的渊源、内容、价值,向青年辨清文化虚无主义的特点、实质、危害,划清是非界限,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最后,针对文化虚无主义的各种谣言,相关政府部门要及时展开调查,还原真相、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坚决做到立场坚定、坚持真理,掐灭文化虚无主义复燃的苗头。

2.掌握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规律,阻断传播的渠道

面对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更加隐秘地传播,需掌握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规律,阻断传播渠道。第一,健全文化治理机制,创设有序文化环境。文化虚无主义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国原有的文化秩序,并产生了诸多文明失范行为。必须及时完善文化监督管理机制,严管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途径,整顿文化市场秩序,规范文化市场经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青年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让文化环境繁荣有序。第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把控网络话语传播。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助推文化虚无主义传播的催化剂,为文化虚无主义提供了潜藏和繁殖之地,使得虚无思想肆意攀连其他社会思潮,渗透我国原有的文化体系。因此,需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把控网络话语传播。网络立法需要考虑青年现实的网络环境需求,做到合适合理,并与原有法律互相协调,凸显其针对性。此外,网络话语的传播还需要进行合理的监管,明确监管尺度,做到公开透明,有效保障网民尤其是青年的合法权益。

3.掌握青年的思想变化规律,增强教育的实效

青年的思想拥有较高的可塑性、独立性,也有很明显的不稳定性、多变性以及差异性。利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同效应,了解青年的思想动态,才能增强教育实效。一方面,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基,具有启蒙性和感染性。家长要多关注青年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交流,把握思想动态,发挥正能量的模范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导的作用,增强学校文化教育责任意识。青年个性突出、思维活跃,但集体意识、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时刻要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作为首要任务,将中华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帮助确立青年辨是非、明善恶的文化价值标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地位。教育学生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端正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明晰文化虚无主义的欺骗性与虚假性,增强自身免疫力,并以实际行动反对文化虚无主义的传播。

四、结语

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以“虚无的内容”“错误的立场”“多领域渗透”等方式对青年的思想认知、理想信念产生巨大冲击,部分青年已出现文化认知上的扭曲与混乱。有必要厘清文化虚无主义的生成规律,有效抵御文化虚无主义的入侵和蔓延,为青年创造良好的文化社会环境,助力提升新时代青年一代的文化素质、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80.

[3]孙丽珍,李泽泉.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本质及治理[J].红旗文稿,2018(9):26-28.

[4]吕惠东.文化虚无主义的歷史生成及其批判[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9(1):194-20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24.

[7]赵晨阳,张海,胡银华.湖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12-116.

责任编辑:袁建涛

猜你喜欢青年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人民论坛(2016年28期)2016-12-23桂北地区长寿之乡永福县青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华夏医学(2016年4期)2016-12-1250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和病理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27期)2016-11-30浅析当代青年政治观现状及其成因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青年网络思想教育的“四三四二”模式探究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