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文秘网 - www.sdelec.cn 2024年05月15日 15:22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2023年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3篇(2023年)

发布时间:2023-01-23 17:05:07 来源:网友投稿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1  第一篇:  我先让学生收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我采用了学生间相互问答方式来解决诗中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3篇(2023年)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1

  第一篇:

  我先让学生收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我采用了学生间相互问答方式来解决诗中重难点生字词的意思,完成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赏析环节我主要是针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针对颈联进一步进行赏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感悟“大”“孤”“直”“长”和“圆”字的妙处,最后明晰这句话的美在何处。效果还好。

  范例2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面面俱到是我们上课的通病,生怕哪里没讲到,考试的时候学生不知道。但讲得太多,知识点太多,重点不突出,到头来学生更可能一无所得。所以很认同方芳的反思,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语言体会意境,应重点赏析“带月荷锄归”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并作为切入点来挖掘两首诗歌的内涵。

  范例3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30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诗。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在了解诗人生*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意,最终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

  首联以记叙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远赴边关;颔联看似写景,实则情景交融,诗人以翻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两个意象象征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发了作者幽微难言的悲愤之情;颈联是全诗的名句,描绘了一派边关壮丽的奇景:黄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烟,一轮红日,意境雄奇开阔,诗中有画,真可谓“千古壮观”,其中“直”“圆”二字,看似俗,实则妙;尾联,以叙事点明了边关紧张的战斗生活,体现了边关将士们的爱国之情。

  总之,这首诗歌叙事、写景、抒情交相融合,诗人以开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对边关壮丽的欣喜。

  范例4

  1、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诗歌朗读背诵的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背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研读与赏析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品析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学会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来揣摩、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范例5

  1、由于中考文言诗词一块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应工作室本节授课要有效帮助学生新旧知识衔接之要求,因此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诗句,并要求板书,旨在发现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

  范例6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在出塞途中所作的,描写广袤的塞上风光的绝句。诗的大意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简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美幻绝伦的塞上风光画。

  学生了解的王维的诗作很多,有《相思》、《杂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里馆》等。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王维是居“李杜”之后,为学生接触较多t的唐代诗人。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他多才 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我选取了不少的古诗词让学生来诵读,这不失为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好的渠道。但是,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许就失去了编者的本意。应该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了解掌握与其相关的文学知识,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诗作。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这句诗的内容表现出来,同样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检验。

  总之,采取灵活多样的积累古诗文的方式,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范例7

  这首诗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并且容量丰富:诗人选取日、月、江、天,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而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故此诗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五、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3

  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内涵。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及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三、擂台比赛

  教师范读

  自由读

  男女pk读

  全班pk 教师读

  四、赏析诗句:

  1.请大家先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绘一下诗歌的主要内容

  由题目可看出:王维作为使节出使边塞。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

  悲伤 忧伤 昂扬 积极乐观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说明随从少 仪节规格不高 微显失意情绪 忧愁苦闷

  过居延:目的地之远 特殊的地域

  欲问边:出使目的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跟离大地,随风飘卷 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正衬)

  归雁—出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巢,适得其所,而此刻诗人却远离故土被排挤出朝廷(反衬)出作者对仕途的担忧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忧伤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名句)

  1、诗人选取了哪几种景物?这句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边塞风光 奇特壮丽

  写景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

  “大”画面开阔,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写出了景物单调

  “直”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气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给人一种劲拨坚毅之美

  “长”写黄河横贯其间 气势恢宏

  “落日”低垂、河面,河水波光粼粼,有种河水吞吐明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圆”落日给人以伤感的印象,而“圆”却 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

  总体展开想象诗人用了四种景物构图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直逼霄汉地一束孤烟,给人一种广阔豪迈的气概

  豪迈豁达之情

  2、在《红楼梦》中四十八回,香菱读《王摩诘诗集》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若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意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看到狼烟,目的地即将到达,诗人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得知,将官正在前线保家卫国 爱国热忱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士?

  五、小练笔

  请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边塞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发挥想象,加强写作训练)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千里迢迢 然一身 远离故国 触物伤怀。可看到大漠边塞风光,奇特、宏状,在如此广阔的天地间,将士们驰骋疆场破敌守边,其悲壮的英雄气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它召了诗人,使地逐渐摆脱了孤寂忧伤之情,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请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背诵一遍。

  六、作业:

  1运用联想想象,把这首诗改编成文章,以第一人称写,假如你就是王维,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

  2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忧伤之情

  乐观豁达

  爱国之情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3篇扩展阅读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3篇(扩展1)

——《使至塞上》教案10篇

《使至塞上》教案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六、作业布置

  吟诵《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教案2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边塞没有感受,在讲解中需要结合西北风光照片讲解,使学生尽快理解边塞诗人的情怀。

  3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习】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使至塞上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习】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教案3

  (一)学习目标:

  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整体感知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

  3.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6.理解诗的意境、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使至塞上》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使至塞上》教案5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使至塞上》教案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吟咏,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把握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难点】

  领略*古代诗歌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互助、启发点拨。

  【预习提示】

  了解诗人并背诵诗歌

  一通过预习课前自主完成

  王维,字,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的闲逸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使至塞上》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人们常用“,”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非常准确地评价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预习检测(5分)

  单车欲问边,国过居延。征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长河落日圆。关逢候骑,都护在然。

  三资料链接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四课内探究

  (1)出使人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使至塞上》原文和译文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我先让学生收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我采用了学生间相互问答方式来解决诗中重难点生字词的意思,完成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赏析环节我主要是针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针对颈联进一步进行赏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感悟“大”“孤”“直”“长”和“圆”字的妙处,最后明晰这句话的美在何处。效果还好。

《使至塞上》教案7

  教学目标

  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课后习题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使至塞上》教案8

  教学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四、说教学设想:

  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使至塞上》教案9

  (一)学习目标: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整体感知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

  3.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 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6. 理解诗的意境、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9.作业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至塞上》教案10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吟咏,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把握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难点】

  领略*古代诗歌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互助、启发点拨

  【预习提示】

  了解诗人并背诵诗歌

  一通过预习课前自主完成

  王维,字,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的闲逸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使至塞上》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人们常用“,”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非常准确地评价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预习检测(5分)

  单车欲问边,国过居延。征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长河落日圆。关逢候骑,都护在然。

  三资料链接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四课内探究

  (1)出使人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使至塞上》原文和译文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我先让学生收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我采用了学生间相互问答方式来解决诗中重难点生字词的意思,完成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赏析环节我主要是针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针对颈联进一步进行赏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感悟“大”“孤”“直”“长”和“圆”字的妙处,最后明晰这句话的美在何处。效果还好。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3篇(扩展2)

——《使至塞上》教案?3篇

《使至塞上》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3篇(扩展3)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菁选2篇)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1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4.学生个读5.学生齐读

  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3篇(扩展4)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10篇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1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 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 出示课件。

  ⑥、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 品酒

  v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 指导朗读。

  ⑧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

  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 (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2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局部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誊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同学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同学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同学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假如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小朋友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小朋友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同学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同学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局部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需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同学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局部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身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身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反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想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同学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小朋友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同学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同学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3、能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背诗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谁能来背几首你熟悉的古诗?

  2、引出诗人:在众多诗人中,因为他们写诗的造诣和成就,被冠以不同的雅号,如李白就被称为——诗仙,而杜甫则被称为——诗圣,有那么一位诗人,他被后世的人称为“诗佛”,知道他是谁吗?——王维

  3、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4、揭题:学*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5、解题。谁来读读题目?(指导在元二后稍作停顿:“送元二/使安西”)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吗?那就得理解题目的意思,题目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读诗文,解诗意

  1、生自读古诗。

  2、抽生读诗,请生评价,相机提示正音。完成多音字的作业练习:朝、舍、更

  3、理解诗意。紧紧抓住诗文中的注释,谁能来大致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古诗

  5、配乐师范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的画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体会渭城之美

  (1)雨。这早春时节,你看到的是怎样的雨啊?你想用怎样的词句来形容这雨?

  (2)柳。你看到了怎样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礼,柳树更是焕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

  (3)美读一、二行诗。面对这样的雨,这样的柳,你想说些什么?你能读出渭城的美吗?

  2、体会路途之艰

  春雨霏霏,杨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胜收!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王维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有的是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阳关以西图片。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朝雨”、“客舍”、“杨柳”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在这里再一次巧妙地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反复渲染,让学生对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无疑对诗意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对比激情

  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满目荒凉!

  如果是你的朋友要远行,而且是到像安西这样荒凉的地方去,你会怎样?

  4、激情朗读

  从渭城出阳关到安西,这一路,横跨了大半个*,整整30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而且路途遥远,王维啊,你能不能少敬一杯,好让元二早些启程呀?学生作答

  元二啊,你能不能少喝一杯,以免醉酒耽误行程呀?学生作答

  都不会放下这酒杯,不是不能放,而是不想放,不愿放。因为彼此不舍别离,但是不得不(板书:依依惜别)把这种感觉再带进去,齐读这两句诗。

  5、写话:如果你是王维,或者是元二,此时此刻,你会对对方说些什么,把想说的写下来。

  师巡视后交流

  6、再读悟情:这一杯杯的难道还仅仅是酒吗?分明是什么?(板书:友情)

  7、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拓展送别诗,激励学生课外积累。孩子们,因为一次次朋友间的深情送别,才有了这一篇篇字字珠玑的送别诗。在王维眼里,离别是一杯杯的苦酒,那么在高适眼里,朋友之间的离别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出示《别董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乐观、激励)

  诗人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友情。

  远不止这两首。还有如:课件出示《山中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让我们在这些送别诗中记住朋友之间的友情吧!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4

  一、复习导入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讲谁送谁?到哪里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从而知道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元二:姓元,排行老二。安西:在今新疆。

  二`、诗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王维。曾担任过右丞的官职,所以也叫王右丞。三、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抓住“朝”、“浥”、“客舍”三个重点词,“朝”这里指时间是早晨。而“浥"是沾湿、打湿的意思。“客舍”指旅舍、旅馆。教师特别解释“渭城”就是指长安城。这样学生可说说句意:早上的长安,刚下过一场小雨,雨点打湿旅馆前地上的尘土,路边的柳树被雨水洗过后,更加青翠。师:这两行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什么?生: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抓住"更尽”、故人、阳关来理解,。更:再,又一次。故人:老朋友。阳关:在甘肃西部。意思:我劝你(元二)再喝一杯送行的酒吧,等你往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作者抓住什么写送别?生:喝酒送行。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三、背涌、练习说意思。l

  四、扩展,:王维喝酒送行,李白望舟远行。还有哪些送别形式?回顾《赠汪伦》,踏歌送行。那下面这些诗又是怎样的?

  《劳劳亭》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 ·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师:这两首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生:都是送别诗,都很伤心,都有柳树。

  师:为什么一提送别,就要写柳树、柳条?

  生:?

  师:送别时都不想让朋友、亲人走,想让他们……

  生:留下来。

  师:那“留”和“柳”读音……

  生:相近。

  师:看我们的老祖宗多聪明,不想让你走,就折几根柳条给你。意思是……

  生:留下来。

  师: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折柳送别。

  李白写过一首《春夜洛城闻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为什么听到折柳,就会思念家乡?

  这里的折柳指的是乐曲《折柳》,听到有人在夜里用笛子在吹《折柳》的乐曲,诗人也想起家乡,想起亲人。

  师:再看这首南浦别

  南浦别

  唐 ·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师:南浦指小河的南边,送别的地点。所以诗中有南浦,这诗也是送别诗。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王鸣鸾罢歌舞。朱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白云千载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最后再把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推荐给同学们。让他们感受诗与词的不同,和一样的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对了,还有就是一般送别表现为伤心和依恋。但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却反其道而行之,心胸开阔,激励为主。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没有丝毫的伤心,却多了几分盛唐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大唐气象。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初步吟诵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送别诗的特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读破题,整体感知古诗

  师:同学们,送别是古人经常出现的场景,送别也自然成了古人写诗的重要题材。今天咱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来,一起读课题。(生读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了。

  师:我不相信。你再读读课题。

  生读,轻重音不清晰。

  师:送谁去安西?用你的朗读回答我。

  生读课题。

  师:送元二去哪里?继续用朗读回答。

  生再读课题。

  师: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资料书知道的。

  师:真好!借助工具书了解难点词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读课题回答。

  生读。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诗题连起来可以怎么解释?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很完整。不过,古人写诗题没有这么啰嗦,他们简洁地写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请伸出金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板题)

  【赏析】让理解与朗读训练融合,有效。让每一处学习均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观值得肯定。

  环节二:强记书写,夯实语文基石

  师:(课件出示诗文,生字“舍”“君”留空)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应该对课文有一定印象吧,来,谁愿意填填空?

  生上台书写。

  师:正确吗?

  生:正确。

  师:可是,不能打满分。知道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么美丽古诗,咱们这样书写,还真对不住这作品。请看老师来填写。

  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动手吧。(学生练习后)古诗就得这样用心写,汉字就得这样用心写!(展示一个)

  【赏析】不仅写正确,还要求写美观,有语文味。

  环节三:继承国学,尝试吟诵古诗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谁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

  生背。

  师:字正腔圆,节奏优美。不过,这是现代人读古诗。古人读诗一般用“吟诵”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想。

  师:怎么吟诵呢?(教师示范)

  生跃跃欲试。

  师:不急。读的时候需遵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它为*长仄短。(板书:*长仄短) 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叫“*声”,我们用短横表示。(板书短横符号)。读时需把这个字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师做手势引导等)

  生读得有模有样。

  师:*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短竖符号)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范读“朝雨”)大家自由练一练。

  生练读。

  师:*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声)它归在仄声字里。

  生再次练习。

  师:标上*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课件出示标有*仄的诗)。请听——(师配上《阳关三叠》吟诵)

  学整体练读。

  【赏析】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做适当的加法,在吟诵上下工夫,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诗文化的有益尝试。

  环节四:咬文嚼字,体会古诗情韵

  师:同学们,吟诵着这样的古诗,我们仿佛也走进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个清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屋瓦、柳树叶子很干净。王维不停向元二劝酒,说出了阳关就再见不到他了。

  师:描述能更具体,语言能更美一些吗?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变得清新了许多,雾霾不见了,柳叶闪闪发光,客舍的青瓦远远望去,仿佛笼罩着一层青蓝色的烟雾。亭子里,须发花白的诗人王维正动情地举杯劝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这一去,那头可没有老头子我这样的老朋友啦!”

  师:谁来评评,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个词语表达。

  生:诗情画意。

  生:依依不舍,深情款款。

  生:具体生动,感人肺腑。

  师:语言真美,评价真美!同学们,在这个柳色留人的早晨,在这个依依不舍的早晨。诗人王维就这样一杯接一杯地劝着元二。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别本就是一件很*常的事。王维为什么一杯接一杯地劝酒呢?

  生:他喜欢喝酒。

  生:他觉得酒最能表达友情。

  师:学古诗,有时候需要知人诗论,需要了解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图文)阳关以西,满眼荒漠,无尽荆棘。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呢?(出示路线图)渭城在今天的陕西渭河以北,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长达三千多公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生惊讶万分。

  师: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将远行,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说: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会说: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总是想替对方再想周全一点,再周全一点。

  生:我会对他潇洒地挥挥手,说:去吧,建功立业,我在这里替你祝福!

  生:我会对他唱一首歌:《朋友》。

  师:《朋友》创作得晚了点,需要穿越。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当时,即使元二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时间,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回来的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没是——

  生:两年;三年……

  师:黄沙漫漫,旅途艰险。异地他乡,凄冷孤单。人生无常,不要以为人与人的缘分很长,有时候,简单的分别就是一辈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渭城送别,生离即为死别。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轻雨渭城,走进新柳渭城,走进诗人不舍的心里,真诚吟诵。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生互读。

  指名试读,再配上《阳关三叠》,师生共同吟诵全诗。

  【赏析】读出诗心,体悟诗情,是古诗学习学得诗味的重要策略。诗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诗歌需要解,抓住诗眼探究个明白,这都是古诗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识。

  环节五:比较研究,探究送别诗歌

  师:同学们,古人与人送别,除了用更尽一杯酒的方式,还会用哪些方式?

  生:《赠汪伦》……

  师:积累真丰富。还有吗?

  生沉默。

  师:(呈现《别董大》《赠汪伦》)。瞧,它们来了,请自由选择一首。结合下面的注解,吟诵吟诵!

  师:今天,辛老师和你们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咱们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诗句来表达,你准备送给辛老师怎样的句子?

  生:劝君再上一节课,大同学生最聪明。

  ……

  师:创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学生最聪明。下课!

  【赏析】从一首诗走进一类诗;从一首诗走进一类文化;从理解感悟走向创意运用。课堂也有了一波三折,别有洞天的味道。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6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 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 出示课件。

  ⑥、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 品酒

  v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 指导朗读。

  ⑧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

  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 (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7

  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

  教材处理思路:解诗题,明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导入:

  1.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⑴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⑵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⑶齐读课题

  2.抓字眼,明诗意

  ⑴师: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⑵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⑶汇报

  渭城朝雨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8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igrave;)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9

  一、复习导入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讲谁送谁?到哪里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从而知道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元二:姓元,排行老二。安西:在今新疆。

  二`、诗人简介: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王维。曾担任过右丞的官职,所以也叫王右丞。三、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抓住“朝”、“浥”、“客舍”三个重点词,“朝”这里指时间是早晨。而“浥"是沾湿、打湿的意思。“客舍”指旅舍、旅馆。教师特别解释“渭城”就是指长安城。这样学生可说说句意:早上的长安,刚下过一场小雨,雨点打湿旅馆前地上的尘土,路边的柳树被雨水洗过后,更加青翠。师:这两行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什么?

  生: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抓住"更尽”、故人、阳关来理解。更:再,又一次。故人:老朋友。阳关:在甘肃西部。意思:我劝你(元二)再喝一杯送行的酒吧,等你往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作者抓住什么写送别?

  生:喝酒送行。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

  三、背涌、练习说意思。

  四、扩展:

  王维喝酒送行,李白望舟远行。还有哪些送别形式?回顾《赠汪伦》,踏歌送行。那下面这些诗又是怎样的?

  《劳劳亭》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师:这两首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生:都是送别诗,都很伤心,都有柳树。

  师:为什么一提送别,就要写柳树、柳条?

  生:?

  师:送别时都不想让朋友、亲人走,想让他们……

  生:留下来。

  师:那“留”和“柳”读音……

  生:相近。

  师:看我们的老祖宗多聪明,不想让你走,就折几根柳条给你。意思是……

  生:留下来。

  师: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折柳送别。

  李白写过一首《春夜洛城闻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为什么听到折柳,就会思念家乡?

  这里的折柳指的是乐曲《折柳》,听到有人在夜里用笛子在吹《折柳》的乐曲,诗人也想起家乡,想起亲人。

  师:再看这首南浦别

  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师:南浦指小河的南边,送别的地点。所以诗中有南浦,这诗也是送别诗。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王鸣鸾罢歌舞。朱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白云千载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最后再把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推荐给同学们。让他们感受诗与词的不同,和一样的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对了,还有就是一般送别表现为伤心和依恋。但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却反其道而行之,心胸开阔,激励为主。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没有丝毫的伤心,却多了几分盛唐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大唐气象。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歌,背诵古诗。

  2、认识2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生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比较流利地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到位,诗的韵味与情感没有朗读出来,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

  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对古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从咿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喜欢教你们背古诗,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今天老师就考考你们,我背上句,看你们能否接上下句。有信心吗?

  (师生对古诗)

  2.板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看老师板书题目。

  板: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领读课题)

  3.解诗题。

  “元二”是指一个人,姓元,猜猜看,他在家排行老几?(师生互动)所以称其为元二。想想看,“使”怎么讲?(师生互动)出使,古时候,朝廷给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去一个地方完成任务,为出使。安西,是一个地方,唐朝安西都护府,是今天新疆*尔自治区库车县一带。谁来说说“送送元二使安西”什么意思?(师生互动)就是王维从长安来到送别城渭城来送别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想想王维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读古诗)

  2.指明读诗,检查字音,指导读准多音字。

  板:朝舍

  这有两个多音字,谁会读?(出示“朝舍”指名读)

  它们在这首古诗中怎么读?(指名读后齐读)

  3.指导写“舍”字。

  4.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我们读古诗不但要把古诗字音读准,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和味道。谁来说说怎么读出古诗的节奏与古诗的味道?

  (指名回答:诗的字词间要有停顿,字音要有轻重长短)对,你如果这样读了,就读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了,就有了诗的味道了!

  (课件出示节奏划分线)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一读。(教师范读)

  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评价后(齐读古诗)

  过渡,小结学法:我们刚才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文,(板:读诗文)这是我们学校古诗的初级目标,我们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板:解诗意)

  三.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整体感知,入诗境。

  (1)学生自读自悟。

  请同学们低声吟诵古诗三遍,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看一看,想一想。(学生自解诗意,教师巡视辅导)

  还可在古诗旁把你仿佛看到的内容歇一歇。(学生继续自学)

  (2)小组交流。

  同桌先交流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对古诗的理解与感受)

  2.分部解读,悟诗情。

  (1)想象画面悟诗情。

  解读一二行诗:

  出示一二行古诗(指名读)

  这是什么时候的一场雨?(指名回答引出“朝雨”)

  你从这两行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讲诗意)

  评价后(把我们带入了诗的意境!)(板:入诗境)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解读三四行诗:

  前两行诗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清新的美景。再看后两行诗,诗人笔锋一转,在写什么?(生回答:人)请你读读者两行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目的要达到:学生能说出感受到王维与元二两人感情深)(在学生说画面的时候,顺势板:劝酒)

  评价后(板:悟诗情)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2)从“酒”入手悟诗情。

  透过你们的声音,老师不禁浮想联翩:“酒逢知己千杯少”是一种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一种祝福的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一种浇愁的酒。在元二即将远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又是怎样的一杯酒呢?

  (指名回答)(送别的酒挽留的酒不舍得酒……)

  可是此时,分别就在眼前,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请看——(课件出示唐朝疆域地图)从渭城到安西相隔6000多里啊!古人远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啊!

  安西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课件出示安西风貌图)请你说。渭城呢?(渭城风貌图)(指名看图说)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对元二的这份离别之情怎能不强烈,怎能不深挚呢!如果此时你是王维,象对元二说些什么呢?(指多名学生说)

  教师评价后齐读——(屏幕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感情齐读诗句)

  (3)再现情景情更深。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啊!

  (课件再现劝酒送别的情景)(音乐画面)

  是那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学生看视屏后指名回答)(雨柳)

  板:朝雨柳新

  理解“柳”的古义:“柳”与“留”谐音,柳树自古以来就是离别的象征。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飘洒的绵绵细雨,满目的青青杨柳,怎能不让人伤感离别呢!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音乐起)再次去感受诗人那依依不舍的情吧!

  板:依依不舍情

  (生配乐齐诵古诗)

  3.总结学法,升诗情。

  这节课,我们用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通过对描写景物的体会,对诗句语言的品味,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了诗人那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情感!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背诵这首古诗吧!(配乐齐背)

  四、课堂拓展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不单道出了他的情,更道出了天下人离别时的情感,被推为送别诗之首。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下其它的送别诗,按今天的方法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附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读诗文

  [唐]王维解诗意

  朝雨柳新劝酒入诗境

  依依不舍悟诗情

  送元二使安西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3篇(扩展5)

——使至塞上改写作文5篇

使至塞上改写作文1

  我奉朝庭的任命前去西河节度使府慰问边疆将士。我们一行人象轻飘飘的蓬草离开的旧汉朝的边塞,像轻盈飞燕飞到了胡人的属地。

  这一天,我们经过属国居延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举目望去,黄河边上据黄色的落日散发着柔和的光,让整条大河,整片大地和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染上了奇异的金黄色,而大漠里一条黑烟穿过那轮太阳,直冲云霄.真是汉塞里无法见到的伟大奇观啊。

  走到萧关时恰逢侦察骑兵走了过来,他告诉我们,都护正在燕然前线指挥作战呢。

使至塞上改写作文2

  在空阔的大路上,我坐着一辆马车,独自一人奉命背井离乡,远赴边疆,去宣慰将军,士兵,察访军情。如此路途遥远,我却形单影只,独自前往。要到达西北边塞居延那里去,孤单路途,望远处荒漠,倍感寂寞凄凉。

  马车还在继续行驶,我感觉自己如同随风漫飞的蓬草,无根无系,流落在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又如同展翅北飞的雁儿,飞进了胡人居住的地方,行进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中,仅仅有一缕青烟在远处孤然直上,沙漠与天空之间,苍黄无际。黄河水弯弯曲曲地流淌着,散发着迷人的红色光晕,好似在梦中。天与云与沙与水,交相辉映,黄色,红色,灰黑色,交映成趣。搭配着使这边塞景色,如同一张完美的充满诗意的图画。

  在萧关遇到了骑着快马的侦察兵,对我说道,前敌统帅正在燕然那里的边防前线防御敌军,戍守疆土。

  侦察兵乘马飞奔而去,只留我一人在这荒漠之中,奔马卷起的灰尘早已散去,我继续赶路。路途竟如此漫长,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使至塞上改写作文3

  我还是走了。去边塞。

  在颠颤的马车上凝睇着沿路的风景。皇上说是慰问将士,其实只不过是让我再一次左迁罢了。也就匆匆收拾,带上了寥寥的随从就走了。看着荒凉的戈壁,我只是淡淡的叹了口气。

  一次又一次,我都已经习惯如此了。

  转眼间,眼前已经没有了繁华,只剩下令人厌烦的沙。荒凉而又无垠的沙漠如若废墟,我催促驾车的仆人匆匆行走。不禁一阵的厌烦迅速从心底里蔓延开来。让我走,皇命如风不可不从,只是用那么急么?就不能再给几日让我准备准备。——让我再看看这让我想念的故乡。

  一阵倦人的风飘忽而过,散飞的蓬草顺着风飞游荡。也许,我就像是一根蓬草,已经枯萎的"蓬草又不禁感叹着:把我送到这边疆来需要什么理由!一行大雁在空中慢慢向胡人的居住地飞去。它们是回家?

  抑或是迷途?

  马仍旧在疾驰。不知何时,一条磅礴的长河走入了这死寂的荒漠舞台。水奔涌着,咆哮着,却仍旧能够映出天地。这就是黄河?蓦地一柱燧烟挺起,心中瞬地一笼然后又散开了:又有战事了么?佛说慈悲为怀,那为何不收回人类心中的丑恶停止这不远歇息的战争?这也就是人和佛的区别吗?泪流了下来,不仅为自己,更为了那些无故就要去拼命去斩杀和自己无怨无愁的人。抬头看了看即将坠落的残阳,一阵血色耀得我睁不开眼:太阳真圆啊!

  沙漠乍冷乍热。又是一阵狂风携着黄沙席卷而过,击得车窗嗒嗒地响。马车突然停下了。“有人!”马上就有人来禀报了。怎么回事?我探头看了看,远处一阵尘烟飞扬起来,确实是有人在行进着。很快看清楚了,是一个轻骑,挂的是我们的旗帜。下了车。那人看见了我马上下马行礼,我不禁多看了他几眼:一个年轻人,却是一脸的沧桑和无奈,战甲上有陈旧的血迹,可以知道他多次地出生入死。能在这种情况下活下去的人实属不易了。正好是萧关的关口,我发起话了:“你的将军呢?”“敌军出兵想要袭击我方,先行部队已经在阻截这他们了,还好这次的兵力较多,估计可以拦截好几天了,将军亲自挂帅,正在前线呢。我要立即去通知最近的城要求火速支援。”一阵急速而全面的诉说。

  “将军在前线么?”

  “是。”

  “你去吧。”我说道。他又行了对我一个礼,匆匆消失在了一片殷红中。

  琉璃月欲将挂枝头,恰似春水流。我又匆匆的继续行进。

使至塞上改写作文4

  公元七百三十三年的一天,我——王维,被皇帝命为监察御史,出塞宣慰,察访军情,限一日准备,次日出发。

  “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不可能呀!嗯,看来又是某个奸臣想要把我挤出朝廷,使出的诡计罢了,”我嘀咕着,“既然这样,也无需过多准备,单枪匹马就够了……”次日,我带上自己的一名亲信,乘马车出发了。

  出城不久,我就进入了一片荒漠。大漠中全是暗黄的沙子,连一滴水都没有,更别说人的踪迹。忽然,我发现不远处有几株干枯的蓬草在风的吹拂下四处飘飞;空中还有一只归雁在翱翔。此情此景,我不由得大发慨叹:“自己不就像那飘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吗?”叹罢,我低下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五天,十天,十五天…。经过长途的跋涉,我总算隐隐约约看到了关塞。一束轻烟从烽火台中悠悠直上,在无边的荒漠中显得有些孤独;黄河边上,红红的落日正圆,恰好与孤烟相互映衬。这壮丽的景色令我倍受震撼,那种坚毅,那种苍凉,使我深深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又过了一日,我已到达边塞关口,可是关口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来迎接。“蹬蹬蹬……”我顺着马蹄声一看,是一个士兵骑着快马,便急忙将他叫住。“你这是要去干嘛?”

  “我是一名侦查兵,要去燕然前线给都护送情报。您是?”“我是来察访军情的。”“啊!御史大人!”我笑着点点头,说:“好了,不打扰你了,快快去吧。”他随即挥鞭驾驭马儿,风一般地向远方跑去。望着他远去的方向,我心中暗暗想着:将士们加油啊!还等着你们凯旋,我们一同庆祝呢……

使至塞上改写作文5

  春天的开元前二师五,奉玄宗唐之命被皇帝命为监察御史,出塞宣慰,察访军情,限准备出发。

  时近黄昏,漫天飞舞的黄沙渐渐*息了,戈壁滩上一望无际,天与地之间是如此的遥远广阔,人行走的渺小,轻快的车赶上问边关守军,路途远,要飞速的到达目的地,征逢的逢草像随风飘飘。

  壮观美景,黄山茫茫,无边无际,只见无尽头,有一缕风烟,在升腾直插云霄,滚滚黄河贯穿沙漠,一轮圆圆的落日挂在无边。如果我变得沙漠遥远无际。,落日余晖的天空染着大地,夕阳很好,天空无比美丽,美丽的风景让人深入人心。马的脚印留在黄沙上,在茫茫人海中行走着。不知为何去哪里。

  辽源无际的沙漠之中,路边的逢草,天上的大雁,翱翔的北飞进入穹天,只见浩瀚无边的沙漠,烽烟中,长长的河流,落日的天空。让天空染上了落日的颜色,在空无一人的地方。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层层叠嶂,黄河清澈无比,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在夕阳的反射下,把天空也发射出了西安的颜色。

  在遇到萧关的时候遇见了,质察兵的骑马,说道前线统帅正在在燕然山上边防前线打仗,我看见了士兵们那紧张的战斗生活,战士的频繁而紧张,将士的爱国。

  诗人描写了这个画面,于是就写了,《使至塞上》这首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3篇(扩展6)

——《使至塞上》课后反思3篇

《使至塞上》课后反思1

  日积月累中,有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在出塞途中所作的,描写广袤的塞上风光的绝句。诗的大意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简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美幻绝伦的塞上风光画。

  新教材中,学生了解的王维的诗作很多,有《相思》、《杂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里馆》等。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王维是居“李杜”之后,为学生接触较多的唐代诗人。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他多才 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新教材的日积月累中,选取了不少的古诗词让学生来诵读,这不失为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好的渠道。但是,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许就失去了编者的本意。应该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了解掌握与其相关的文学知识,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诗作。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这句诗的内容表现出来,同样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检验。

  总之,采取灵活多样的积累古诗文的方式,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您不妨一试!

《使至塞上》课后反思2

  学生了解的王维的诗作很多,有《相思》、《杂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里馆》等。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王维是居“李杜”之后,为学生接触较多t的唐代诗人。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他多才 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我选取了不少的古诗词让学生来诵读,这不失为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好的渠道。但是,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许就失去了编者的本意。应该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了解掌握与其相关的文学知识,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诗作。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这句诗的内容表现出来,同样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检验。

  总之,采取灵活多样的积累古诗文的方式,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3篇(扩展7)

——《使至塞上》阅读答案3篇

《使至塞上》阅读答案1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壮丽。

  C.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

  D.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13.有人说“归雁天”“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分)

  答案:

  12.B

  13.同意的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不同意的理由是认为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当然两个方面兼顾也可以。

《使至塞上》阅读答案2

  10.诗歌鉴赏。(4分)

  (1)(2分)

  答: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2分)

  答:如: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壮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3.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2分)

  参考答案:

  22.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分)

  23.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2分,意思对即可)

  ①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分)

  答: 。

  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

  参考答案:

  8、①示例:图画的构图美: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图画的线条美: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图画的色彩美: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图画的意境美: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答出其中一种即可,2分)

  ②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所见风光,表达了他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3分)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

  答: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说说它的意境吗?

  答:(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4、《使至塞上》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使至塞上》阅读答案3

  使至塞上

  王 维

  1.诗中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的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①使: ②征蓬: ③胡天: ④侯骑:

  3.近人王国维称颈联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请分析它好在哪里?

  答:

  4.(2008,广西玉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以下是07年铜仁中考题)

  5.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6.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答案:

  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 ①出使 ②飘飞的蓬草 ③指西北地区 ④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

  3. 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一“直”一“长”一“圆”使画卷具有了巧妙生动的几何构图美,大中有小,静中有动,既具立体感,又具流动感;而且画面的色彩美自然天成;白漠,青烟,清水,血阳,信笔涂抹,自然天成。淡远的色彩衬托出大漠的广袤,浓丽的色彩凸现出大漠的生机,淡妆浓抹,既雄浑又秀美。

  4. CD

  5.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姑且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6.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3篇(扩展8)

——使至塞上的翻译及赏析3篇

使至塞上的翻译及赏析1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3篇(扩展9)

——初三上册《使至塞上》优秀教案3篇

初三上册《使至塞上》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初三上册《使至塞上》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五、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初三上册《使至塞上》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内涵。

  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及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三、擂台比赛

  教师范读

  自由读

  男女pk读

  全班pk 教师读

  四、赏析诗句:

  1、请大家先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绘一下诗歌的主要内容

  由题目可看出:王维作为使节出使边塞。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

  悲伤 忧伤 昂扬 积极乐观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说明随从少 仪节规格不高 微显失意情绪 忧愁苦闷

  过居延:目的地之远 特殊的地域

  欲问边:出使目的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跟离大地,随风飘卷 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正衬)

  归雁—出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巢,适得其所,而此刻诗人却远离故土被排挤出朝廷(反衬)出作者对仕途的担忧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忧伤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名句)

  1、诗人选取了哪几种景物?这句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边塞风光 奇特壮丽

  写景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

  “大”画面开阔,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写出了景物单调

  “直”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气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给人一种劲拨坚毅之美

  “长”写黄河横贯其间 气势恢宏

  “落日”低垂、河面,河水波光粼粼,有种河水吞吐明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圆”落日给人以伤感的印象,而“圆”却 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

  总体展开想象诗人用了四种景物构图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直逼霄汉地一束孤烟,给人一种广阔豪迈的气概

  豪迈豁达之情

  2、在《红楼梦》中四十八回,香菱读《王摩诘诗集》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若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意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看到狼烟,目的地即将到达,诗人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得知,将官正在前线保家卫国 爱国热忱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士?

  五、小练笔

  请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边塞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发挥想象,加强写作训练)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千里迢迢 然一身 远离故国 触物伤怀。可看到大漠边塞风光,奇特、宏状,在如此广阔的天地间,将士们驰骋疆场破敌守边,其悲壮的英雄气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它召了诗人,使地逐渐摆脱了孤寂忧伤之情,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请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背诵一遍。

  六、作业:

  1运用联想想象,把这首诗改编成文章,以第一人称写,假如你就是王维,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

  2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忧伤之情

  乐观豁达

  爱国之情


初二语文《使至塞上》教案3篇(扩展10)

——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 (菁选3篇)

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1

  使至塞上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这里代指前线。

  ⑽“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⑾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使至塞上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2

  使至塞上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安火。”

  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

  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这里代指前线。

  ⑽“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⑾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使至塞上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3

  使至塞上①

  单车②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③。

  征蓬④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⑤。

  大漠⑥孤烟直,长河⑦落日圆。

  萧关⑧逢候吏,都护⑨在燕然。

  ——唐·王维⑩

  注释

  ①使:出使。寒上:边塞。

  ②单车:这里表示行装简便,随从少。问边:到边塞察看、慰问。

  ③这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装。属国,汉朝时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属国。居延:属国名,古县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

  ④征蓬:随风远飞的蓬草。汉塞:边塞。

  ⑤胡天:北方的边境外的天空。

  ⑥大漠:大沙漠。孤烟:指狼烟,即边塞用作报警的信号。据史书载:“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所以诗中称“孤烟直”。

  ⑦长河:黄河。

  ⑧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冋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是古代从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塞。候骑: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

  ⑨都护:官员,意即总监。燕然:古山名,就是现在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古代也用来指代北部边塞。

  ⑩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jié),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承,后世人称其为“王右丞”,他崇信佛教,被人尊称为“诗佛”。

  解读翻译

  轻车简从到边塞去慰问,

  路过我们的属国居延国。

  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飞出了边塞,

  又像展翅的大雁飞到了边境外的天空。

  狼烟在广阔的沙漠中直直地冲向高空,

  壮阔的黄河映照着圆圆的夕阳。

  到了萧关,遇见担任侦察任务的骑兵,

  (他们票报说)都护在前线。

  赏析

  公元737年,唐玄宗命王维出使边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实际上是把他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诗人去边塞的途中。“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去边疆慰问。既是“单车”,当然就装备简单,两个字暗含了作者人生的失意。接着作者将自己比作蓬草和大雁,进一步渲染了自己的渺小和环境的苍凉。不过作者很快就被边塞的奇特风光吸引住了,看那烽火台上的狼烟直直地冲向高空,血红的夕阳把蜿蜒的黄河都染红了,此情此景,似乎把我们带入了神奇的梦幻,这壮美的场景也让作者忘记了个人的惆怅。最后作者终于到达目的地,却得知长官们都上了前线。在环境恶劣的边塞,狼烟四起,那些守卫的将土们却不畏困难,勇敢地冲出阵地,诗句表达了对他们的赞叹。

  本诗描绘了边塞壮美的风光,抒发了作者自己的失意之情,赞扬了边疆将士不怕艰苦的爱国精神。另外,“大漠孤烟直,艮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个字,看似*淡无奇,却逼真地描画出了边塞独有的壮美景观,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赞叹。

  作业题

  想象一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一幅怎样的场景?你喜欢吗?

  扩展阅读

  王维智擒瓜贼

  王维小时候机智聪明,爱憎分明。有一天,同村陈老伯地里的西瓜被偷了。王维气愤地说陈老伯,走,我陪你到集市去捉那偷瓜城。”他临走时,摘了一大把瓜蒂,揣在怀里。

  走了没多远,他们就看见一个人一边大叫:“西瓜便宜啦,快来买啊!”一边贼溜溜地东张西望。陈老伯一眼就认出这些西瓜都是自己种的,就大叫:“捉贼呀!”许多人围上来看热闹。卖瓜人恶狠狠地推开陈老伯你凭什么说这瓜是你的?”王维急忙拿出怀里的一堆瓜蒂,说:“这就是凭证。”他请大家帮忙用瓜蒂去对西瓜的底部,果然很多西瓜和瓜蒂对上了号。

Top